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陪男孩走过青春叛逆期——10~16岁孩子家长会
定价:32.00元
作者:子晨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682281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家有叛逆期的孩子,对很多家长来说像噩梦,原来孩子本来很乖很贴心,一过了10岁,开始慢慢变得敏感爱发脾气,甚至事事都要跟父母对着干!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很多家长为此苦恼不已。叛逆期叛逆期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是孩子太叛逆,还是家长太固执?从事青少年问题心理研究工作多年的专家告诉我们:如果你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就不会太叛逆;如果你对孩子有充分的了解,叛逆也并不可怕。子晨编*的《陪男孩走过青春叛逆期(10-16岁孩子家长会)》这本书替叛逆期男孩道出心中的苦恼,帮父母读懂男孩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家有叛逆期男孩,让父母不再困惑,孩子不再苦恼。
目录
作者介绍
子晨,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撰稿人,曾出版多部图书,畅销书有《女孩青春期手册》《男孩青春期手册》《孩子,你要学会保护自己》等。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对青春期孩子的理解,很多时候都存在误区。我一直觉得,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像是“不受控的野马”,需要我们死死地拽住缰绳,才能让他们不至于失控。但是,这本书却告诉我,有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成为那个“领航员”,为他们指明方向,但同时给予他们试飞的勇气和空间。书中对于“自我认同”的探索,让我对儿子最近的一些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开始尝试不同的穿衣风格,对某些明星的崇拜,甚至有时会表现出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怪癖”。我之前一直觉得这是在“瞎折腾”,但书里指出,这是孩子在通过外部世界来寻找自己内在的认同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书中建议家长,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给予孩子更多的尝试空间,去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个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共情”的论述。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家长,会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孩子,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感受。书中提供了很多“换位思考”的练习,让我们去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为什么会那样做,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情绪。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所谓的“叛逆”,其实是孩子在用他们的方式表达“我不舒服”、“我需要帮助”。书里还讲到了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不仅仅是表扬他们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即使是很小的进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我之前太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点滴付出。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的方法,让我觉得,原来我的儿子身上还有这么多我没有发现的优点。
评分我买这本书,主要是想解决我儿子最近经常和我顶嘴的问题。他13岁,正是所谓的“逆反期”,无论我说什么,他总要反驳几句,弄得家里鸡犬不宁。这本书里,有一章专门讲到了“对抗性沟通”的化解。它指出,很多时候,孩子顶嘴并不是故意要惹父母生气,而是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想要获得被认可的权利。书中提倡的“理解性回应”,让我眼前一亮。它教我们如何用平静的语气,去回应孩子的质疑,而不是立刻陷入情绪对抗。比如,当孩子说“你根本不懂我”时,我们不应该马上反驳“我怎么不懂”,而是可以试着说“你说我根本不懂你,是因为你觉得我没有理解你的想法,是这样吗?”这样的回应,能够有效地打断负面沟通的循环,并且给孩子一个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我尝试在家里运用了这个方法,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儿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剑拔弩张,而是会慢慢地解释他的理由。书里还讲到了“边界感”的重要性,如何给孩子设定合理的规矩,但同时又要尊重他们的自由。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总是担心管得太严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管得太松又怕他学坏。书中提供的一些关于“共同协商规则”的技巧,让我受益匪浅。我们一起制定了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间,还有写作业的要求,整个过程比我一个人拍板要轻松和有效得多。书里还提到了“同伴影响”的重要性,如何引导孩子选择健康的朋友圈,如何应对来自同伴的压力。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这本书提供的分析非常透彻,并且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让我觉得不再是孤军奋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更多的是一些来自家长和孩子真实对话的记录,以及作者对这些场景的分析。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儿子最近进入了一个“沉默期”,很少愿意和我交流,遇到事情总是自己憋着。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主动询问,但他总是回答“没什么”,或者“你别管了”。这本书里,有一章专门讲到“无声的沟通”。它指出,有时候,孩子不说话,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或者觉得说了也不会被理解。书中提供了一些“非语言沟通”的技巧,比如通过眼神、肢体语言来传递关心和支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创造轻松的交流氛围。我尝试着在吃饭的时候,不再总是追问他的学校生活,而是会分享我自己的一些工作中的趣事,或者讲一些轻松的笑话,让气氛变得更融洽。有时候,他虽然不说,但我能感觉到他会时不时地看我一眼,或者露出一点点笑容。书里还讲到了“倾听的艺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倾听,但其实我们只是在等着对方说完,然后就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书中强调,真正的倾听,是全身心地投入,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去捕捉那些话语背后的信息。我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总是急于给孩子“支招”,而忽略了让他充分地表达自己。书里还探讨了“情感的连接”。它指出,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即使他们表现得很独立,内心深处仍然渴望被爱。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儿子之间的关系,觉得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去“经营”这份情感连接,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业和行为。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被它所呈现的关于青春期男孩心理变化的详细解读深深吸引。10到16岁,这是一个男孩身体和心理都经历剧烈变化的时期。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这些变化,而是深入分析了荷尔蒙的影响、大脑发育的特点,以及这些生理变化如何折射到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情感需求上。我尤其对关于“独立性”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指出,这个年龄段的男孩会强烈渴望独立,他们开始质疑父母的权威,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这种渴望,有时候会表现为叛逆、沉默寡言,甚至是与父母的对抗。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会感到手足无措,一方面希望孩子能独立,另一方面又担心他们走弯路。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矛盾”。它教导家长如何在新旧的界限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放手和提供支持之间拿捏得当。我一直觉得,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就是尊重他们的成长步伐,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指南”。它还提到了“界限感”的建立,这在我看来是至关重要的。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知道什么是不被允许的,但同时,这种界限的设定也应该是基于理解和尊重的,而不是一味的压制。书中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的建议,强调了“协商”和“共识”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管教”,其实更像是一种单方面的命令,而忽略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参与权。书里还深入探讨了青春期男孩的社交困境,比如如何面对同伴压力,如何处理友谊中的摩擦,以及如何理解并回应异性关系萌芽。这些都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忽略,但又极其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议题。这本书提供的视角非常全面,让我从一个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我的儿子,去感受他内心的挣扎和成长的喜悦。
评分读这本书,让我对“叛逆”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一直觉得,叛逆就是孩子不听话,就是跟父母对着干。但是,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叛逆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的、甚至是积极的表现。它是孩子想要独立,想要探索世界,想要建立自己个性的一个信号。书中提到了“界限的模糊”和“界限的重塑”。青春期的孩子,会不断地挑战父母设定的界限,这并不是说他们要完全颠覆这些界限,而是他们想要重新协商和理解这些界限的意义。书中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与孩子“重新协商”家庭规则的技巧,强调了“尊重”和“协商”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和孩子发生冲突,是因为我们过于强调“规则”,而忽略了“人”本身。书里还讲到了“情感的独立”。青春期的孩子,会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感,不再完全依赖父母。这种独立,有时候会表现为疏远,或者对父母的关心感到不耐烦。书中建议家长,要学会“放手”,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情感,而不是试图去控制他们的情感世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一直习惯于照顾和保护我的孩子,很难接受他开始疏远我。书里还探讨了“社会化”的过程。青春期的孩子,会越来越关注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会受到同伴的影响,也会开始学习如何与人交往。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社交关系的建议,以及如何应对同伴压力。
评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具体方法和案例,让家长们能够切实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沟通的艺术”这一章节。它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回应,以及如何避免无效的沟通。书中提出的“积极倾听”原则,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总是急于给孩子提供解决方案,而忽略了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时候,陪伴和倾听比任何“正确”的建议都更有力量。书里还讲到了“共情”的重要性。它鼓励家长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即使我们不认同他们的行为。通过“共情”,我们可以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连接,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我发现,当我能够真正理解儿子的想法时,他就会变得更加愿意和我沟通,也会更容易接受我的建议。书里还提到了“兴趣引导”的方法。它强调,与其强迫孩子去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不如去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并加以引导。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的“叛逆”其实是对他们自身兴趣的追求。书中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兴趣的方法,让我觉得,原来教育也可以是充满乐趣的。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父母自身的成长”。它指出,家长在面对孩子青春期叛逆时,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走过这个阶段。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很强,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并且有大量的实例支持。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关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10到16岁的男孩,正是开始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生活,如何规划时间的关键时期。我儿子在这方面就比较欠缺,总是拖延,或者做事虎头蛇尾。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关于“时间管理”的技巧,比如如何制定计划,如何分解任务,以及如何克服拖延症。书中还强调了“目标设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设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要求孩子“把事情做好”,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做好”。书里还讲到了“情绪管理”的技巧。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很大,很容易因为小事而大发脾气,或者陷入低落。书中提供了一些帮助孩子识别和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通过运动、听音乐、或者进行深呼吸来缓解压力。我尝试着在儿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引导他去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为什么这么爱生气”。书里还提到了“学习动力”的激发。很多孩子在青春期会感到学习的枯燥和乏味,导致成绩下滑。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比如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或者鼓励孩子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这让我觉得,原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未来的成长。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青春期男孩生存指南”,对于像我这样第一次当爸爸妈妈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觉得,孩子在青春期就像一颗待爆的火山,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慢慢地理解,这些所谓的“火山爆发”,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孩子在用他们的方式表达需求、表达困惑。书中关于“错误”的定义和处理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它强调,孩子在这个阶段犯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很多错误是成长过程中宝贵的学习机会。关键在于,我们家长如何引导他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惩罚。书中提出的“反思式引导”,让我学会了如何提问,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不再是简单地责备他“不努力”,而是会问他:“你觉得这次考试哪里做得不够好?下次可以怎么改进?”这样的提问方式,更能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书中还提到了“兴趣培养”的重要性。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容易陷入迷茫和焦虑。这本书鼓励家长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给予支持,即使这个兴趣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有些“不着边际”。我记得我儿子曾经迷上了一个我完全不理解的乐队,并且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他们的音乐。我当时觉得他“不务正业”,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他建立自我认同和释放情感的出口。书里还讲到了如何应对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提供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包括如何设定合理的使用时间,如何引导孩子将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活动中,而不是一味的禁止。这些建议都非常接地气,而且考虑到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让我觉得很有操作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本“人生说明书”,只不过它聚焦在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年龄段。10到1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里仿佛住着一个“小怪兽”,时而温顺,时而暴躁,让我们这些“驯兽师”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什么“魔法”,让孩子一夜之间变得乖巧懂事,而是提供了一种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让我们去理解和引导。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书中强调,青春期的孩子,不应该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而应该学会自己去分析、去判断。它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提问、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辩论的方法,让我觉得,原来教育不仅仅是灌输,更是激发。我一直担心我的儿子将来走上社会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书给了我很多信心。它还提到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我之前总是尽力为孩子铺平道路,避免他们经历任何挫折,但这本书告诉我,过度的保护反而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书中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让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经历失败,并从中学习的方法。比如,当孩子因为一次失败而情绪低落时,我们不应该马上安慰他“没关系”,而是可以引导他去分析失败的原因,并鼓励他“下次可以尝试别的方法”。书里还讲到了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后果,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发现我的儿子在很多事情上都缺乏主动性,总是需要别人催促。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让我觉得,原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亲和力,淡蓝色的背景配上一个男孩的剪影,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青春期特有的迷茫和成长。我一直认为,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微妙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而父母在这个时期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拿到这本书,我首先翻阅的是关于沟通技巧的部分。书中列举了许多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容易遇到的误区,比如总是居高临下地讲道理,或者用命令的语气要求孩子,而忽略了倾听和理解。我特别留意到书中提到了“积极倾听”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眼神交流、适时点头、以及用自己的话复述孩子的观点,确保自己真正理解了对方的意思。这让我想起我之前和儿子在学习问题上发生的争执,当时我一心想着让他听我的,却完全没有注意到他话语中流露出的挫败感和对自身能力的怀疑。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框架,让我意识到,有效的沟通不仅仅是说话,更在于用心去感受和连接。它还探讨了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爆发,比如当孩子因为小事而大发雷霆时,父母应该如何保持冷静,而不是被情绪裹挟,陷入不必要的争吵。书中提出的“情绪降温法”,通过给孩子留出空间、提供支持性的话语,甚至有时候仅仅是默默地陪伴,来帮助孩子平复情绪,我觉得非常受用。我尝试在一次类似的情况下运用了书中的建议,效果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儿子虽然还是有些不高兴,但至少没有把事情闹大,事后也能和我好好地谈谈。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有着大量来自真实案例的分析和指导,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孩子身上发生的很多场景,从而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容易将书中的方法付诸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