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信竞争
定价:42.00元
作者:(法)让·雅克·拉丰,让·泰勒尔;胡汉辉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5-01
ISBN:97871150928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让·雅克·拉丰与让·泰勒尔合著的《电信竞争》令人难以置信地将现代科技发展、经济理论和管理实践完美地融为一体,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产业政策分析之中,创建了有关电信业竞争的微观经济学新理论。这本专著所阐述的观点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电信改革与产业规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关于电信改革和竞争的深思熟虑之作,书中关于电信管制、市场开放、定价、网间互联和普遍服务等问题的分析,具有独特、新颖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见解。该书不但对发达国家中已进行的电信改革从竞争与管制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讨论,而且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电信领域中改革与竞争的焦点问题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本书的内容将从经济理论上为中国电信业在改革、发展、竞争及有效管制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目录
章 导论
1.1 引言
1.1.1 激励性改革
1.1.2 自由化
1.2 电信产业概述
1.3 规制改革
1.3.1 美国1996年的《电信法》
1.3.1.1 市话市场的进入
1.3.1.2 互联协议
1.3.1.3 RBOC进入长途业务的名单
1.3.1.4 普遍服务
1.3.2 其他国家的改革:英国、新西兰和欧洲
1.3.2.1 英国
1.3.2.2 新西兰
1.3.2.3 欧洲
第2章 激励性规制
2.1 经济学原理:以业绩为基础的规制
2.1.1 以业绩为基础的规制的基本原理
2.1.1.1 一个采购实例
2.1.1.2 激励,还是提取租金
2.1.1.3 没有一种的模式
2.1.1.4 为什么寻租是有成本的
2.1.1.5 市场竞争和监控使高效能激励方案得以实施
2.1.1.6 有多少业绩需要衡量
2.1.2 制约激励效能的三个因素
2.1.2.1 关心质量
2.1.2.2 规掉承诺
2.1.2.3 规制俘虏
2.2 经济学原理:对客户服务的定价
2.2.1 Ramsey-Boiteux定价和市场法则
2.2.1.1 Ramsey-Boiteux定价
2.2.1.2 Ramsey-Boiteux定价与激励性规制
2.2.2 高限价
2.2.3 进一步的解释与修正
2.2.3.1 跨时段问题
2.2.3.2 非线性定价
2.2.3.3 外部性
2.2.4 制约Ramsey定价法使用的四个因素
2.2.4.1 重新分配所关注的问题
2.2.4.2 规制俘虏
2.2.4.3 公共事业部门的机会主义与非歧视规则
2.2.4.4 单一成本回收方法与预算划分
2.2.5 结构性分离和对独立拥有的基础设施的接入定价
2.3 实践方面的问题
2.3.1 从回报率规制到高限价规制
2.3.1.1 回报率规制和审查程序
2.3.1.2 高限价规制
2.3.2 高限价实践中的困难
2.3.3 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权值设置
第3章 基础设施和单向接入:理论
3.1 背景
3.2 经济学原理
3.2.1 成本补偿问题
3.2.2 有效接入定价:公平的竞技场
3.2.3 应用
3.2.3.1 应用实例1:零售市场中的三级价格歧视(基于弹性的接入定价)
3.2.3.2 应用实例2:价值创造与业务抢夺进入的影响(基于交叉弹性的接入定价)
3.2.3.3 应用实例3:零售市场的二级价格歧视
3.2.3.4 应用实例4:负荷高峰期的接入定价
3.2.4 接入加成还是征收零售税
3.2.5 与有效成分定价规则的联系
3.2.6 小结
3.3 理论的提炼:互联资费缺少工具和多重目标
3.3.1 进入者的市场势力
3.3.1.1 有利可图的进入
3.3.1.2 无利润的进入
3.3.2 市场绕道和网络重复建设
3.3.2.1 市场绕道
3.3.2.2 网络重复建设
3.3.3 接入资费和成本小化激励
3.3.3.1 小化瓶颈成本的激励因素
3.3.3.2 竞争领域成本小化的激励因素
3.4 与Ramsey接入定价法相关的两个特殊考虑及一些常见的误解
3.4.1 信息需求
3.4.2 有关“公平非歧视”接入价格的争论
第4章 基础设施和单向接入:政策
4.1 有关接入政策设计的一般性问题
4.1.1 自由化与放松规制带来的资产侵吞
4.1.2 各类服务的界定
4.1.3 信息需求和规则执行的监督
4.2 追溯基于成本的接入定价
4.3 已规制部分和放松规制的部分:交叉补贴问题
4.3.1 理论的上争论
4.3.2 案例
4.3.2.1 会计成本的分配
4.3.2.2 管理成本的分配
4.3.3 能够阻止交叉补贴吗
4.3.3.1 与非相关生产厂商所售类似设备的价格进行对比
4.3.3.2 与将同样设备卖给外部买主的价格进行对比
4.4 基于前瞻性成本的接入定价法
4.4.1 LRIC的度量
4.4.1.1 有关设备成本的知识
4.4.1.2 网络元素使用情况的预测
4.4.1.3 对技术进步速度的预测
4.4.1.4 规制上的资产侵吞
4.4.2 共同成本、加成和放松规制的资产侵吞
4.5 基于成本的接入价格与排他性
4.5.1 理论上的争辩
4.5.2 排他的实例
4.5.3 排他性危害效率吗
4.6 有效成份定价规则及其应用
4.6.1 理论上的辩论
4.6.2 一个应用实例
4.7 总体高限价
4.8 总体高限价和排他的动机
第5章 多瓶颈与双向接入
5.1 背景
5.2 非合作接入定价的无效性
5.3 批发协议真的促进零售合谋与合营的比较
5.4 在电信业双向接入定价中的应用
5.4.1 内生边际成本
5.4.2 网络竞争
5.5 高接入资费不会助长合谋的四个理由
5.5.1 通过扩大市场份额逃避接入税
5.5.2 非线性定价
5.5.3 基于终接的价格歧视
5.5.4 接听方补贴
5.6 分项租用和基于设备的进入
5.6.1 基于分项租用的进入
5.6.2 基于设备的进入
5.6.2.1 没有基于终接的价格歧视
5.6.2.2 基于终接的价格歧视
5.7 其他政策
5.7.1 被叫方付费
5.7.2 多条终接线路
第6章 普遍服务
6.1 新范式的必要性
6.2 普遍服务的基础
6.2.1 税收规制的负面效应
6.2.2 赞成间接税的观点
6.2.2.1 不均等来源的不完全观察
6.2.2.2 消费外部性
6.2.2.3 其他因素
6.3 美国1996年《电信法》及普遍服务义务
6.3.1 现有方案
6.3.2 改革项目
6.3.2.1 使用代理模型确定普遍服务补贴优惠
6.3.3 一些困难
6.3.3.1 影响代理模型的常见问题
6.3.3.2 技术成本和机会成本之间的区别
6.3.3.3 定义地理区域
6.4 普遍服务的拍卖
6.4.1 现行的方案
6.4.1.1 GTE的方案
6.4.2 市场上的竞争的收益
6.4.3 一些进一步的困难
6.4.3.1 历史原因形成的不对称
6.4.3.2 由不基于设备的进入者提供普遍服务
6.4.3.3 缺少组合式拍卖
第7章 结论
7.1 因特网和因特网电话
7.1.1 宽带接入
7.1.2 商用因特网的互联
7.2 规制制度
7.2.1 不确定性因素:创新、融合、运营商的多元化及全球化
7.2.2 规制制度的结构:理论性思考
7.2.2.1 一个与多个规制者
7.2.2.2 联邦规制和州规制
7.2.3 竞争政策与规制政策的比较
7.2.3.1 走向规制消亡
术语表
译者后记
作者介绍
让·雅克·拉丰教授1975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博士学位,1979年起在法国图卢兹大学任经济学教授至今。拉丰教授先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担任客座教授,并于1992年、1998年分别担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和欧洲经济协会主席。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讲,初读之下我差点以为自己拿错了书。那种宏大叙事和哲学思辨的混合体,完全不是我对一本探讨现代通信行业的著作的预期。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构建一种形而上的框架来解释“竞争”的本质,而不是具体描述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书中充斥着大量晦涩的术语和长句,引用了许多我从未在商业书籍中见过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的观点。比如,关于“频谱资源分配的符号学意义”这一章节,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本哲学导论,充满了对“边界消解”、“意义漂移”的探讨,但对于如何提高网络覆盖率或降低用户资费这些实际问题,书中几乎没有着墨。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可以立即应用到工作中的策略或洞察,但每一次尝试都以陷入对作者复杂句式和抽象概念的迷失而告终。这种写作方式,无疑提升了文本的“学术感”,但牺牲了绝大部分读者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它更像是一位深陷象牙塔的学者,试图用最复杂的工具去解构一个其实可以用简单逻辑解释的现实问题,留下的是一堆闪闪发光却无法触摸的理论碎片。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终感受是:一种强烈的“错位感”。我带着对行业前沿动态的好奇心而来,却收获了一部关于组织行为学和符号哲学的跨界作品。它有着令人钦佩的文字功底和偶尔闪现的犀利洞察,但这些光芒往往被淹没在过于个人化和抽象的叙事海洋中。阅读体验是曲折的,需要读者不断地自我调整预期,强行将作者的论述拉回到商业现实的语境中。它像一本被错误地放置在“商业管理”书架上的“文学评论集”。如果你是一位对电信行业竞争的商业运作毫无兴趣,只专注于研究企业内部人际动力学和语言结构的研究者,这本书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但对于期望从中学习到如何应对市场压力、理解技术竞争走向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它如何展示了“如何写出一本风格强烈的书”,而不是“如何分析一场激烈的竞争”。总而言之,它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其主题与书名所暗示的内容,相去甚远,令人颇感失落。
评分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遗憾感。它似乎对每一个引人入胜的竞争案例都点到为止,却从不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技术壁垒或财务杠杆。例如,书中提到了某次重大的并购事件,并将其归结为“领导者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本能恐惧”,但对于这次并购的具体估值模型、监管审批流程中的关键谈判点,或者整合过程中实际遇到的技术兼容性难题,都一带而过。这种处理方式让真正对行业运作机制感兴趣的读者感到极度饥渴。它像是对一个美味大餐的精美菜单的描述,每一个菜名都充满诱惑,但当你坐下来准备享用时,却发现端上来的是一些用香草装饰的空盘子。它提供了大量的“是什么”的哲学描述,但完全回避了“如何做”的工程和商业实践细节。如果说一本商业书籍应该提供地图,那么这本书提供的,更像是一幅描绘了地图上所有地名的、却完全没有比例尺和路径标记的风景画。
评分更令人费解的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它没有遵循任何传统商业书籍的时间线或者主题逻辑。前三分之一的内容聚焦于某种历史上的“共识形成”过程,描述得极其缓慢和详尽,像是慢镜头回放一千次。当我期待它终于要转入核心竞争环节时,它却突然跳跃到了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领域——探讨不同地区用户对“等待声音”的主观感受差异。这部分内容虽然有趣,但与电信行业的核心业务关联性非常薄弱,读起来就像是强行塞入的一篇关于心理声学的论文。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需要翻回目录,确认我是否真的读的是同一本书。它的内在逻辑更像是一系列松散的、有作者个人趣味的主题集合,而非一个围绕“电信竞争”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的严谨论述。仿佛作者在一开始设定了一个宏伟的舞台,但随后却让演员们随意走位,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灯光和布景发表一番精妙的评论,却忘记了核心剧本的存在。对于追求清晰脉络和目标导向的读者来说,这种叙事上的“自由散漫”极大地消耗了耐心。
评分这本书,咳,坦率地说,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小小的期待,毕竟“电信竞争”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刀光剑影和高科技的博弈。然而,当我沉浸其中,试图寻找那些关于5G、光纤铺设、牌照争夺的激烈细节时,我发现自己仿佛被丢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本书的叙事重心,完全偏离了我预期的那种商业案例分析或者技术迭代史。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组织文化与内在驱动力”的深度剖析,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了那些身处“竞争”漩涡中的个体。我读到大量篇幅在探讨内部流程的冗余、跨部门沟通的壁垒,以及高层决策背后那些微妙的、非理性的心理因素。比如,书中花了近一百页来描绘一个关于“服务器命名规范”的争论如何演变成一场部门间的权力斗争,这在商业分析的语境下显得极其微观和冗余。我能理解作者试图通过这些微观的切片来折射宏大的系统问题,但对于一个渴望了解市场格局的读者来说,这种侧重简直是南辕北辙。它像一个精美的、装满咖啡豆的罐子,但当你打开盖子,发现里面装的其实是精心烘焙的香料,虽然芳香四溢,却不是你想要的提神剂。整体感觉上,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企业内部行为学的田野调查报告,而非一本聚焦于行业动态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