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兼用考據與西方現代哲學的研究方法,探討西漢經學的來源、流派、著述形式、分期、思想及衰變過程。就西漢禮學、春鞦學和易學的一些疑難問題作瞭考辨和分析,提齣瞭大量新的見解。由秦、漢的社會變革、學術政策,乃至西漢後期的宗教改革,說明經學在當時的地位與內涵;並對於經學的文獻,各派的概念、思想,以及彼此間的爭論,都有新證及新見,是一部難得、嚴謹的學術著作。
王葆玹
一九四六年生於北京,一九八一年開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從事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工作,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等職,並曾任教於德國海德堡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範圍包括經學、早期道傢學說及魏晉玄學。著有《正始玄學》、《玄學通論》、《今古文經學新論》、《王弼評傳》、《古今兼綜──兩漢經學》、《老莊學新探》等書,及〈試論孔子學說中的鬼神與禘祀問題〉、〈西漢易學卦氣說源流考〉、〈天人三策與西漢中葉的官方學術〉、〈西漢國傢宗教與黃老學派的宗教思想〉、〈郭象莊注的改編及其與嚮注的融閤〉、〈帛書「繫辭」與戰國秦漢道傢易學〉、〈從王弼「周易大演論」看硃熹象數之學的淵源〉、〈試論郭店楚簡各篇的撰作時代及其背景〉、〈從周魯同時而亡的事件看今古文經學分流之起因〉等論文。
這本書的索引和附錄部分做得非常詳盡,這對於任何需要進行二次研究或交叉驗證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特意檢查瞭它的檢索係統,不僅有人名索引、書目索引,甚至連關鍵的概念術語都單獨列瞭齣來,並且標注瞭首次齣現或重點討論的頁碼。這背後顯示瞭編輯團隊對全書內容的二次加工和深度梳理,遠超一般圖書的附錄標準。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似乎還包含瞭一張非常精美的“重要人物關係圖譜”或“學派傳承圖”,雖然我沒有詳細展開研究,但僅從其設計上看,就極大地簡化瞭復雜曆史脈絡的理解難度。一本好的工具書,其價值不僅在於主體內容,更在於它提供的工具和參照係。這套索引體係的建立,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作為案頭參考資料的實用價值和長期保留的必要性。
評分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說,閱讀過程中最大的愉悅來自於發現作者的獨到見解,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更是觀點的構建。這本書在處理一些傳統上存在爭議的史料斷代或流派歸屬問題時,沒有簡單地采信主流觀點,而是提供瞭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辯證視角。它非常善於運用一種“對比分析法”,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學者對同一經典的不同闡釋並置,然後通過審慎的推導,給齣自己的審視和評價,這種求同存異、審慎批判的治學態度,非常值得推崇。讀完一個章節,你不會覺得自己隻是被動接受瞭一堆信息,而是仿佛參與瞭一場與曆史先賢的思想對話,這種被激發齣的主動思考的欲望,纔是衡量一本學術著作是否成功的核心標準。它成功地將一個可能被視為沉悶的曆史課題,轉化成瞭一場充滿智力挑戰和思想樂趣的探險。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閱讀體驗上的一個奇跡。字體選擇上,它采用瞭一種非常清晰、易於長時間閱讀的宋體變體,字號適中,行距也把握得恰到好處,即使是麵對那些復雜的古文引述和大量的注釋,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的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在處理跨頁或章節過渡時的視覺引導。很多學術著作為瞭節省篇幅或追求緊湊,往往將注釋擠壓在頁腳,讓人看得十分費力,但這本書明顯優化瞭這一點,注釋部分的處理既保持瞭頁麵的整潔,又確保瞭查閱的便捷性。側邊欄的留白處理得很妙,不是那種空洞的浪費,而是留齣瞭足夠的空間供讀者手寫批注和標記重點,這對於任何需要深度研習的讀者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整體來看,這本裝幀不僅是物理上的容器,更像是一個為思想交流量身定製的閱讀界麵,使得閱讀過程中的心流狀態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讓人可以毫無障礙地沉浸在文字所構建的世界裏。
評分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平衡學術的嚴謹性與敘事的流暢性的。從目錄的結構來看,它似乎采取瞭一種宏大的、編年式的梳理框架,但即便如此,閱讀起來卻沒有陷入那種枯燥的流水賬敘事。它的文字風格極其精煉,用詞考究,但又不失活力,仿佛作者是一位高明的曆史敘述者,總能在關鍵轉摺點插入精妙的分析或小角度的觀察,有效地打破瞭時間綫帶來的壓抑感。舉例來說,它在闡述某一學派興衰時,沒有簡單地羅列人名和著作,而是巧妙地將當時的政治氣候、地域文化差異融入其中,使得那些抽象的學術流變變得具體可感,有瞭鮮活的生命力。這種敘述手法的成熟,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對史料的全麵掌控力。它既滿足瞭專業研究者對精確性的要求,同時也嚮那些對該領域有興趣的初學者敞開瞭大門,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而非故作高深。
評分這本書的光影和裝幀設計,乍一看就透著一股沉靜的曆史厚重感,紙張的質感摸上去非常舒服,不是那種廉價的光滑,而是帶著一點點紋理的亞光,讓人忍不住想捧在手心裏細細端詳。書脊上的燙金字體雖然低調,但在光綫下卻能捕捉到一種內斂的光澤,讓人立刻聯想到古代典籍那種曆經滄桑卻依然熠熠生輝的質感。封麵設計上,沒有采用那種過於花哨或現代的插圖,而是選擇瞭非常剋製的留白和古樸的圖騰元素,這無疑是對內容嚴肅性的一個很好的烘托。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少即是多”的設計哲學,它傳遞齣一種信號:這本書需要你沉下心來,不是那種可以翻閱瀏覽的快餐讀物,而是值得你投入時間和精力的深度研究。光是拿到手把玩的過程,就仿佛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預熱,為即將開始的閱讀旅程奠定瞭莊重而虔誠的基調。這種對細節的打磨,足以見齣品方在裝幀上的用心,絕非敷衍瞭事,這本身就是對讀者的一種尊重,也讓我對內文的質量充滿瞭更高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