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卫星数字传输与微波技术——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员实用教材
定价: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方兴,苏勇,杜啸岚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5043450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卫星数字电视传输与微波技术》为“广播影视工程技术人员实用教材”之一,主要用于我国广播电视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学习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学本科生及大专学生,远程教育学生的专业指导书。
本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部分是基本理论篇,共3章。系统介绍了数字卫星传输的基本知识,重点地分析了DVB-S(欧洲数字视频广播)的信源编码方式、信道编码方式,详细地讨论了DVB-S系统数字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和客观测量方法。
第2部分 是实用技术篇,共6章,由于卫星数字电视传输与微波技术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本书中这部分内容占了较大的篇幅。这部分详细讨论了卫星天线与高频头、数字卫星接收机、卫星通信系系统传输参数的链路估算、卫星上行站系统、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并从产用的角度阐述了卫星系统接收系统的选址、设备选择、安装与调试。
第3部分是指标测量篇,共3章,主要介绍了卫星设图示指标测量、地球站系统联测和数字微波设备的维护和测试。
本书的编著者都是工作在广播电视一线的专家和工程专业人员,都是数字化转型期亲历者和实践者。在编写过程中,紧扣数字技术,注重理论、强调实用价值,同时关注使用中的难点、未来发展中的亮点。
篇 基础理论篇
章 概论
节 卫星传输方式的优势
第2节 DVB-S卫星传输系统
第3节 卫星广播的频率范围
第2章 DVB-S系统
节 数字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术指标
第2节 信源编码
第3节 能量扩散随机化处理
第4节 信道编码
第5节 QPSK调制
第3章 DVB-S系统图像质量的分析
节 压缩编码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第2节 数字传输系统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第3节 数字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方法
第4节 数字图像质量客观测试分析方法
第2篇 实用技术篇
第4章 卫星天线与高频头
节 卫星天线
第2节 卫星高频头LNB
第5章 数字卫星接收机
节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要
第2节 数字卫星电视广播条件接收
第3节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的使用注意事项
第6章 卫星通信系统传输参数和链路估算
节 卫星通信系统传输参数
第2节 链路估算
第7章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选址、设备选择、安装与调试
节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选址
第2节 设备的选择
第3节 设备的安装、调整
第8章 卫星上行站系统
节 上行站系统
第2节 防止非法干扰
第9章 数字微波通信
节 概述
第2节 数字微波通的天线馈线系统
第3节 SDH数字微波设备
第3篇 指标测量篇
0章 卫星设备指标测量
……
1章 地球站系统联测
2章 数字微波设备的维护和测试
这本教材的封面设计,嗯,怎么说呢,挺有那个年代的“技术感”的,那种朴实无华的蓝白配色,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定位——绝对不是给那些喜欢花里胡哨包装的初学者准备的。我翻开目录的时候,心里就咯噔一下,果然,开篇就是一堆基础的电磁波理论和信号处理的数学公式,看得我头皮发麻。说实话,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可能早就合上了。它没有那种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零基础入门”的软化处理,完全就是直插核心,毫不留情。比如讲到天线增益和方向图的时候,引用的都是非常严谨的傅里叶变换和球面谐波展开,看得出来作者在学术背景上是下了真功夫的,但对于我这种主要想知道“发射机该怎么调参数”的工程师来说,前期铺垫实在有点太厚重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啃完了第一章关于频谱效率优化的那几页,感觉像是重新上了一遍大学的高等数学选修课。不过话说回来,当你真正需要理解为什么某个频段的干扰会突然增大,或者为什么更换了馈线损耗会显著增加时,这些基础知识就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它强迫你从“会用”提升到“理解原理”,这大概是它最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吧。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实用主义倾向,但这种实用是建立在极高的技术门槛之上的。它不像那些面向市场推广的书籍,会用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各种商业化的解决方案或最新的产品型号。恰恰相反,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程手册的“理论骨架”,它关注的是背后的物理定律和工程实现细节。举个例子,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剖析不同调制方式(如QPSK、16QAM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性能差异),不仅仅停留在曲线图上,还深入探讨了载波恢复和位同步电路的设计考量。我特别注意到它在处理“多径效应”和“衰落补偿”这一块的描述,非常详尽地对比了时域均衡和频域均衡的优缺点,甚至提到了早期数字微波链路中如何使用自适应滤波器组来应对短时突发衰落。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维护老旧地面站或进行系统升级的技术人员来说,这种对底层算法和硬件约束的深刻理解,比任何最新的产品手册都来得可靠。这本书没有太多“软技能”的引导,全都是硬碰硬的工程逻辑,阅读过程虽然辛苦,但每攻克一个难点,都感觉自己的“段位”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链路预算计算的那一部分,那简直是一场关于“得失”的精确博弈。作者似乎对实际工程中的每一个损耗项都了如指掌,从大气吸收、雨衰(特别是对高频段的讨论)、到波导和射频头的接插件损耗,都给出了非常贴合实际的经验值和计算模型。不像有些教材,随便给一个衰减系数就带过去了。这里面的对比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过去在项目验收时常常忽略的一些细节。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由于天线安装误差导致的波束指向偏移,以及这种微小角度变化对远端接收信号强度的非线性影响,这一点在实际野外调试中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了节省成本使用了次优的馈线,导致损耗超标,但当时只做了简单的总功率测量。翻到这本书的相应章节后,我才明白,那种“损失”不仅仅是线缆本身电阻造成的,还包括了接头处的阻抗不匹配产生的反射功率,这本书用严谨的S参数概念把这些“看不见的敌人”都量化了。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手里多了一把更精密的尺子去丈量每一个发射链路的健康状况。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很独特的“老派严谨感”,它似乎对“模糊不清”这件事抱有天然的排斥。在讲解微波传输中的载波恢复技术时,它并没有直接抛出锁相环(PLL)的框图,而是先从二阶系统对相位噪声的抑制机理入手,然后才逐步构建出环路滤波器和压控振荡器(VCO)的参数选择逻辑。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推导,虽然阅读起来节奏偏慢,但好处是,一旦你理解了它推导的每一步,你就能自己根据新的调制方式或更高的频率进行参数的重新设计,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现成的设计方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数字解调器时,对“判决门限”设定的讨论。书中清晰地指出了判决门限如何受到背景噪声功率和载波幅度波动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统计特性的最优门限算法。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简单地将门限设在中点位置的粗糙做法。这本书要求你深入到信号的“灵魂”层面去理解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功能操作上。
评分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让我感到“挑战性”的,那大概是它对“系统集成”层面的论述相对保守,更偏向于单个链路的技术分析,而非大型网状网络的优化。它在描述完数字调制的细节后,对如何将这些链路整合成一个稳定、可扩展的广播骨干网的宏观策略着墨不多。例如,关于网络中的时钟同步、业务的QoS保障、以及跨平台信令的统一管理等方面,它更多的是点到为止,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掌握了这些系统层面的知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利用这些微波技术构建面向5G回传或超高清视频流的弹性网络的案例分析。不过话说回来,也许这正是它的定位——一本“技术人员的实用教材”,它专注于打牢你“微波传输”这个地基的强度。它的价值在于让你成为一个“知道为什么”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只会“复制粘贴”配置文件的操作员。总而言之,它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反复研读的硬核技术参考书,不适合期待快速成效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