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认知无线电网络 |
| 作者 | (加)Mohamed Ibnkahla ( 本卡赫拉) |
| 定价 | 59.00元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1307881 |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共12章。第1章概述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框架和功能,第2章开始介绍认知无线电物理层,第3章和第4章论述合作频谱的获取,第5章描述频谱感知测量与设计。从第6章起介绍数据链路层和媒体接入子层,第7章介绍认知无线电网络MAC层的特殊性,第8章研究认知无线电局部控制原理,第9章研究认知无线电Ad Hoc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第10章研究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多跳路由技术,第11章和第12章分别就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进行描述。 |
| 作者简介 | |
| Mohamed Ibnkahla 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顿市女王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他毕业于法国图卢兹国立理工学院,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和指导研究生资格。Ibnkahla博士负责开展了多项无线通信、无线传感网络和认知无线电技术领域的国际项目。其研究兴趣包括认知无线电网络、认知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及在电子化社会、神经网络和自适应信号处理中的应用。他撰写了5本书籍、50篇以上的论文和100多篇会议论文。为各种国际会议和研讨会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并应邀发言。Ibnkahla博士担任多种国际期刊和著作集编辑,并且是安大略省的注册职业工程师。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认知无线电网络》从网络体系角度建立认知无线电网络的总体概念。采用5层网络模型描述,重点介绍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几何图形,一眼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前沿科技的氛围。我拿起它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非常舒服,厚实而不失细腻,让人有种想立刻翻开阅读的冲动。从排版上看,字体选择得非常考究,大小和行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那些图表的绘制,线条清晰,逻辑分明,即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通过这些视觉辅助材料迅速抓住要点。我记得扉页上的那句引言,虽然我记不清原话了,但它营造出的那种探索未知的精神,一下子就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技术世界。全书的装帧看起来非常耐用,这意味着它可以陪伴我度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或专业参考书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从外到内,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让人在阅读之前就收获了极佳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起初,我以为它会专注于某一两个核心技术点进行深挖,但翻阅目录后发现,它几乎囊括了整个技术栈的方方面面,从底层的物理层面的挑战,到上层网络协议的设计哲学,都有涉及。更令人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技术分支的交叉点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驾驭能力。比如,它在讨论某一特定算法的性能优化时,会毫不避讳地追溯到其在不同信道模型下的理论极限,这种横向和纵向的结合,构建了一个非常立体化的知识框架。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未来趋势的展望部分,虽然很多是基于当前的理论推演,但其论证过程非常扎实可靠,让人对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预判。这不仅仅是一本描述“现状”的书,更是一本指引“未来”的指南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严谨且富有逻辑性的,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入复杂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构建论点时,总能清晰地划分出基础概念、进阶分析和实际应用三个层次。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即便是面对那些我原本觉得难以理解的数学模型,作者也总能提供一个非常直观的物理意义解释,让人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书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虽然描述得相对简略,但其选择的角度非常刁钻且贴近行业前沿,经常能启发我思考现有系统的局限性。对于自学者来说,这种结构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确保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避免了知识点的碎片化。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迷宫中的灯塔被点亮了,这是真正高质量技术写作的标志。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其行文中的“前瞻性思辨”。它没有满足于仅仅讲解已有的技术规范和成熟的理论模型,而是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抛出了开放性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如果换一种约束条件,现有方案会如何失效?”或者“哪些当前被忽略的因素可能在未来成为瓶颈?”。这种引导性的提问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现有解决方案的批判性思维。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主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辩论。书中对一些“边缘”技术路径的探讨虽然篇幅不长,却往往是点睛之笔,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洞察力和对技术演进脉络的深刻理解。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技术问题时,视野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实现细节,而是开始关注更宏观、更本质的系统设计哲学。
评分作为一本专业书籍,其参考价值是衡量其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非常出色。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非常全面且具有代表性,几乎涵盖了过去十几年该领域内所有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后附带的术语表和符号索引做得极其详尽,这对于经常需要在不同章节间跳转进行对比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此外,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一些经典理论时,会特意标注出不同学派对该理论的不同解读或改进方向,这种中立而全面的呈现方式,使得读者在形成自己观点时,能够基于更广泛的视角进行权衡。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完全有资格成为该领域研究生和资深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