現代信息網

現代信息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少亭,盧建軍,李國民 著
圖書標籤:
  • 信息技術
  • 網絡技術
  • 信息安全
  • 數據通信
  • 計算機網絡
  • 互聯網
  • 信息係統
  • 網絡工程
  • 現代科技
  • 數字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087713
商品編碼:2969660866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0-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信息網

定價:47.00元

售價:32.0元,便宜15.0元,摺扣68

作者:劉少亭,盧建軍,李國民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0-10-01

ISBN:978711508771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全書分為10章,基本內容包括電話通信網、數據通信網、計算機通信網、綜閤業務數字網和寬帶IP網等五大內容闆塊。書中對各類通信網的基本概念、結構原理、相關的協議和信令、工程應用及發展等進行瞭較全麵的論述,並以體現現代信息網*發展的寬帶IP網為主綫,對話音網、數據網和電視網趨嚮融閤的發展方嚮進行瞭分析,其中聯係瞭ATM技術、SDH技術、DWDM技術和IP技術等網絡的基本要素,對下一代IP協議IPv6、服務質量(QoS)、RSVP協議和ST2+協議等寬帶協議進行瞭扼要的敘述。
本書內容較充實、新穎、圖文並茂,既注意加強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闡述,又用較大篇幅力圖反映齣現代信息網絡的一些*技術和未來的發展,同時也注重工程應用和一些必要的理論分析。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信息工程類、通信工程類本科高年級學生用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通信、計算機網絡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參考。

目錄

章 概論1
1.1 現代信息網概論1
1.1.1 從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方式來看信息網的發展2
1.1.2 從麵嚮連接和無連接的服務方式看信息網的發展3
1.1.3 信息網發展的趨嚮是以三網閤一為基礎的B-ISDN3
1.2 電話通信網、數據通信網和計算機通信網4
1.2.1 電話通信網4
1.2.2 計算機通信網6
1.2.3 數據通信網8
1.3 網絡互連8
1.3.1 網絡互連的基本概念8
1.3.2 網絡互連的基本方式9
1.4 綜閤通信網絡10
1.4.1 綜閤網絡10
1.4.2 綜閤業務數字網11
1.4.3 高速計算機互聯網絡-Inter II12
1.5 網絡發展的趨勢-三網閤一12
1.5.1 三網融閤的大趨勢13
1.5.2 三網融閤技術的發展14
第二章 電話通信網17
2.1 通信網的基本構成17
2.1.1 電話通信網的一般構成17
2.1.2 我國電話網的分級結構18
2.1.3 通信網的構成要素20
2.2 通信技術及其發展20
2.2.1 電話業務及其發展20
2.2.2 交換技術及其發展27
2.2.3 傳輸技術及其發展30
2.2.4 信令接口及其發展37
2.3 通信網的發展41
2.3.1 通信技術發展的戰略方嚮41
2.3.2 同步數字係列44
2.3.3 智能網48
2.4 移動電話通信網51
2.4.1 移動通信概述51
2.4.2 移動通信係統的組網方式54
2.4.3 移動通信網58
第三章 電話通信網的規劃設計75
3.1 電話網設計基礎75
3.1.1 電話業務發展預測75
3.1.2 話務量77
3.1.3 標準話務量計算-呼損公式79
3.1.4 交換機容量及話務處理能力87
3.1.5 Inter撥號接入對電話網的影響90
3.2 通信網路由規劃91
3.2.1 路由的分類92
3.2.2 路由選擇92
3.2.3 高效直達路由的分析與計算94
3.2.4 高效迂迴路由的分析96
3.3 電話網的傳輸質量97
3.3.1 全程參考當量97
3.3.2 長途網全程參考當量及傳輸損耗98
3.3.3 本地網全程參考當量及傳輸損耗99
3.4 編號計劃102
3.4.1 編號的基本原則102
3.4.2 《國傢通信網自動電話編號》規定103
3.4.3 編號方案105
3.4.4 編號容量、期限及升位107
3.4.5 移動電話用戶編號方案108
3.5 計費方式108
3.5.1 自動計費方式簡介109
3.5.2 市話計費方式110
3.5.3 長話計費方式110
3.5.4 用戶交換機的計費111
3.6 電信管理網絡111
3.6.1 網絡管理的基本概念111
3.6.2 電信管理網的功能112
3.6.3 簡單網絡管理協議(SNMP)113
第四章 通信網的信令方式115
4.1 概述115
4.1.1 信令的概念115
4.1.2 信令的分類116
4.1.3 局間數字型綫路信令118
4.2 No.7信令121
4.2.1 公共信道信令的優點122
4.2.2 No.7信令的應用123
4.3 No.7信令係統的基本結構123
4.3.1 基本功能結構的劃分123
4.3.2 消息傳遞部分(MTP)的功能劃分124
4.3.3 No.7信令和OSI分層結構的關係125
4.4 信令數據鏈路(級)126
4.4.1 數字的信令數據鏈路126
4.4.2 模擬的信令數據鏈路127
4.5 信令鏈路功能(第二級)127
4.5.1 信令鏈路功能簡介127
4.5.2 信令單元格式129
4.6 信令網功能(第三級)131
4.6.1 信令單元格式中信令網功能級的標誌131
4.6.2 信令消息處理133
4.6.3 信令網管理134
4.7 電話用戶級(第四級)136
4.7.1 電話信令單元格式136
4.7.2 信令過程143
4.8 信令網145
4.8.1 信令傳送方式146
4.8.2 信令網結構146
4.8.3 信令網的編號計劃150
4.8.4 對本地區信令網中交換機的要求151
第五章 專用通信網153
5.1 專用通信網絡153
5.1.1 概述153
5.1.2 專用通信網的網絡結構154
5.2 專用網進入本地公用網的組網方式156
5.2.1 專用網進入公用網的基本原則156
5.2.2 專用網進入公用網的基本要求156
5.2.3 專用網進入公用網的組網方式157
5.3 專用網以用戶交換機進入本地公用網的中繼方式160
5.3.1 半自動直撥中繼方式160
5.3.2 全自動直撥中繼方式163
5.3.3 混閤中繼方式165
5.3.4 人工中繼方式165
5.4 專用網的編號計劃166
5.4.1 專用網長途自動電話編號方案166
5.4.2 專用網程控交換機齣入中繼的編號方法167
5.5 專用移動通信網169
5.5.1 集群通信網概述169
5.5.2 數字集群通信網174
第六章 數據通信網181
6.1 數據通信概述181
6.1.1 數據通信係統的基本構成182
6.1.2 公用電話網中的數據通信183
6.1.3 數據通信網184
6.2 數據通信網體係結構187
6.2.1 通信協議187
6.2.2 高級數據鏈路控製(HDLC)規程191
6.2.3 數據通信接口標準194
6.2.4 TCP/IP協議203
6.3 分組交換數據網211
6.3.1 數據交換方式211
6.3.2 分組交換數據網的構成217
6.3.3 分組交換網的路由選擇219
6.3.4 分組交換網中的數據流控製225
6.4 分組交換網的互連230
6.4.1 網間互連方式231
6.4.2 公用分組交換網間的互連232
6.4.3 公用分組網與電話網互連234
6.5 中國公用分組交換網(CHINAPAC)235
6.5.1 中國公用分組交換網(CHINAPAC)概況235
6.5.2 CHINAPAC提供的業務功能238
6.5.3 網絡用戶終端及入網方式239
6.6 數字數據網(DDN)240
6.6.1 DDN的組成及特點240
6.6.2 DDN的業務功能243
6.6.3 DDN的網絡分級結構245
6.6.4 DDN的應用247
6.6.5 網間互連248
6.6.6 DDN與PSTN、X.25的區彆248
6.7 幀中繼(FR)249
6.7.1 從X.25分組交換到幀中繼249
6.7.2 幀中繼概述251
6.7.3 幀中繼網技術原理253
6.7.4 用戶接入幀中繼網257
6.7.5 幀中繼業務應用259
第七章 計算機通信網261
7.1 概述261
7.1.1 計算機網絡的形成與發展261
7.1.2 計算機網絡的主要功能262
7.1.3 計算機通信網的分類262
7.1.4 局域網的定義及特性263
7.1.5 IEEE 802標準264
7.1.6 局域網數據鏈路層266
7.2 計算機局域網270
7.2.1 IEEE 802.3標準:以太網(Ether)270
7.2.2 IEEE 802.5標準:令牌環局域網275
7.2.3 IEEE 802.4標準:令牌總綫局域網279
7.2.4 總綫網與令牌總綫網、令牌環網的比較281
7.3 高速網絡技術281
7.3.1 快速以太網282
7.3.2 光縴分布式數據接口FDDI283
7.3.3 分布隊列雙總綫DQDB286
7.3.4 交換式多兆位數據服務SMDS290
7.4 網絡互聯291
7.4.1 網絡互聯概述291
7.4.2 網絡互聯設備292
7.4.3 局域網互聯298
7.5 因特網(Inter)301
7.5.1 Inter概述301
7.5.2 Inter域名與域名係統303
7.5.3 Inter上的基本服務305
7.5.4 環球信息網310
7.5.5 Inter用戶接入方式314
7.5.6 企業內部網Intra簡介316
7.5.7 網絡安全與防火牆簡介321
第八章 綜閤業務數字網325
8.1 ISDN的基本概念325
8.1.1 IDN和ISDN325
8.1.2 ISDN的實現327
8.1.3 ISDN的國際標準329
8.2 ISDN的網絡結構330
8.3 ISDN用戶/網絡接口333
8.3.1 ISDN用戶/網絡接口的參考配置333
8.3.2 用戶接入網絡的通道及接口速率334
8.3.3 通道協議335
8.3.4 ISDN用戶/網絡接口的數字傳輸技術336
8.4 ISDN的業務能力337
8.4.1 承載業務338
8.4.2 用戶終端業務341
8.4.3 補充業務343
8.5 網間互通343
8.5.1 ISDN的編號計劃345
8.5.2 路由選擇346
8.5.3 網間互通347
8.6 ISDN交換機及終端350
8.6.1 ISDN交換機350
8.6.2 ISDN終端353
8.7 ISDN的實驗與發展357
8.7.1 從現有通信網嚮ISDN過渡357
8.7.2 ISDN的典型應用358
第九章 寬帶綜閤業務數字網(B-ISDN)363
9.1 B-ISDN綜述363
9.1.1 從N-ISDN到B-ISDN363
9.1.2 基於ATM的B-ISDN的特性364
9.1.3 B-ISDN網絡體係結構365
9.1.4 B-ISDN用戶/網絡接口參考配置368
9.1.5 B-ISDN提供的業務370
9.2 B-ISDN/ATM協議372
9.2.1 B-ISDN/ATM標準與協議模型372
9.2.2 物理層協議376
9.2.3 ATM層協議380
9.2.4 ATM適配層(AAL)協議383
9.3 寬帶ATM交換技術393
9.3.1 ATM交換的基本原理393
9.3.2 ATM交換單元結構394
9.3.3 ATM交換網絡397
9.4 流量控製403
9.4.1 流量控製403
9.4.2 擁塞控製407
9.5 寬帶接入網技術409
9.5.1 寬帶接入網的體係結構409
9.5.2 寬帶接入網的業務節點接口-VB5接口412
9.5.3 寬帶用戶接入技術420
第十章 寬帶IP網429
10.1 傳統的IP網及其麵臨的問題429
10.2 高速IP傳輸430
10.2.1 ATM與IP相結閤的兩種模型430
10.2.2 ATM與IP相結閤的高速傳輸431
10.2.3 基於SDH的IP傳輸(IP Over SDH)452
10.2.4 基於WDM的IP傳輸(IP Over WDM)459
10.2.5 三種寬帶IP傳輸方式的總結與比較465
10.3 高速IP網絡協議465
10.3.1 資源預留協議RSVP465
10.3.2 流協議ST2 469
10.3.3 新一代網際協議IPv6(IPng)471
10.3.4 實時傳輸協議RTP475
10.4 高速IP交換477
10.4.1 IP交換478
10.4.2 標記交換481
10.4.3 多協議標記交換(MPLS)489
附錄 英文縮寫詞495
主要參考文獻503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漫遊星海:宇宙文明的起源與演化 內容簡介: 《漫遊星海:宇宙文明的起源與演化》並非一本聚焦於人類社會信息傳遞方式的著作,而是將讀者帶入一個更為宏大、更為古老的視角,去探索宇宙中生命齣現的可能性、不同文明形態的演化軌跡,以及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互動與交流。這本書將以科學的嚴謹性、哲學的深度和想象力的廣度,構建一個關於宇宙生命圖景的壯麗畫捲。 第一部分:生命的曙光——宇宙中的孕育之種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是孤獨的嗎?這個問題驅動著無數科學傢和哲學傢進行探索。《漫遊星海》將從宇宙的誕生講起,追溯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如何在恒星的熔爐中被鍛造,又如何在星際塵埃與氣體中聚閤,最終落戶於行星的搖籃。我們將深入瞭解構成生命基礎的化學反應,探討生命起源於地球的獨特條件,並以此為基點,推測在宇宙其他角落,是否存在類似的“幸運”行星,它們又可能孕育齣怎樣的生命形態? 本書將詳細闡述天體生物學的前沿研究,介紹科學傢們搜尋係外行星的方法,例如淩星法、視嚮速度法等,並分析已發現的係外行星大氣成分,尋找可能存在的生物標誌物。我們將迴顧地球生命演化的壯麗史詩,從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到復雜的多細胞生命,再到智能的齣現。通過類比,我們嘗試推測外星生命可能的演化路徑,它們是否會經曆類似的“寒武紀大爆發”?它們會發展齣怎樣的感知器官,去適應它們所處的獨特環境?它們會依賴於碳基生命,還是遵循其他我們尚未理解的化學路徑? 我們將考察不同行星環境對生命形態的影響。例如,潮汐鎖定的行星,其一麵永恒麵對恒星,一麵則永遠沐浴在黑暗中,這樣的環境會催生齣怎樣的生命?富含甲烷的星球,生命是否會以我們難以想象的方式進行呼吸和代謝?在氣體巨星的雲層中,是否存在漂浮的巨大生物?本書將運用最新的科學發現,如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帶來的震撼圖像和數據,來支撐這些推測,並鼓勵讀者一起思考,生命的本質是否可以超越我們對地球生命的固有認知。 第二部分:文明的繁星——多樣的智慧與存在 一旦生命齣現,智慧的火花是否必然會點燃?《漫遊星海》將沿著宇宙演化的軌跡,繼續探討智能生命齣現以及發展齣文明的可能性。我們將審視地球文明的發展曆程,從簡單的工具使用到復雜的社會結構,再到抽象思維和科學探索的誕生。這段旅程並非綫性,而是充滿瞭偶然與必然。 本書將提齣“文明指數”的概念,嘗試量化一個文明的發展程度,包括其科學技術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社會組織復雜度、信息傳遞能力以及對外探索的意願等。我們將分析地球文明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大過濾器”——那些可能導緻文明在達到星際傳播能力之前就滅絕的障礙,例如核戰爭、環境破壞、資源枯竭、超級智能的失控等等。 然而,《漫遊星海》的重點並非僅僅在於滅絕的悲觀預測,更多的是對宇宙中可能存在的、不同於人類的智慧文明形態的想象與探討。它們是否會以個體形式存在,還是以集體意識的方式運作?它們的社會結構是怎樣的?它們的價值觀和道德體係會與人類有何不同?它們的藝術、哲學和宗教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 本書將引入費米悖論的多種解釋,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例如,是否存在“黑暗森林”理論所描述的、宇宙中普遍存在的隱藏與戒備?或者,是否存在“動物園理論”,暗示我們可能隻是被更高級的文明觀察著?又或者,是否存在“技術奇點”後的文明,它們已經超越瞭物理形態,以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存在於宇宙的某個維度? 我們將考察不同科技發展路徑的設想。例如,基於生物技術的文明,它們可能能夠操控生命自身進行改造與進化。基於量子技術的文明,它們可能能夠實現瞬間的信息傳遞和空間跳躍。基於意識上傳的文明,它們可能已經擺脫瞭肉體的束縛,以純粹的精神形式存在。這些設想將基於當前的科學理論,並加以閤理的推演,為讀者展現一個無限可能的智慧宇宙。 第三部分:星際的低語——交流、衝突與融閤 假設宇宙中存在著不止一種文明,那麼它們之間會發生怎樣的互動?《漫遊星海》將聚焦於星際交流的挑戰與可能性。我們將探討電磁波、引力波等作為星際通信媒介的理論基礎,以及人類目前正在進行的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的意義與局限。 本書將深入分析不同文明之間進行溝通的睏難。語言的隔閡、思維模式的差異、對時間與空間的認知差異,都可能成為巨大的障礙。即使我們接收到來自外星文明的信號,理解其含義也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將模擬幾種可能的交流場景,例如,一個高度發達的數學文明試圖與一個基於生物信號進行交流的文明溝通,或者一個以視覺為主的文明與一個以聽覺為主的文明進行交流。 《漫遊星海》也將不可避免地探討星際衝突的可能性。資源爭奪、意識形態的衝突、誤解與恐懼,都可能導緻不同文明之間的對抗。我們將分析曆史上人類文明內部衝突的模式,並思考這些模式在星際尺度上是否會重演。然而,本書並不鼓吹星際戰爭的論調,而是更傾嚮於探討和平共存的途徑。 最終,本書將展望星際文明融閤的可能。是否存在超越物質層麵的交流方式?例如,通過共享意識、通過宇宙尺度的信息網絡,或者通過融閤彼此的科學知識與哲學思想,達到一種全新的存在狀態。我們將藉鑒科幻作品中的經典構想,如“大同世界”、“集體意識網絡”等,並嘗試從科學和哲學的角度去解讀它們的可能性。 《漫遊星海:宇宙文明的起源與演化》並非提供一個確切的答案,而是提齣一係列深刻的問題,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它鼓勵我們跳齣狹隘的地球視角,去擁抱一個更廣闊、更神秘的宇宙。在這場漫遊中,我們不僅探索星辰大海,更是對生命、智慧與存在的終極意義進行一次深刻的哲學思考。這本書是對人類探索精神的贊頌,是對宇宙無限可能性的敬畏,也是對我們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一次重新審視。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見證宇宙中生命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孤立到交融的偉大曆程,感受那份屬於宇宙本身的宏偉與壯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現代信息網》實在是讓人耳目一新,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信息處理的認知。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仿佛帶著我們穿梭於錯綜復雜的網絡架構之中,每一個技術細節都被剖析得深入淺齣,即便是對網絡技術不太精通的讀者也能從中窺見其精妙之處。尤其是關於數據流動的動態模擬部分,我簡直要為之拍案叫絕,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我清晰地看到瞭信息是如何在龐大的基礎設施中高效運轉的。書中對於新興的物聯網(IoT)應用場景的探討,也展現瞭作者超前的洞察力,很多案例分析都切閤實際,讓人不禁思考未來我們生活將如何被這些無形的信息網絡重塑。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學術深度與實踐指導性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平衡點,讀完後感覺自己的“信息雷達”靈敏度都提高瞭,對這個日益互聯的世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畏。對於任何想從根本上理解支撐現代社會運轉的“血液”——信息的流動方式的專業人士或愛好者來說,這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評分

老實說,我抱著極高的期望打開《現代信息網》,畢竟這個領域發展太快瞭,能有一本兼顧時效性和深度的書實屬不易。這本書在網絡拓撲結構和協議演進的曆史脈絡梳理上,做得尤為齣色。作者似乎擁有將復雜曆史串聯成一條清晰故事綫的魔力,從早期笨重的協議到如今輕量級的、適應移動端的需求,每一步的迭代都解釋得閤情閤理,讓我這個老讀者也大呼過癮,補足瞭許多知識上的“盲區”。尤其對未來計算範式的預測,例如邊緣計算與雲計算的協同作用,其論述角度相當新穎,充滿瞭對技術發展趨勢的哲學思考。雖然有些章節的技術名詞密度稍高,需要放慢閱讀速度並時不時地查閱一下背景資料,但這種“費腦子”的過程,恰恰是閱讀這類硬核書籍的樂趣所在,它強迫你走齣舒適區,去真正地“消化”知識,而不是走馬觀花。

評分

這是一本散發著“務實”氣息的書。我特彆欣賞《現代信息網》在實際應用案例上的著墨之重。書中對幾個全球領先企業如何部署和優化其信息網絡進行瞭細緻的案例拆解,這些拆解不僅僅是展示“他們做瞭什麼”,更深入剖析瞭“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以及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瞭哪些難以預料的工程難題。這種“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中提煉理論”的寫作模式,對於正在從事網絡工程或係統架構工作的同仁們來說,是無價之寶。我個人已經將書中關於負載均衡和容錯機製的幾張圖錶打印齣來,貼在瞭工作颱前,它們是解決我近期一個實際技術瓶頸的關鍵思路來源。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預測瞭明天,而在於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今天的“疑難雜癥”,非常接地氣。

評分

閱讀《現代信息網》的過程,就像是接受瞭一次高強度的思維體操訓練。作者行文間流露齣一種對信息世界邊界的不滿足感,總是在探索“下一個突破口在哪裏”。書中關於量子通信與現有網絡基礎設施的兼容性研究,雖然目前看來略顯超前,但卻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未來信息安全和傳輸效率的窗戶。這種前瞻性敘事,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想象力。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全書的論證框架非常嚴謹,即便是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設想,也都有堅實的數理邏輯作為支撐,絲毫沒有脫離科學的軌道。對於希望站在行業前沿、把握技術革命脈搏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審視技術演進的“高級視角”,它教會你如何去提問,比直接給齣答案更有價值。

評分

拿到《現代信息網》時,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沒想到它竟然像是一部精彩的偵探小說,充滿瞭層層遞進的懸念和柳暗花明的洞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概念羅列上,而是深入挖掘瞭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在現代網絡架構中的核心矛盾點。他用極具煽動性的筆觸,描繪瞭數據在各個節點上所麵臨的潛在威脅,那種緊迫感讓人手心冒汗。書中對加密算法和去中心化技術的對比分析,邏輯嚴密,論據充分,絕非泛泛而談。更難得的是,它沒有止步於描述問題,而是提齣瞭若乾富有建設性的、甚至有些顛覆性的解決方案構想。讀起來,你不會覺得這是一本純粹的理論著作,更像是一場與行業頂尖專傢的深度對話,那種思維的碰撞帶來的衝擊力,比任何教科書都來得更直接、更有效。這本書,絕對值得反復咀嚼,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