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傳真機使用與維修
定價:33.00元
作者:薑浩偉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11805207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較係統地介紹瞭傳真機的一般原理、技術規格、安裝使用、編解碼原理、通信控製規程、調製解調器、日常保養及維修的基礎知識,是編著者多年來維修、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書中還對日本衝電氣公司的0F-17 、0F-1000、0F-8M、0F-460、華昭ZIKOM一360、鬆下KX—F110傳真機作瞭簡明扼要、必不可少的介紹說明;便於用戶和維修人員操作參考。
本書圖文並茂、結閤實際、注重基礎、力求全麵、對各種型號機器的使用和維修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可作為大專院校計算機通信專業、辦公室自動化專業教材,也可供傳真機技術人員和機務維修人員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邏輯構建方式,它完全摒棄瞭現代技術文檔中常見的模塊化和碎片化敘事,采取瞭一種近乎綫性的、由宏觀到微觀的層層遞進的講解結構。初學者可以直接從“什麼是電信號的調製與解調”開始理解,這部分內容用詞相當嚴謹,甚至涉及到瞭早期的貝爾標準和CCITT協議的一些基礎概念,深度遠超一本普通的“傻瓜式”說明書。隨後,它巧妙地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際故障排除的案例分析中。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圖像失真”的章節,作者沒有簡單地說“請清潔滾筒”,而是深入分析瞭光敏鼓的壽命衰減麯綫、定影溫度的波動範圍如何影響墨粉附著力,甚至還提供瞭針對不同品牌傳真紙的濕度適應性測試數據。這種百科全書式的詳盡,使得這本書仿佛是一位經驗老到的老工程師的“口述曆史”,他不僅告訴你怎麼修,更告訴你“為什麼”會壞成這樣。讀起來完全沒有枯燥感,更像是在聽一位老匠人講述他與那些鋼鐵機器搏鬥的歲月。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風格很有趣,它帶著明顯的九十年代初期企業內部培訓材料的影子。大量的黑白插圖,綫條勾勒得非常清晰,但缺乏現代印刷品的平滑過渡和色彩飽和度。然而,正是這種樸素,反而增強瞭它的實用性。比如,在介紹卡紙故障排除步驟時,書中直接用流程圖的形式展示瞭進紙路徑上的每一個“卡點”可能的原因和對應的物理操作,比如“檢查分離爪的磨損程度”和“調整紙張導軌的鬆緊度”,配圖的視角極其刁鑽,直逼機器內部最難觸及的角落。我嘗試將書中的某些步驟與我記憶中對老式設備的操作進行比對,發現其準確率高得驚人。它不是那種“一鍵修復”的空洞指導,而是要求操作者必須用手去感知、去判斷。對於那些熱衷於“動手解決問題”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藏,它激發瞭我們對機械交互的原始興趣,遠超那些隻需要敲擊屏幕就能完成任務的設備。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年代感的印刷字體和略顯斑駁的紙張質感,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信息傳遞還帶著“沙沙”聲響的時代。我原本是抱著一種獵奇的心態翻開它的,畢竟現在誰還用這玩意兒呢?沒想到,越往後看,越發現其中蘊含的“技術哲學”相當耐人尋味。比如,書中詳盡描繪瞭早期熱敏紙的化學反應過程,那種墨粉在特定溫度下顯影的微妙平衡,簡直像是在解讀一門失傳的煉金術。作者對各個型號機器內部機械結構的描述,細緻到連螺絲的型號和扭矩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這對於一個純粹的現代數字用戶來說,是種奇特的知識體驗。我甚至在想,如果當年維修師傅人手一本這樣的手冊,他們的工作效率會提高多少?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操作指南,不如說是一部微縮的工業史詩,記錄瞭固定電話網絡時代末期,那種物理連接帶來的踏實感和故障排查時的“手感”。它讓我們重新審視瞭“即時通訊”的定義,在等待傳真信號“嘟嘟”地完成連接時,信息傳遞的重量感,是如今點一下“發送”鍵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我對這本書中關於“耗材管理”的那一章留下瞭最深刻的印象,這部分內容在今天看來簡直是“時代遺物”般的珍貴資料。它詳細分析瞭碳粉盒的化學成分與壽命預測模型,甚至提供瞭自製清潔液配方的原始版本,那些配方裏包含瞭各種現在看來已經很難找到的工業溶劑,簡直像是一份秘密的化學檔案。更妙的是,作者竟然還花篇幅討論瞭不同“紙張批次”對顯影均勻度的影響,這種對原材料波動的敏感度分析,在如今標準化極高的供應鏈環境下,幾乎已經絕跡瞭。這本書迫使我跳齣“即插即用”的思維定勢,去理解一個復雜的集成係統是如何依賴於其最基礎的物理輸入(紙張、墨粉、電力)來運作的。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使用或維修傳真機,更像是一本關於“維護一個依賴物理化學反應的通信係統的完整方法論”,其嚴謹程度,足以讓任何從事精密儀器維護的人士感到敬佩。
評分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凝練,幾乎沒有多餘的修飾詞,完全是“術語+動作”的組閤。但在這份冷峻的專業性之下,卻隱藏著一種對“可靠性”的執著追求。有一段關於電源供應穩定性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作者用近乎詩意的筆觸描述瞭“穩定的電流如同生命之血,一旦波動,所有精密部件都會陷入癲狂”。這種將技術細節提升到本體論層麵的思考,在我閱讀技術手冊時是極為罕見的。它似乎在暗示,傳真機作為一個跨越瞭模擬與數字時代的過渡性設備,其內在的穩定運行,依賴於對每一個物理細節的尊重。這本書更像是對那個時代製造工藝的一種緻敬,它展示瞭如何通過精密的機械設計和耐用的材料選擇,來對抗時間和環境的侵蝕。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操作機器,而是如何欣賞那些在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工作的、充滿工程美感的部件組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