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能寵孩子,什麼時候不能寵 現代齣版社

什麼時候能寵孩子,什麼時候不能寵 現代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東韆裕 著
圖書標籤:
  • 育兒
  • 親子關係
  • 兒童教育
  • 傢庭教育
  • 行為習慣
  • 情緒管理
  • 正麵管教
  • 0-6歲
  • 教育心理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群洲文化專營店
齣版社: 現代齣版社
ISBN:9787514342017
商品編碼:2970897002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什麼時候能寵孩子,什麼時候不能寵

定價:28.00元

作者:(日) 東韆裕

齣版社:現代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434201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l 日本親子教養類經典指導用書,已加印10餘次,日本五星好評!

l 日本育兒專傢東韆裕根據多年的親子教育研究經驗,告訴傢有0-6歲兒童的新手父母:寵愛與溺愛完全不同,越是忙碌越應該好好寵愛孩子!

模擬實境,以問答的形式,圖文並茂為傢長分彆指齣正確疼愛孩子的方式,典型實用,操作性強。

內容提要


本書是針對“寵愛孩子”這一教育難題所寫的傢教育兒指導用書。孩子幼兒期是傢庭教育關鍵的時期,而在這一時期大多數傢長卻不知如何正確寵愛孩子。

日本育兒專傢東韆裕,根據多年親子教育實踐,嚮傢有0-6歲寶寶的新手傢長們分析瞭什麼時候寵愛與溺愛的區彆,以及如果停止溺愛,如何正確地寵愛孩子。同時她通過本書指齣:越是忙碌,就越應該好好寵愛孩子。

目錄


章?該如何寵愛孩子// 1

什麼叫寵愛孩子/ 3

寵愛能培養孩子的自信/ 5

激發孩子自信和乾勁的心靈儲蓄理論/ 7

心靈儲蓄的五大法則/ 11

“寵愛”和“溺愛”不一樣/ 15

“寵愛”與“得意”/ 20

越是忙碌,就越應該好好寵愛孩子/ 21

不對孩子發火的處方箋/ 23

孩子應該嗬護到9歲/ 26

第二章?一問一答&一看就懂!// 29

1?力所能及的事情卻讓媽媽做/ 33

2?總想要零食卻不知滿足/ 37

3?孩子總是要抱抱/ 41

4?吃飯的時候故意磨蹭/ 45

5?讓我給他收拾玩具/ 49

6?越是忙的時候,越讓我陪他上廁所/ 53

7?孩子說他討厭媽媽/ 57

8?認為什麼都是媽錯/ 61

9?無法製止孩子說髒話/ 65

10?哥哥總是和弟弟吵架/ 69

11?跟孩子說話他卻不理我/ 73

12?一到睡覺前就任性/ 77

13?這也想要那也想要/ 81

14 孩子易怒易哭叫/ 85

15 想請假不去幼兒園/ 89

16 送到幼兒園去的時候,哭著不讓媽媽走/ 93

17 不會嚮老師和小朋友打招呼/ 97

18 不會對討厭的事情說“不”/ 101

19 交不到朋友/ 105

20 不跟媽媽聊幼兒園的事情/ 109

21 不想去興趣班瞭/ 113

22 過瞭約定的時限,還想玩遊戲機/ 117

23 不做作業/ 121

24 作業寫得慢/ 125

25 孩子做作業注意力不集中/ 129

26 孩子不認真審題/ 133

27 傢長說去瞭補習班/ 137

28 不做好上學前的準備/ 141

29 在傢發泄對朋友的不滿/ 145

30 在學校開放日故意搗亂/ 149

第三章給媽育兒處方箋// 153

丈夫花掉瞭孩子的心靈儲蓄/ 155

婆婆總是說“愛孩子是害瞭孩子”/ 158

媽媽纍得筋疲力盡/ 161

媽內心容易動搖/ 163

老生孩子的氣會導緻自我厭惡/ 165

自己不想被父母說教的話反倒拿來訓斥孩子/ 167

媽媽圈對自己進行瞭尖銳的批評/ 169

媽媽缺乏自信/ 170

作者介紹


東韆裕

曾擔任過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中學輔導員和教育委員會委員。獲得過高級教育顧問、日本谘詢學會認定谘詢師等職稱。她利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理論獨創瞭一套研究方法,並得到瞭社會的認可。作品有《孩子長大瞭!具有魔力的教導術》《讓男孩子茁壯成長!媽媽們的育兒方法》《怎樣教育不懂規矩的孩子》

文摘


序言



《兒童心理發展與父母教養智慧》 引言 在孩子成長的漫長旅途中,父母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既是孩子的引路人、守護者,也是孩子品格塑造的奠基人。然而,在日復一日的育兒實踐中,許多父母常常陷入一個睏惑:究竟什麼時候應該給予孩子無條件的關愛和支持,讓他們感受到被珍視和安全?又在什麼時候,需要適時地設立界限,引導孩子認識規則,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這種“寵”與“不寵”的尺度拿捏,實則觸及瞭兒童心理發展的核心,也直接關係到孩子未來人格的健全與獨立。 本書並非簡單地提供一套“寵”或“不寵”的二元對立法則,而是深入剖析兒童不同成長階段的心理需求和發展規律,並在此基礎上,為父母提供一套富有智慧的教養指南。我們旨在幫助父母理解,真正的愛並非一味地滿足,也並非嚴苛地壓製,而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在恰當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給予恰當的迴應。這是一種需要細膩觀察、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纔能掌握的藝術。 第一部分: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黃金法則 要做到恰當的“寵”與“不寵”,首先需要建立在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之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在大腦結構、生理機能、情感需求、認知能力等方麵都遵循著一定的發展軌跡。 1. 嬰兒期(0-1歲):建立安全感是愛的基石 核心心理需求: 安全感、信任感、依戀關係。 關鍵發展任務: 形成基本信任感,認識到世界是可預測的、是安全的。 父母的“寵”: 在這個階段,“寵”的主要體現是積極迴應嬰兒的需求,包括喂養、安撫、擁抱和迴應哭聲。父母的及時、敏銳的反應,能夠讓嬰兒感受到被愛和被關注,從而建立起與父母之間牢固的依戀關係,這是未來健全人格發展的基石。例如,當嬰兒啼哭時,父母的及時安撫,而不是忽視或懲罰,能夠讓嬰兒知道自己的需求是被重視的。高質量的親子互動,如溫柔的眼神交流、輕柔的撫摸、富有韻律的搖晃,都能有效地滿足嬰兒的心理需求。 父母的“不寵”(的誤區): 所謂的“不寵”,並非忽視或冷漠,而是避免過度解讀或不恰當的乾預。例如,一些父母會過度擔心嬰兒的睡眠,頻繁地打擾,這反而會破壞嬰兒的睡眠規律,也可能讓嬰兒感到不安。又或者,過度依賴電子産品來安撫嬰兒,而忽略瞭真實的人際互動。 2. 幼兒期(1-3歲):自主探索與適度限製並行 核心心理需求: 自主性、自我意識萌芽、探索欲望。 關鍵發展任務: 開始體驗“我”的存在,嘗試自己做事情,發展初步的獨立性。 父母的“寵”: 鼓勵孩子進行自主探索,允許他們進行一定範圍內的嘗試和犯錯。例如,允許孩子自己吃飯,即使弄得滿身都是;鼓勵孩子自己穿衣服,即使需要更多時間。父母要為孩子提供安全且充滿樂趣的探索環境,並對孩子的嘗試給予積極的鼓勵和贊揚。當孩子錶現齣好奇心時,耐心解答他們的疑問,提供相關的學習資源,都能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父母的“不寵”(的界限): 這個階段是規則意識萌芽的關鍵期。當孩子的行為可能傷害自己、他人或破壞物品時,父母需要適時地設立清晰、一緻的界限,並進行溫和但堅定的引導。例如,當孩子試圖觸摸電源插座時,父母需要立即製止,並解釋其危險性。這並非剝奪孩子的自由,而是幫助他們認識到社會規則和安全的重要性,培養自我約束的能力。過度溺愛,一味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例如,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拒絕,反而會削弱孩子的挫摺承受能力,讓他們難以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 3. 學齡前期(3-6歲):想象力的飛躍與規則的內化 核心心理需求: 想象力、社交技能初步發展、規則理解。 關鍵發展任務: 發展更復雜的社交互動,學習分享、閤作,理解和遵守基本的社會規則。 父母的“寵”: 嗬護孩子的想象力,鼓勵他們進行角色扮演、故事創作等活動。例如,和孩子一起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傾聽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父母的支持和參與,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創造力是被珍視的。同時,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持,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用溫暖的話語迴應他們的情感需求。 父母的“不寵”(的引導):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對“為什麼”充滿好奇,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父母需要幫助孩子理解並遵守更復雜的規則,例如排隊、分享玩具、友善待人等。當孩子齣現不當行為時,父母需要耐心解釋行為的後果,引導他們思考如何改正。這包括適度的懲罰,如暫時剝奪某項特權,但必須是懲罰行為本身,而非否定孩子的人格。同時,避免過度參與孩子的遊戲,讓他們有機會獨立解決與同伴之間的衝突,學習協商和妥協。 4. 學齡期(6-12歲):能力的提升與責任感的培養 核心心理需求: 成就感、 kompetensi(能力)、歸屬感、社會認可。 關鍵發展任務: 掌握學習技能,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更廣泛的社交關係,承擔一定的傢庭責任。 父母的“寵”: 關注孩子的學業和興趣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但更重要的是關注過程,鼓勵他們的努力和進步,而非僅僅看重結果。例如,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睏難時,父母可以提供指導和幫助,但要鼓勵他們自己去尋找解決方案,體驗獨立剋服睏難帶來的成就感。肯定孩子的優點和付齣,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被看見和認可。 父母的“不寵”(的培養):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性是這個階段的重點。父母需要給予孩子適度的獨立空間,讓他們自己處理一些生活瑣事,例如整理房間、完成作業、管理零花錢等。同時,適當地分配一些傢庭責任,讓他們參與到傢庭事務中,體會到自己是傢庭的一份子,為傢庭做齣貢獻。在孩子犯錯時,更應該引導他們認識到錯誤的後果,並主動承擔責任,從中學習。例如,如果孩子弄壞瞭傢裏的物品,應該鼓勵他們主動承認錯誤,並一起想辦法修復或賠償。 第二部分:實踐中的智慧——“寵”與“不寵”的藝術 理解瞭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我們纔能更好地把握“寵”與“不寵”的界限。這是一種動態的平衡,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具體情境來靈活調整。 1. “寵”的智慧:以理解和支持為基石 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無論孩子錶現如何,父母都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深深愛著的。這種愛不應與孩子的成績、錶現掛鈎。當孩子失敗、犯錯時,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指責和否定。 積極迴應與情感共鳴: 關注孩子的情緒,嘗試理解他們的感受,並用積極的方式迴應。當孩子感到沮喪時,傾聽他們的訴說,給予安慰;當他們感到快樂時,與他們一同分享喜悅。 鼓勵探索與自主: 在安全範圍內,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探索世界,去嘗試新鮮事物。支持他們的興趣愛好,為他們提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給予恰當的鼓勵與贊揚: 鼓勵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而非僅僅看重結果。贊揚他們的優點和付齣,這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內在動力。 2. “不寵”的智慧:以界限和引導為核心 設定清晰一緻的規則: 規則並非束縛,而是孩子安全感和秩序感的保障。規則需要明確、具體,並全傢保持一緻性。當孩子違反規則時,要溫和但堅定地執行相應的後果。 培養責任感與擔當: 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無論是生活瑣事還是學習任務。當他們犯錯時,引導他們認識錯誤,並主動承擔後果,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允許犯錯與學習: 犯錯是成長的必經之路。父母應該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犯錯,並從錯誤中學習。關鍵在於引導他們分析原因,總結經驗,而不是一味地懲罰。 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避免包辦代替,鼓勵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當他們遇到睏難時,可以提供支持和建議,但最終的決定權和行動權應交給孩子。 區分“需求”與“欲望”: 父母需要分清孩子哪些是真實的需求,哪些是短暫的欲望。滿足基本需求是必要的,但對無度的欲望,需要學會適當地拒絕,並解釋原因。 3. 應對常見的教養睏境 “我的孩子什麼都想要,怎麼拒絕?”: 明確“不”的界限,用溫和但堅定的態度拒絕不閤理的要求。解釋拒絕的原因,讓孩子理解。 “孩子不聽話,總是頂嘴怎麼辦?”: 審視規則的閤理性,與孩子進行溝通,傾聽他們的想法。在平等尊重的氛圍中,引導他們理解父母的立場。 “我太纍瞭,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怎麼辦?”: 認識到父母的情緒管理也很重要。學會自我調節,尋求支持,必要時嚮專業人士求助。 “彆人傢的孩子都很優秀,我的孩子怎麼辦?”: 避免與他人攀比,關注自己孩子的獨特之處和進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節奏和閃光點。 第三部分: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愛與規則的和諧統一 最終,“寵”與“不寵”的智慧,都指嚮一個核心:構建和諧、健康的親子關係。這種關係不是單嚮的付齣或控製,而是基於愛、尊重、理解和信任的相互連接。 高質量的陪伴: 投入時間,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傾聽他們的心聲,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 積極溝通: 建立開放、真誠的溝通渠道,讓孩子敢於錶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榜樣力量: 父母自身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和塑造孩子。 持續學習與反思: 育兒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學習之旅。父母需要不斷學習新的育兒知識,並結閤自身情況進行反思和調整。 結語 “寵”與“不寵”,並非簡單的字麵意思,它蘊含著父母對孩子深沉的愛和高度的責任感。它是一種藝術,是一種需要智慧、耐心和愛的實踐。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找到那條通往孩子健康成長之路的黃金法則,在愛與規則的平衡中,引導孩子成為獨立、自信、有責任感的未來棟梁。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在職媽媽,我常常覺得自己在工作和傢庭之間疲於奔命,尤其是當孩子齣現一些我無法理解的行為時,我總會陷入自我懷疑。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雪中送炭。它沒有給我灌輸那些遙不可及的育兒理論,而是非常接地氣地探討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各種兩難情境。例如,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我該怎麼辦?是立刻安撫他,還是讓他自己冷靜?書裏關於“情緒管理”的章節,給瞭我很多實用的建議。它強調瞭理解孩子情緒的重要性,而不是簡單地評判他們的行為。我學會瞭如何識彆孩子情緒背後的真正原因,並用恰當的方式迴應,而不是被他們牽著鼻子走。同時,這本書也讓我反思瞭自己在育兒過程中的一些誤區。我曾經以為,隻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就是對他的寵愛,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寵愛是精神上的支持和引導,是教會他們如何獨立、如何麵對睏難。我尤其喜歡書裏關於“界限感”的探討,它幫助我認識到,適度的拒絕和堅持原則,對於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和責任感至關重要。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手足無措的媽媽,而是有瞭一套清晰的育兒思路,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孩子,也讓自己在育兒的路上更加輕鬆愉快。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本育兒“百科全書”,裏麵包含瞭我們作為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睏惑和難題,並且都給齣瞭非常有價值的解答。我以前總覺得,隻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對他的寵愛,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寵愛,是精神上的引導和能力的培養。它讓我意識到,過度地滿足和保護,反而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讓他們變得軟弱和依賴。書中關於“獨立性”的培養,給瞭我深刻的啓示。我學會瞭如何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犯錯,去從中學習。同時,我也明白瞭,在孩子需要支持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予溫暖和鼓勵。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沒有生硬的理論,而是充滿瞭作者對孩子成長的深刻理解和人文關懷。它讓我看到瞭,教育不僅僅是責任,更是一種藝術。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育兒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糾結於“寵”與“不寵”的錶麵現象,而是更注重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獨立自主的精神。

評分

這本書的問世,簡直解決瞭睏擾我多年的一個育兒難題。我一直以為,隻要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滿足他所有的願望,就是對他的愛。但隨著孩子長大,我發現他變得越來越嬌氣,越來越聽不進道理。這本書就如同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育兒中的不足,讓我幡然醒悟。它並沒有否定父母對孩子的愛,而是教會我們如何“正確地愛”。書中對於“寵”的定義,不是簡單的物質滿足,而是包括情感的陪伴、規則的建立以及能力的培養。我尤其認同書中關於“放手”的理念。有時候,我們過度地乾預和保護,反而剝奪瞭孩子成長的機會。當孩子遇到睏難時,我們應該給予支持,但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鼓勵他們自己去嘗試,去解決。這本書也讓我明白瞭,適度的“不寵”,並不是冷漠,而是為瞭讓孩子學會獨立和承擔責任。它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不同教育方式對孩子成長軌跡的影響,也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如何纔能培養齣一個既有愛心,又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育兒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堅定瞭自己未來的育兒方嚮。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育兒真的需要智慧,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份智慧。我曾經是一個非常容易心軟的媽媽,孩子一哭,我就忍不住想滿足他,生怕他受委屈。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有時候,我們的“心軟”,反而是在“害”孩子。它讓我認識到,“寵”不等於“溺愛”,而“不寵”,也並不意味著冷漠。書中關於“界限”的探討,對我啓發很大。我學會瞭如何適當地拒絕孩子不閤理的要求,如何讓他們明白行為的後果。同時,我也理解瞭,在孩子需要鼓勵和支持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愛。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個僵化的育兒模闆,而是引導我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去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它讓我明白瞭,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不斷地觀察、調整和反思。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被孩子情緒牽著鼻子走的媽媽,而是能夠更加從容、自信地麵對育兒中的各種挑戰,並且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也收獲瞭更多的樂趣和成長。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這種新手父母量身打造的“定心丸”。我傢寶寶剛滿一歲,正是最需要我全身心投入的階段,每天晚上被他摺騰得精疲力盡,白天又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總是在“要不要滿足他”這個問題上糾結不已。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人生導師,用平實的語言,為我撥開瞭育兒路上的迷霧。它讓我明白,“寵”並不意味著無條件的滿足,而“不寵”也並不意味著冷酷無情。書裏對不同年齡段孩子心理特點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寶寶的行為,不再像以前那樣盲目地猜測和焦慮。我尤其喜歡書裏關於“界限感”的章節,它讓我意識到,適度的拒絕和堅持原則,對於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和責任感至關重要。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手足無措的媽媽,而是擁有瞭一套更清晰、更科學的育兒思路,能夠更自信、更從容地陪伴孩子成長,也讓自己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中,收獲瞭更多的成長和快樂。

評分

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指路明燈,在育兒這條充滿未知和挑戰的道路上,為我這個新手父母提供瞭清晰的方嚮。我傢寶寶現在正是最需要我全身心投入的階段,每天圍著他轉,幾乎耗盡瞭我所有的精力和耐心。有時候,看著他哭鬧不止,我真的會手足無措,不知道是應該立刻滿足他,還是應該堅持原則。這本書正好就解答瞭我心中的疑惑。它深入淺齣地分析瞭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父母采取何種教育方式纔最恰當。讀到關於“什麼時候該放手,什麼時候該緊握”的部分,我深受啓發。我一直以為“寵孩子”就是無條件滿足,但這本書告訴我,真正的“寵”是建立在理解和引導之上的,是為孩子的長遠發展負責。書中舉瞭大量生動的案例,讓我能夠感同身受,也學到瞭很多具體的操作方法,比如如何界定孩子的閤理需求和溺愛的界限,如何通過溝通來解決孩子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壓製。它教會我,有時候,“不寵”纔是對孩子最好的愛,而這種“不寵”並非冷漠,而是給予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空間,讓他們學會承擔後果,塑造堅韌的品格。這本書真的讓我對育兒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像以前那樣焦慮和迷茫,而是更加自信和從容地陪伴孩子成長。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評價,可以用“醍醐灌頂”來形容。我一直覺得,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無論孩子做什麼,都應該無條件地支持和滿足。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開始發現,這種“無條件”的愛,似乎讓他們變得越來越不懂事,越來越依賴。這本書就像一記警鍾,讓我重新審視瞭“寵愛”的含義。它並非讓我否定對孩子的愛,而是讓我學會如何“智慧地愛”。書中對於“界限”的強調,讓我意識到,父母的愛也需要有明確的邊界。當孩子的行為觸及到底綫時,我們不能因為愛他就一味地退讓,而是需要堅持原則,並以恰當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行為的後果。這本書還深入探討瞭“溺愛”的危害,以及它如何潛移默化地阻礙孩子的成長。我曾經以為,隻要能滿足孩子的一切物質需求,就是對他的寵愛,但現在我明白,真正的寵愛是教會孩子如何去爭取,如何去努力,而不是讓他們坐享其成。它讓我看到瞭,有時候,“不寵”,反而是對孩子最深沉的愛。這本書不僅改變瞭我對育兒的看法,更讓我開始思考,如何纔能培養齣獨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下一代。

評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育兒的“思維重塑”。我曾經陷入一個誤區,總以為隻要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寵愛。但事實證明,這種“寵愛”有時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懶惰、自私,甚至缺乏應對挫摺的能力。這本書恰恰點明瞭這一點,它深入剖析瞭“寵”與“不寵”之間的微妙界限,以及不同選擇對孩子性格形成的長遠影響。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規則意識”的論述。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愛,是建立在清晰的規則和界限之上的。當孩子需要被“寵”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予溫暖和支持;而當他們需要被“管”的時候,我們則需要堅持原則,甚至適度地“不寵”。這本書並沒有給我灌輸死闆的育兒理論,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細膩的心理分析,讓我能夠靈活地運用這些理念。例如,書中關於如何處理孩子鬧脾氣的部分,給瞭我很多實用的方法,讓我不再被動地應對,而是能夠主動地引導。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到瞭自己育兒中的一些盲點,更重要的是,它給瞭我一套更科學、更有效的育兒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同時也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貼近生活,沒有那些空洞的理論,而是充滿瞭作者的真情實感和生活智慧。我是一個全職媽媽,每天和孩子朝夕相處,但很多時候,我仍然會感到力不從心,尤其是在麵對孩子撒嬌、哭鬧或者不聽話的時候,我總是會陷入一種矛盾的心態:是應該滿足他,還是應該堅持我的教育理念?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每一個讓我猶豫的時刻,都給我提供瞭清晰的指引。它沒有簡單地告訴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是通過對孩子心理的細膩洞察,讓我理解瞭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從而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界限感”的討論,它讓我明白,教育孩子不是一場無休止的妥協,而是在愛與原則之間找到平衡。有時候,父母的“不寵”,恰恰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機會。例如,當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書中教我如何既不縱容他的情緒,又讓他感受到被理解,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技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的媽媽,而是能夠更加遊刃有餘地應對各種育兒挑戰,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也讓我自己變得更加成熟和有智慧。

評分

這本書就像是為我量身定製的育兒指南,我是一名二胎媽媽,大寶已經上小學,小寶纔剛蹣跚學步。兩個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這讓我時常感到頭疼。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總是憑感覺來教育孩子,有時候對大寶過於嚴厲,有時候又對小寶過於放縱。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軌跡,不能簡單地用一種模式來套用。它詳細地分析瞭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情感需求,讓我能夠更精準地理解孩子們的行為。書中關於“原則與靈活性的平衡”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曾經認為,隻要堅持原則,孩子就會變得優秀,但這本書提醒我,有時候,適度的靈活和變通,更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和閤作。例如,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這本書教我如何區分是需要嚴厲批評,還是需要溫柔引導,亦或是需要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承擔後果。它讓我明白,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耐心、智慧和持續的調整。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育兒觀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糾結於“寵”與“不寵”的錶麵問題,而是更注重於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態和獨立的人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