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实施指南
定价:65.00元
售价:44.2元,便宜20.8元,折扣68
作者: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5066435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54kg
按照急用先编的原则,完成了在《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标题下的以下七个部分的编制工作。
——部分:总体平台结构 总体描述了北京市图像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平台架构和功能。
——第2部分:视频格式与编码 规定了在北京市图像信息管理系统中可采用的视频格式和编码。
——第3部分:通信控制协议 定义了北京市图像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平台间图像调用和控制的各类协议。
——第4部分:传输网络 对图像信息传输所需采用的有线通信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技术要求做了规定。
——第5部分:图像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 对不同格式的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做了规定。
——第6部分:图像存储与回放要求 对图像的存储周期格式要求和图像的回放要求做了规定。
——第7部分:工程要求与验收 对图像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环节对工程的质量要求和验收的标准做了规定。
《规范》面向市、区县、街乡镇等三级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对平台间的图像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提出了统一的基础性技术要求。在《规范》的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认真贯彻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及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合理采用国际标准,在现有工程建设基础上,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系统总体平台架构、视频格式与编码、图像信息访问(权限控制)、数字图像信息质量要求、无线传输技术以及系统工程验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内容。该系列标准将为各级图像信息管理平台的规划、建设和验收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我入手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解决我们博物馆数字化转型中的一个核心难题: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保证原始图像保真度,又能提供多维度快速检索的统一平台。我尤其关注如何在遵循国际档案标准(如METS/ALTO)的同时,集成用户友好的前端界面。然而,这本书在“标准制定”这一块的论述,与其说是“实施指南”,不如说是“标准制定者手册”。它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建立标准委员会的流程、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以及制定时间表的艺术。这固然是系统建设的必要环节,但对于正在操作具体任务的我们而言,效率太低了。我需要的是一个清晰的、分步骤的检查清单:当你接收到一批TIFF文件时,应该先运行哪个脚本进行格式验证?在将元数据导入PostgreSQL之前,如何设计索引以优化范围查询?书中对这些落地细节的描述轻描淡写,仿佛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基础工作。例如,在谈到云存储策略时,它只是建议采用“冷热数据分离”,但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根据访问频率动态迁移数据的自动化脚本示例,或者在AWS S3/Azure Blob Storage中配置生命周期策略的具体步骤。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使得我必须将书本放在一边,转而求助于各种在线论坛和开源项目的文档来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满了冗余的修饰语和复杂的长句,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作者似乎更注重展现其知识体系的完备性,而非沟通的有效性。举个例子,当讨论到数据安全和加密时,它不会直接说“使用AES-256加密”,而是会写成“应当遵循行业内公认的最先进加密标准,以保障信息资产在传输和静止状态下的机密性与完整性,这涉及到对密钥管理策略的严谨考量和定期审计机制的建立”。这种表达方式,虽然在学术论文中或许能提升严谨性,但在指导一线操作时,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和时间成本。我花了好大力气才从这些修饰中剥离出核心信息——“是的,需要加密,但具体用什么算法呢?”此外,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大多是十年前的学术论文,对于一个快速迭代的计算机领域来说,这多少会让人对内容的实时性和前瞻性产生怀疑。例如,对于实时流媒体图像的压缩编码,书中还停留在H.264的讨论层面,对最新的AV1或VVC的优势分析几乎没有提及,这让我对它在“图像信息管理”这个动态领域的指导价值产生了保留意见。
评分我特别想找到关于“遗留系统数据迁移”的最佳实践,因为我们正面临着将数十TB的旧有图像数据库迁移到一个新的、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平台上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份详尽的迁移工具选型指南,或者至少是针对数据库异构迁移时可能出现的字符集冲突、BLOB数据损坏等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然而,这本书对迁移问题的处理极其表面化,它将“数据迁移”归类为“项目实施阶段的一个子任务”,然后用一小节篇幅总结说需要“制定详细的回滚计划”和“进行充分的冒烟测试”。这种概括性的指导,对于一个涉及数百万条记录和TB级文件的复杂工程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我需要知道如何使用Rsync进行增量同步、如何设计一个验证脚本来确保源数据和目标数据的一致性校验码(Checksum)完全匹配、以及在切换DNS指向之前需要进行的业务部门最终验收流程的具体细节。这本书似乎完全忽略了系统停机时间对业务连续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实现数据的平滑过渡。最终,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理论框架的蓝图,而不是一份可以带着进机房、指导我们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战术手册。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感觉它在众多技术手册中显得格外厚重,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的那种压迫感。我本来期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图像采集、存储优化和检索效率提升的实际操作案例,毕竟书名里“技术规范实施指南”这几个字太吸引人了。结果翻开目录,映入眼帘的却是大段大段关于数据治理的宏观论述,以及如何建立一个跨部门协作平台的理论模型。我承认,这些内容对于一个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或许至关重要,但对于我这种急需解决当前系统图片加载缓慢、分类混乱的底层技术人员来说,感觉就像是听了一场关于宇宙大爆炸的讲座,虽然宏伟,但与我眼前这颗即将熄灭的灯泡关系不大。特别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元数据标准化流程设计”那一章,洋洋洒洒写了近五十页,分析了国际国内各种法律条文对数字资产的影响,却没能给出一个简单易懂的、如何在我们的内部系统中快速应用这些标准的实施步骤。我的实际需求是,如何高效地给上万张老照片打上准确的时间戳和地理标签,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本为信息部门总监准备的PPT美化手册,而不是给一线工程师用的工具箱。书中的图表大多是流程图和组织架构图,真正展示代码片段或具体配置文件的页面少得可怜,这让我在尝试将书中的理论落地时,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猜测作者所谓的“最佳实践”到底应该如何用SQL语句或API调用来实现。总而言之,它更偏向于“为什么要做”,而非“怎么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坦白说,有点跟不上时代了。我一直以为,涉及“图像信息管理”这种前沿领域的书籍,至少在视觉传达上会尽量做到简洁、直观,多用一些能说明复杂结构的示意图。然而,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偏小,行间距也略显拥挤,大段的文字堆砌在一起,阅读起来非常吃力,尤其是在我长时间盯着屏幕后,眼睛很容易感到疲劳。更让我感到不解的是,它在探讨“视觉识别算法的准确性评估”这一重要章节时,几乎完全依赖于文字描述,缺乏对SOTA(State-of-the-Art)算法对比的深入分析。比如,对于深度学习在目标检测中的应用,书中只是笼统地提到了CNN架构的优越性,却没有给出任何关于ResNet、YOLOv5等主流模型在不同数据集上的性能对比数据,也没有讨论模型剪枝和量化以适应边缘计算环境的实际操作细节。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调试OpenCV或TensorFlow模型的实战经验,或者至少是针对特定图像噪声(如低光照、运动模糊)的处理策略。结果,这部分内容被处理得极其概念化,读完后我对于如何优化我们现有系统的推理速度,依然感到迷茫。它似乎假定读者已经掌握了所有底层算法的细节,而只是想了解一个“管理框架”,这对于需要技术细节支撑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阅读上的障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