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梅傑著的《現代導航的演進--量子技術的興 起》主要麵嚮大專水平、具備物理和工程方麵基礎的 求知非專業人員。它以直觀的方式,廣泛介紹瞭地麵 和空間導航演變的相關主題,且較少使用數學公式。
前兩章介紹自然界中的導航和古代水手的導航,包括 腓尼基人、維京人、太平洋島上居民所用的導航。第 3、4章介紹恒星導航、星座及星坐標等要素。第5~7 章介紹精密機械計時器,海洋中經度的測定和精密可 控石英時鍾*近的發展。第8章總結介紹瞭量子概念 ,作為討論微波和光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準備知識 。有關原子鍾的介紹相當詳細,包括氫微波激射器、 銫束、銣電池,以及*新發展的銫噴泉和單離子頻率 標準。隨後介紹陀螺羅盤的章節引齣瞭對薩格納剋激 光陀螺的討論。從**3章開始介紹有關基於時間的導 航:先是基於地麵網絡的“羅蘭C”和“奧米茄”, 隨後是基於衛星的係統,包括軌道理論、早期的衛星 導航係統SECOR、TRANSIT等;*後推齣瞭**導航衛 星係統——**定位係統(GPS),該係統是本時代 重大技術成就之一。對GPS分三大部分進行介紹:空 間、控製和用戶部分。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實現超常的 協調性和精度,使整個係統正常運作。GPS尤其是差 分GPS的應用廣泛,除瞭常見的空中導航、海洋導航 和導彈製導,GPS還應用於大地測量、重大工程建設 、礦業項目、農業、生態、緊急定位,*不用說高速 公路導航。**7章是太空導航的相關內容。**8章討 論瞭導航的未來,屆時原子乾涉儀可作為陀螺羅盤使 用,銫噴泉作為原子時間標準,量子計算機用來*新 衛星星曆。
第1章 自然界中的導航
1.1 動物導航
1.2 通過太陽確定方嚮
1.3 通過星星確定方嚮
1.4 磁場定嚮
1.5 風和氣流
1.6 電場定嚮
1.7 信鴿
1.8 帝王蝶
1.9 長距離遷徙的鳥類
1.1 0太平洋鮭魚
1.1 1人類的導航
參考文獻
第2章 早期的導航
2.1 沙漠遊牧民族
2.2 太平洋中的航海傢
2.3 星象羅盤
2.4 腓尼基人
2.5 維京人
2.6 古代的儀器
2.6.1 日晷和夜行儀
2.6.2 磁羅盤
2.6.3 沙漏
2.6.4 拖闆計程儀和拖曳式
計程儀
2.6.5 戴維斯象限儀
2.6.6 星盤
參考文獻
第3章 天文學的曆史背景
3.1 古代天文學
3.2 伊斯蘭天文學
3.3 歐洲天文學傢
3.4 艾薩剋·牛頓
參考文獻
第4章 現代天文學的要素
4.1 行星地球
4.2 月球和行星
4.3 內行星
4.4 外行星
4.5 恒星
4.6 星座
參考文獻
第5章 海洋導航
5.1 地理坐標
5.2 天文坐標係
5.3 時間係統
5.4 導航三角形
5.5 截距法[3]
5.6 導航三角形的錶格解[4]
5.7 月球距離法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古闆和學術化,讀起來感覺像是直接從一篇年代久遠的學術期刊翻譯過來的,充滿瞭生硬的直譯痕跡和晦澀的術語堆砌。雖然信息量是充足的,但行文的邏輯跳轉有時顯得有些突兀,缺乏現代科技寫作中常見的引導性和敘事性。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自己去梳理作者在不同章節之間建立的隱性聯係。這種“讀者需要自己做功課”的閱讀方式,無疑增加瞭理解的難度。我期待的是一種既能保持嚴謹性,又能兼顧可讀性的敘事方式,讓復雜的概念通過清晰的邏輯鏈條層層遞進。這次的體驗讓我覺得,翻譯的質量固然重要,但後期的本地化潤色和風格調整同樣不可或缺,否則內容再好,也會被僵硬的錶達方式所掩蓋。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實在太令人頭疼瞭,簡直就像是在一本技術手冊的草稿上直接印刷的。字體大小不一,行距時而擁擠時而鬆散,很多圖錶和公式的標注都模糊不清,看得我眼花繚亂,經常需要反復對照纔能勉強理解作者想要錶達的意思。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復雜的數學推導時,這種糟糕的印刷質量極大地阻礙瞭閱讀的流暢性。作為一個追求閱讀體驗的讀者,我實在很難忍受這樣的實體書。感覺編輯部對這本書的裝幀質量完全沒有上心,這對於一本嚴肅的技術著作來說,是件非常令人失望的事情。我甚至懷疑是不是我買到瞭盜版或者印刷不閤格的版本。希望齣版社在後續的印次中能重視一下排版和印刷工藝的提升,這直接關係到讀者獲取知識的效率和心情。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深度和廣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對某一特定領域技術發展脈絡的梳理上,展現瞭作者深厚的積纍和獨到的見解。它不像很多科普讀物那樣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具體的原理和關鍵的技術節點進行剖析,這對於希望真正掌握該領域底層邏輯的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不過,正因為其深度,對於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可能會顯得有些吃力,很多地方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先驗知識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個人覺得,如果能在關鍵概念引入時增加一些更直觀的比喻或者更詳細的背景鋪墊,會讓這本書的受眾麵更廣,也更能體現其作為“譯叢”的普及價值。總體而言,它更偏嚮於一本進階讀物,而非入門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上,我觀察到一個比較明顯的傾嚮性,即對某一特定學派或技術路綫的偏愛似乎比較明顯。雖然作者力求客觀平衡,但在某些關鍵的技術路綫對比中,明顯感覺到論證的力度和篇幅分配存在傾嚮性。這種偏好本身無可厚非,畢竟作者的知識體係會有其側重,但對於一本作為廣泛技術參考的書籍而言,最好能給予不同流派同等的審視和辯證空間。這樣纔能讓讀者在閱讀後,形成一個更全麵、更少預設立場的認知框架。我花瞭不少時間去對比書中不同章節的處理方式,這種不平衡感在分析競爭技術方案時尤為突齣,這讓我對作者的“中立性”産生瞭一絲保留,盡管整體貢獻仍然是積極的。
評分這本書的案例選擇和時效性方麵處理得中規中矩,既包含瞭經典理論的奠基性成果,也觸及瞭近幾年的前沿突破。但遺憾的是,對於那些爆炸性發展的新興技術分支,似乎介紹得還不夠深入和詳盡。例如,在討論到某一新興技術路綫時,作者的分析似乎停在瞭相對早期的階段,很多後續的實驗結果和工程化挑戰沒有被充分納入考量。這使得這本書在某些章節讀起來,略微帶上瞭一絲“舊聞”的感覺,雖然理論基礎依舊紮實,但對於想緊跟行業步伐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額外補充最新的文獻資料。我希望一本定位為“高新科技譯叢”的書籍,能更敏銳地捕捉到領域內最快速迭代的部分,並給予足夠的篇幅去解構它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