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检测技术 (21世纪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系列规划教材)
定价:21.00元
作者:李英顺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5084620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基本上是为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而设计的。本书分为四篇,篇介绍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第二篇主要介绍常见的传感器,包括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涡流式传感器、电容性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等,把输出量或原理有共性的传感器归并成一类,既便于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原理,又便于学生掌握这一类传感器可共用的接口电路;第三篇主要介绍温度、压力、流量、物位四种过程参数的测量;第四篇主要介绍无损检测技术。本书内容的编写考虑到在各院校普遍使用的实验设备,便于学生掌握各类常规检测仪表的共性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电类专业学生(尤其是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学生)的教科书和供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目录
前言
篇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章 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
1.1 检测技术概述
1.2 测量方法
1.2.1 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联立测量
1.2.2 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和微差式测量
1.3 检测系统
1.3.1 检测系统基本概述
1.3.2 检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3.3 检测系统的分类
1.4 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2章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2.1 误差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2 随机误差的处理
2.2.1 随机误差的概率分布
2.2.2 随机误差的数值特征
2.2.3 测量结果的置信度
2.3 系统误差
2.3.1 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
2.3.2 系统误差的分类
2.3.3 判断系统误差的方法
2.3.4 系统误差的减小和消除
2.4 粗大误差
2.4.1 粗大误差的产生原因
2.4.2 判别粗大误差的准则
第二篇 传感器
第3章 传感器的特性
3.1 传感器的定义及分类
3.1.1 传感器的定义及组成
3.1.2 传感器的分类
3.2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3.2.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3.2.2 检测系统(传感器)的静态性能指标
3.2.3 检测系统(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3.2.4 传感器的工作要求
第4章 电阻式传感器
4.1 电位器式传感器
4.1.1 基本工作原理
4.1.2 输入一输出特性
4.1.3 结构形式
4.2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4.2.1 电阻应变片
4.2.2 测量电路
4.2.3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4.3 压阻式传感器
第5章 电感式传感器
5.1 自感式传感器
5.1.1 工作原理
5.1.2 输入一输出特性
5.1.3 等效电路分析
5.1.4 测量电路
5.2 差动变压器
5.2.1 工作原理与结构
5.2.2 基本特性
5.2.3 测量电路
5.2.4 电感式压力传感器
第6章 电涡流式传感器
6.1 工作原理
6.2 电涡流的形成范围
6.3 测量电路
6.4 电涡流式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
第7章 电容式传感器
7.1 基本原理和结构类型
7.2 输入一输出特性
7.3 等效电路分析
7.4 测量电路
7.5 电容传感器的一些特殊问题
7.6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第8章 压电式传感器
8.1 压电效应
8.2 压电元件
8.3 接口电路
8.4 压电式压力传感器
第9章 光电式传感器
9.1 概述
9.1.1 光源
9.1.2 光学元件与光路
9.1.3 光电元件
9.2 光电元件
9.2.1 光敏电阻
9.2.2 光电池
9.2.3 光敏晶体管
9.2.4 光电倍增管
9.3 光栅测量装置
9.3.1 光栅光学系统
9.3.2 辨向原理和细分电路
0章 半导体传感器
10.1 霍尔式传感器
10.1.1 霍尔效应
10.1.2 霍尔传感器的组成与基本特性
10.1.3 基本误差及其补偿
10.1.4 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10.2 气敏传感器
10.2.1 工作原理
10.2.2 材料与结构
10.3 湿敏传感器
10.3.1 概述
10.3.2 氯化锂湿敏电阻
10.3.3 半导瓷湿敏电阻
10.3.4 湿敏传感器的应用
第三篇 常见过程参数的测量
1章 温度测量
11.1 概述
11.1.1 温度测量方法
11.1.2 温度的单位
11.1.3 温度测量仪表的分类
11.2 热电偶
11.2.1 热电效应
11.2.2 热电偶的材料、型号及结构
11.2.3 热电偶测温电路
11.3 热电阻和热敏电阻
11.3.1 金属热电阻
11.3.2 热敏电阻——半导体电阻
11.4 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
2章 压力测量
12.1 概述
12.1.1 压力的定义
12.1.2 压力的计量单位
12.1.3 压力检测的基本方法
12.2 液柱式压力计
12.2.1 U形管压力计
12.2.2 单管压力计
12.2.3 倾斜式压力计
12.2.4 使用液柱式压力计的注意事项
12.3 弹性压力计
12.4 压力传感器
12.4.1 振筒式压力传感器
12.4.2 振膜式压力传感器
3章 流量测量
13.1 流量测量的基本知识
13.2 差压式流量计
13.3 转子流量计
13.4 电磁流量计
13.5 椭圆齿轮流量计
13.6 涡轮流量计
13.7 质量流量计
13.7.1 推导式质量流量计
13.7.2 直接质量流量计
4章 物位测量
14.1 浮力式液位检测
14.1.1 恒浮力式液位检测
14.1.2 变浮力式液位检测
14.2 差压式液位计
14.3 电容式物位计
14.4 超声波物位传感器
第四篇 无损检测
5章 无损检测
15.1 无损检测概述
15.2 超声波检测
15.2.1 超声波检测的基础知识
15.2.2 超声波检测方法
15.3 射线检测
15.4 涡流检测
15.4.1 涡流检测的基本原理
15.4.2 涡流探伤仪
15.4.3 涡流检测的特点及应用
15.5 磁粉检测
15.5.1 磁粉检测的基本原理
15.5.2 磁粉检测方法
15.6 液体渗透检测
15.6.1 液体渗透检测的基本概念
15.6.2 液体渗透检测方法
15.7 无损检测新技术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满了精确的术语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这对于专业背景较强的读者来说,或许能提供一种可靠的信任感。然而,对于那些跨学科背景,比如我这样是从自动化控制领域转过来学习检测技术的读者,阅读过程简直是一场“词汇量的挑战”。很多章节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专业词典来理解作者的精确含义。虽然专业性是好事,但一本优秀的教材应该努力降低读者的入门门槛,用更生动、更贴近实际案例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概念。这本书更像是写给已经掌握了大量基础知识的专家们阅读的参考指南,而不是用来培养新一代检测人才的阶梯。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心目中的读者画像似乎是那位已经毕业多年、需要复习特定知识点的高级工程师,而不是坐在大学课堂里的学生。
评分这本关于现代检测技术的书,从内容编排上来看,感觉作者在试图搭建一个非常宏大的知识体系。不过,在实际阅读体验上,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技术手册,而不是一本能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思考的教材。比如说,在讲解传感器原理的那一部分,引用的公式和模型非常严谨,每个参数的定义都清晰明了,这对于那些需要快速查找特定技术细节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但是,对于初学者或者希望理解技术背后哲学思想的人来说,这种纯粹的知识堆砌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和难以消化。书中的图示虽然多,但很多时候感觉是作为公式的补充,而不是帮助建立直观理解的工具。我个人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搭建起更自然桥梁的书籍,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努力略显不足,更侧重于技术的“是什么”和“怎么做”,而非“为什么”。整体感觉像是把一年的课程内容硬塞进一本不到千页的书里,信息密度极高,但留给读者思考和消化的空间却非常有限。
评分我花了挺长时间来仔细研读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特别是在信号处理和数据融合那块,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传统。他们似乎遵循了一套非常经典的教科书结构,从基础的傅里叶变换讲起,然后逐步过渡到卡尔曼滤波等高级算法。这种结构本身没有错,但遗憾的是,书中对于近些年来新兴的、基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检测方法几乎没有提及,或者提及时也仅仅是一笔带过,缺乏深入的探讨。这使得整本书的“现代”二字,在某些前沿领域显得有些名不副实。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机器学习如何优化特征提取、如何提高复杂环境下的鲁棒性这些内容,但这本书似乎停留在上一个技术周期的巅峰。对于想要站在行业最前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会因此大打折扣。它更像是对过去几十年成熟技术的优秀总结,而非对未来趋势的有力展望。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书中的习题和案例分析部分,这是检验理论掌握程度的关键环节。遗憾的是,这本书的练习题普遍偏向于理论推导和公式验证,很少有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来解决一个实际工程问题的开放式设计题。那些为数不多的案例研究,也大多是教科书式的、理想化的情景再现,缺乏真实世界中常见的噪声、漂移和非线性等“脏数据”挑战。这使得读者在合上书本后,面对真实的系统调试时,会感到一种强烈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感。检测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教材仅仅停留在“如何计算理想值”的层面,而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真实世界的缺陷”,那么它的教育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即使是简单的例子,也能穿插进去一些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陷阱”与规避方法。
评分装帧和排版方面,这本书的设计中规中矩,黑白印刷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体验。尤其是在涉及电路图和系统框图时,缺乏彩色标注使得区分不同信号流和组件变得异常困难。更不用说在展示高分辨率的频谱图或波形时,细节的丢失让人倍感挫败。检测技术本质上就是一门与“可视化”息息相关的学科,从示波器的屏幕到复杂的分析软件界面,视觉信息是理解数据质量和系统状态的关键。这本书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显得过于节俭,仿佛所有的预算都投入到了内容的深度挖掘上,而忽略了阅读的舒适度和信息传达的直观性。一本优秀的教材,在硬件投入上(指印刷质量和色彩运用)也应该体现出对读者体验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