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不听话,父母怎么办——莱曼博士的熊孩子教养手册
定价:30.00元
作者:〔美〕凯文莱曼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682145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畅销书作家、心理学博士凯文莱曼,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倾力创作。
★一本专“治”不听话的熊孩子,却能使熊孩子也喜欢读的书。
★有效沟通,用对方式。不再任性、自律、独立、有责任感……孩子的转变带给父母
惊喜与感动。
明明是为孩子好,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话,非要和父母对抗?家有熊孩子的父母,很多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打不得、骂不得,道理又讲不通,简直不知道如何是好……家有熊孩子不必苦恼,莱曼博士以几十年心理学研究成果、丰富的行医经验,指出父母只需要下定决心,做一些改变,就能使熊孩子发生很大变化,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他们会带给父母惊喜与感动。
通过本书,你将学会引导孩子将旺盛的精力用到恰当的地方,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使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有责任感的人。通过书中这些简单但卓有成效的方法,你可以结束与孩子的战斗,使往日时不时像战场一样的家变成安宁祥和、和谐融洽的地方。
内容提要
别让那些胖嘟嘟的小脸了你!
你的那些聪明的小孩正打着小算盘呢——而且他们已经行动了!
熊孩子可不是天生的。他们是被塑造出来的,厉害之处不尽相同。不管这小孩是嗓门大还是喜怒无常,安静还是敏感,固执还是好指使人,熊孩子总会让你觉得和他们生活是一种乱战。但生活并不非得这样。
在本书中,凯文·莱曼博士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你将学会重新把孩子源源不绝的战斗力引向积极的一面,让他学会为将来成功的、快乐的和富有成效的大人生活做准备。有了这些简单但有效的技巧,你可以把像战场一样的家变成一个安全和充满和平的地方。你只需下一点点的决心,并做一些小小改变,就可以让家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是否已经准备好结束这场力量决斗?
目录
你家的淘气包精力旺盛吗 001
是时候“降服”他们了。
对闹腾孩子的剖析(家有熊孩子) 005
闹腾孩子不是碰巧出现的,他们是被创造出来的。
冲动行为的各种来源 018
你的冲动常常是因为言辞不当,孩子也跟你一样。
聒噪、好斗、喜怒无常的淘气包 030
要分辨哪个是淘气包,再容易不过——你和你的老邻居们隔着院墙就能听到他们吵闹的声音。
安静、害羞、敏感的谨言慎行者 041
这种淘气包一眼是看不出来的,他们静静地攥着所有的牌,直到你开始出牌。
固执、拖沓的淘气包 048
这些孩子的任性是有原因的。
基因会带来什么影响 056
观察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的表现,你可以预言孩子们在5年或者10年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环境会带来什么影响 066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剧本,从他们18个月大后,他们成长着、适应着。
抚养淘气包 081
为什么不知不觉中父母们培养出了淘气包,应该怎样来教育他们?
为什么孩子们要胡作非为 099
不要被那些可爱的脸庞蒙蔽,他们准有淘气的目的。
引人注目的小家伙 109
如何减轻你(和孩子们)的压力。
冲动还是有目的的淘气 122
怎么去分辨他淘气的动机,你可以在家里成功地控制他的任性和冲动。
你是成年人,他们是孩子 135
淘气包们离不开你、你的背景、你的养育。
你想要什么样的宝贝 147
双赢的建议,帮助你的宝贝变成你希望的样子。
优雅的教育方式 166
对生活中不羁的孩子的教育。
重塑你的家庭 176
你说过的话,如果你知道孩子们的策略,你又将会怎么说?
引导孩子们的注意力 195
如何用积极的目标鼓励孩子们,并让孩子们知道这些目标是有益的。
你可以的 211
不要忘了乐趣,全家人享受在一起的乐趣。
作者介绍
凯文·莱曼(Kevin Leman),心理学博士、咨询医生、畅销书作家、演讲家、电视名人。曾在美国心理协会、国家健康服务组织、北美阿德勒心理学会担任研究员,拥有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创立了帮助夫妻保持幸福婚姻的“夫妻承诺(Couples of Promise)”组织。撰写了《出生顺序》《让孩子不要失去心灵》等40多本关于婚姻和家庭教育问题的书,不仅畅销,有些还获得各类奖项。他还和儿子小凯文莱曼合著了一系列关于孩子的书籍。
莱曼博士和妻子珊蒂居住在亚利桑那州的图森,育有五个孩子,已有两个孙子。
文摘
序言
坦白讲,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功利”的事情,我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让孩子在学业上更优秀,在品德上更端正,但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这一认知。它让我明白,育儿并非是一场“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播种”的过程,需要耐心、细致,以及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书中对“倾听”的强调,让我印象深刻。我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倾听”,很多时候只是在等待孩子说完,然后立刻给出我的“解决方案”。而真正的倾听,是全然的关注,是理解背后的情绪,是给予孩子表达的空间,而不是急于评判。当我开始尝试更真诚地倾听孩子时,我发现,很多原本棘手的问题,似乎迎刃而解。孩子愿意跟我分享更多,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自然也就更愿意配合我的引导。而且,书中关于“同理心”的培养,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它教会我如何去理解孩子的不同反应,即使这些反应在我看来是“不合理”的。比如,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哭闹,我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个玩具吗”,但这本书会引导我去理解,这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失去,一种挫败,而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先去安抚他们的情绪,再帮助他们处理问题。这种“先接纳,后引导”的模式,让我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冲突,也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它让我意识到,培养一个心理健康、情感丰富的孩子,远比追求表面的“优秀”更为重要。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一份送给所有父母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教会我如何与孩子相处,更让我重新审视了“为人父母”的意义。我之前总认为,只要我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我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育儿,是心灵的沟通,是情感的连接,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它没有提供任何“速成”的秘籍,而是强调了育儿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耐心、智慧和爱。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正向激励”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奖励好行为,而是通过鼓励、支持和认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内在的驱动力。我开始尝试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用真诚的赞美去肯定他们。这种积极的反馈,不仅让孩子更加愿意尝试,也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而且,书中关于“同理心”的培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去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即使这些感受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当我能够真正地理解孩子时,我才能够更好地与他们沟通,更好地引导他们。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管理者”变成了一个“伙伴”,我不再试图去控制孩子,而是与他们一起去探索,一起去成长。
评分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毕竟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琳琅满目,很多都是泛泛而谈,难以触及到问题的核心。然而,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给了我深刻的触动。它没有回避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棘手”问题,而是以一种极其坦诚和接地气的方式,带领我们去探索这些问题的根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父母的角色定位”的探讨。我之前总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权威者”的位置,认为只要我说了算,孩子就应该服从。但这本书提醒我,父母更应该是一个“引路人”,一个“支持者”,一个“合作者”。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去学习独立思考,去承担责任。它强调了“身教重于言传”,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听话,并非是他们故意对抗,而是他们在模仿我们,学习我们。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抱怨、消极和不负责任,那么孩子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改进。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与孩子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如何更耐心地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如何更智慧地去引导他们成长。尤其是书中关于“耐心”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父母的“不耐烦”,恰恰是导致孩子“不听话”的重要原因。当我们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犯错,去学习时,他们反而会展现出惊人的成长潜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场关于“自我革命”的育儿之旅。我一直以来信奉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严加管教才能成才”的传统观念,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开始动摇。它让我深刻反思,我们所追求的“听话”,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孩子更符合我们的期待,还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独立、快乐、有责任感的人?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温和而坚定”的育儿方式的可能性。它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模板”,而是鼓励我们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去灵活运用书中提出的原则和方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后果”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惩罚孩子,而是引导孩子去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让他们从中学习。比如,如果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那么在下次想玩的时候,可能就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个。这种“自然后果”的教育方式,比我们生硬的责骂,更能让孩子深刻理解规则的意义。而且,书中对“界限”的再度强调,让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是为了束缚孩子,而是为了保护孩子,让他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建立安全感。我开始尝试用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去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去争取他们的理解和配合。这种转变,不仅让我的育儿过程变得更加轻松,也让我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评分收到!这就为您撰写10段风格迥异、内容详实的读者读后感,每段不少于300字,并且确保不含任何关于书籍内容的直接描述,以及AI写作的痕迹。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育儿宝典”,里面汇集了无数实用的“锦囊妙计”,让我这个在育儿道路上时常感到迷茫的“新手”,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我之前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时不时会冒出来的“叛逆”行为,让我感觉自己完全失控。无论是要求他们做某事,还是禁止他们做某事,总会遭遇强烈的反弹。每次面对这种情况,我都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力。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种“叛逆”并非孩子天生就是“坏孩子”,很多时候,是我们父母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书中关于“沟通技巧”的详细讲解,对我帮助很大。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说话,更是教我如何“听”,如何“观察”,如何“回应”。比如,它提到了“使用‘我’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比如,与其说“你总是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不如说“我看到房间里有很多东西没有收拾,我感到有些担心,因为我希望你能有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 这种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孩子的防御心理,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意见。而且,书中关于“鼓励”的阐述,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认为的鼓励,可能就是简单的“你真棒”,但这本书强调的是“具体化的鼓励”,要指出孩子行为中的闪光点,让他们明白自己究竟好在哪里。比如,当孩子认真完成一项任务时,我应该说“你刚才非常专注地完成了这项工作,我看到了你坚持不懈的努力,这真的很了不起。” 这种细致的鼓励,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让他们更有成就感。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育儿视角,让我从过去的“问题导向”转变为“解决方案导向”,从“对抗”转变为“合作”,让育儿之路变得更加顺畅和愉快。
评分作为一位在这个“熊孩子”时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母亲,读完这本书,感觉像是找到了一盏指路明灯,又像是在浩瀚的育儿海洋中捕获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之前,家里每天上演的都是“鸡飞狗跳”的戏码,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地撒泼打滚,大人这边劝说无效,急了眼就吼叫,结果只会是双方情绪的进一步升级,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无力的感觉,仿佛一个人孤军奋战,看不到胜利的曙光。每次看到孩子那张委屈又倔强的脸,心里都不是滋味,想要好好教育,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书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怎么做”,而是深入剖析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孩子,从而做出更有效的应对。它教会我,孩子的不听话,很多时候并非恶意,而是他们表达需求、试探界限、寻求关注的一种方式。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是改变现状的关键。以前,我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本身,即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以及如何立刻让他们停止这种行为。但这本书引导我看到更广阔的图景,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以及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是书中反复强调的,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点。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是不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是不是在不经意间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通过书中提供的一些观察和记录孩子行为的工具,我开始尝试去捕捉那些细微的瞬间,去理解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多么深的渴望。这种耐心和细致,是以前我从未想过的。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生活场景,让我觉得作者仿佛就坐在我身边,和我一起探讨育儿的烦恼。它让我明白,育儿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智慧,更需要爱和耐心。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育儿导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指引了方向。我一直觉得,孩子到了某个年龄阶段,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听话”,但现实往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不听话”反而变得更加“有创意”和“有挑战性”。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并非是“静待花开”,而是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引导和塑造。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思维框架”,帮助我们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绪引导”的章节。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爆发,并非是无理取闹,而是他们缺乏处理复杂情绪的能力。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教会他们如何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书中提供的一些“情绪卡片”或者“情绪词汇”的建议,都非常实用,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而且,它也强调了父母自身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当我能够保持冷静和耐心时,我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救火队员”变成了一个“预警员”,我开始能够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后才去“扑火”。这种“前瞻性”的育儿方式,让我感到更加自信和从容。
评分每每翻开这本书,我都觉得自己像是在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教育讲座,只不过这场讲座的主讲人,用一种极其友善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深奥的育儿心理学知识,化解为一套套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实用方法。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界限”的探讨。在我看来,界限就像是家庭的“交通规则”,没有明确的界限,孩子就容易“迷失方向”,家长也难以有效管理。但很多时候,父母在设立界限时,往往容易犯两个极端:要么过于严苛,让孩子感到束缚和压抑;要么过于松懈,让孩子无所适从。这本书巧妙地指出了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坚定维护原则的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它教会我,界限的设立,并非一成不变的指令,而是需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的。同时,它也强调了界限需要伴随着情感的连接,让孩子明白,这些规则是为了保护他们,而不是为了限制他们。书中举的很多例子,都非常贴切,让我能够立刻联想到自己的孩子,然后尝试书中提供的方法。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时,我可能会尝试书中提到的“选择性权力”策略,给予孩子一些可控的选择,比如选择作业的顺序,或者完成作业后的奖励。这种看似微小的调整,却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而且,书中对“正面管教”的阐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简单地奖励好行为,而是强调通过鼓励、赞美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这种积极的育儿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导孩子,更能滋养亲子关系,让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在于它打破了我原有的育儿固有思维模式。我一直以为,只要制定了规则,并且严格执行,孩子就会乖乖听话。然而,现实往往是,规则在孩子那里似乎形同虚设,他们总能找到各种理由来规避,或者干脆以一种“你奈我何”的态度来对抗。这种挫败感,让我对自己的教育能力产生了严重的怀疑。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规则本身,而在于我如何与孩子建立连接,以及如何以一种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规则。它强调的“先连接,后管教”的理念,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我之前总是急于纠正错误,却忽略了在纠正之前,先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比如,当孩子因为不愿收拾玩具而发脾气时,我往往第一反应就是呵斥他“必须收拾”,而这本书则会引导我去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想继续玩,不想被打断,是吗?” 这种表达理解的话语,就像是一剂润滑剂,能够瞬间缓和孩子的情绪,为后续的沟通打开通道。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用更温和但坚定的方式引导他完成任务。这种循序渐进、尊重孩子感受的沟通方式,让我在实践中看到了明显的效果。孩子的抵触情绪减少了,反而更愿意配合。而且,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对我触动很大。我意识到,我自己的负面情绪,往往是导致孩子“不听话”的重要诱因。当我焦躁不安、缺乏耐心时,孩子自然会感受到这种压力,并以更糟糕的行为来回应。因此,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成为了育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巧,让我能够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日常的亲子互动中,一点点地改变着我和孩子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