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技术及应用学习指导
定价:29.00元
售价:19.7元,便宜9.3元,折扣67
作者:李继凯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0303845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为指导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读者编写的。全书分三篇,篇和第2篇分别是《数字电子技术及应用》(李继凯等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和《模拟电子技术及应用》(李继凯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部习题解题步骤、答案以及各章学习要求;第3篇是国内部分高校近几年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精选,每套试题都给出了参考答案和解题思路。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或高等职业院校电子、电气、通信、计算机等电类专业和其他相近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既可与主教材配套使用,也可供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读者单独参考,还可作为自学、考研的指导用书。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说,有点像是上了大学里一堂非常优秀的、但语速过快的理论课。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遣词造句非常精准,很少有歧义。如果你是一个理论基础非常扎实的学习者,或者你正在为一门苛刻的专业课考试做准备,这本书绝对能帮你把知识点梳理得井井有条。它对于构建一个坚固的理论框架是极有帮助的。然而,对于我这种更偏向于“动手解决问题”的工程师而言,书中的知识点之间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粘合剂”——那就是工程经验的润滑剂。例如,讲解耦合电容的选择时,书中严格依据公式给出了理论值,但我实际操作中发现,由于PCB走线的寄生电感和电阻的影响,这个理论值往往需要向上浮动20%到50%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本书几乎没有提及这种“现实世界的扭曲”如何影响理论公式的应用。它描述的世界是完美的,白色的PCB板、无限长的理想导线、零阻抗的连接点。当你合上书本,拿起烙铁,面对现实中发热、串扰和不确定性时,会发现自己理论上掌握了一切,却在实操中寸步难行。这让人感到一种知识的“真空感”。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中的内容,特别是在对比了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衔接后,我得出的结论是,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更倾向于学术的自洽性而非学习的直觉性。它从最底层的物理现象开始,一步步构建起整个电子系统的模型,这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对于一个急于在特定领域(比如射频前端或嵌入式系统底层驱动)取得突破的学习者来说,这种自下而上的路径显得异常漫长且低效。我本来想找一些关于如何利用FPGA实现特定算法加速的实例,期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架构设计上的思路。结果,这本书只是在某个章节的末尾,用了一个非常简短的段落提到了FPGA,并将其定位为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后续深入学习的领域。这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涵盖太多,反而没有能在任何一个尖端应用领域提供“破局点”。它更像是为建立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而服务,而不是为加速某个具体技能的掌握而设计。对于想快速入门或精通某个细分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需要穿过的一片知识的“平原”,平坦但广袤,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跋涉。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非常高,这一点必须肯定。那些用来说明电路工作状态的波形图和Bode图,线条清晰,注释明确,确实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然而,这种视觉上的愉悦感,并不能完全弥补内容上的一些“断层感”。我注意到,在从模拟部分过渡到数字部分时,这种断层尤为明显。模拟电路的描述充满了连续的函数和微分方程,而数字部分的讨论则突然跳跃到逻辑门和时序分析,中间缺乏对数模/模数转换器(ADC/DAC)设计中常见的采样定理、量化噪声等关键桥梁的深入讲解。我尝试自己去连接这两个世界——毕竟现代电子系统就是模拟与数字的结合体——但书中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当我试图理解一个高性能ADC的时钟抖动(Jitter)如何影响其有效位数(ENOB)时,我发现书中的相关描述非常简略,仅仅是提到了概念,没有深入到如何通过硬件布局或软件算法来优化这个关键指标。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分科教材的合集”,每个分科的内容都很扎实,但它们之间需要读者自己去搭建跨学科的“脚手架”,而这本书本身并没有提供现成的、便于搬运的“脚手架组件”。
评分我是在一个项目紧张的阶段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们团队需要快速掌握一种新型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驱动策略。我对市面上能找到的几本相关书籍都看了看,最后选择了这本,冲着它“学习指导”的名头。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快车道”的学习路径,比如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优化技巧。结果发现,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搭建得极其庞大而匀称,就像一座精心规划的古典园林,每一步都遵循着严谨的逻辑,但缺少了现代摩天大楼那种直击要害的效率感。它的内容覆盖面很广,从基础的半导体物理一直讲到一些高级的数字信号处理概念,但深入程度却始终保持在一个“刚刚好够用”的水平线上。这种“什么都讲一点,什么都不过分深入”的特点,让我在寻找特定难题的解决方案时,常常需要绕一大圈才能找到相关的只言片语。我翻阅了关于电源纹波抑制的部分,它详细解释了LDO和开关电源的原理差异,但对于如何在高速系统中精确计算所需的去耦电容值,以应对瞬态电流尖峰,书中提供的公式和参数选择标准显得有些过时或者说过于理想化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与最新的PCB设计软件和仿真工具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缺乏与现代EDA工具流程的结合点,让这本书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感觉它更像是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实验室准备的教材。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抱着挺大的期望的。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很有针对性,“电子技术及应用学习指导”,感觉像是能把我从理论的迷雾中一下子拉到实践的阳光下。然而,翻开目录,再仔细看了几页内容后,我的心情就开始有点复杂了。它似乎更侧重于对一些基础概念的梳理和定义,像是一本非常详尽的教科书的精简版,而不是我期待的那种“学习指导”。我原以为它会提供大量的实战案例分析,比如如何调试一个具体的电路板,或者面对常见的EMC问题时应该采取的排查步骤。但书里更多的是对晶体管工作原理的数学推导,以及各种滤波器的理论特性分析。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点过于“硬核”了,每一个公式后面都没有紧跟着一个直观的例子来解释它在实际应用中意味着什么。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复杂的等效电路模型,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看不真切。比如讲到运放的负反馈结构时,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去证明其高开环增益带来的好处,这当然是严谨的,可我更想知道,如果我用一个增益只有一万的运放去替代一个增益十万的运放,我的最终电路性能会下降多少?这种量化的、与工程实践挂钩的描述,在这本书里就显得有些稀缺了。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陈列室,东西都很齐全,但你需要自己动手去组合和使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