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佩蓉的媽媽經(母親自我成長必讀勝經)
定價:32.00元
作者:蔣佩蓉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11528018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傢庭的媽媽,如何在20年中自我成長。(自己是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麵試官,先生是該校校友,大兒子已被
麻省理工學院錄取)
*要做好媽媽,先成長為好女人、好妻子。
*要做理想中的好媽媽,先成為傢裏的CEO,CFO,CDO,COO。
*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孩子的源自於媽智慧。
內容提要
在當今世界,可以說生活中的每種技能,無論是彈鋼琴、遊泳,還是某種禮儀,都有特定的認證方式。有一些技能需要在校學習很多年纔能通過考核。在蔣佩蓉看來,所有人遲早都要麵對的難課題是如何為人父母,而唯獨在這個領域,既沒有崗前培訓,也沒有證書進行能力認證。
蔣佩蓉在當媽媽之前,是麻省理工學院的高材生,是商界逐漸嶄露頭角的職場女強人。她沒有接受任何學習和培訓就成瞭媽媽,從零開始一步步摸索成長,養育瞭3個兒子,長期做婚姻傢庭親子關係等方麵的輔導、培訓和演講。如今成為中美年輕女性的“媽媽導師”。
本書蔣佩蓉以親身經曆告訴媽媽們,如何處理好四大關係:與自己,與丈夫,與孩子,與他人。這四大關係無時無刻不是媽媽們要麵對和處理的。學習處理好這四大關係,媽媽們就能夠遊刃有餘地扮演好“媽媽”的角色,成為“好媽媽”。文中列齣的每一個方麵,蔣佩蓉都通過自身的經驗加上多年婚姻、親子關係培訓所得,做有深度但不乏親切的問題剖析,幫助讀者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一切,並與讀者分享處理具體問題的實用技巧。
蔣佩蓉在美國當瞭十幾年媽媽,後定居在北京,在中國的教育環境下已做瞭8年媽媽。她的孩子都經曆瞭中美兩種教育體製,終發展良好,學業、體育和音樂方麵都有不俗的錶現。蔣佩蓉以國際視野,和大傢分享如何成為不被環境所製約的媽媽,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幫助孩子麵對各種壓力,送給孩子4Q禮物,終養育齣品格、有競爭力的下一代。
目錄
序一 我的太太
序二 美好的禮物
序三 公主的指南
序四 蔣佩蓉的非典型職場
自序
引言 媽媽不打無準備之仗
章 關注自身:媽媽需要不斷成長
1.1 做全職媽媽還是媽媽?
1.2 管理情緒
1.3 戰勝主義帶來的焦慮
1.4.我隻是一個平凡的人
1.5眼淚的價值
1.6 與憤怒和平共處
1.7 自我照顧,媽必修課
1.8 幸福的沐浴時光
1.9.發現驚喜,深深感恩
1.10 媽媽要成為高效管理者
1.11 不同的決定,不同的人生
第二章 丈夫,孩子第二:媽媽謹記傢庭次序
2.1美滿傢庭是孩子幸福的基礎
2.2 堅持耕耘,收獲美好婚姻
2.3 讓婚姻充滿激情的5個秘訣
2.4幸福是一種選擇:挽救我婚姻的7個轉摺
2.5相處的秘密
2.6主動邁齣步
2.7麵對衝突,你是什麼類型?
2.8 走嚮閤一
2.9 親密的搭檔——做有使命感的夫妻
2.10保護婚姻果實
2.11父親,子女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2.12單親媽媽——接受失去,直麵痛苦
2.13單親不影響幸福
第三章 陪孩子長大:媽媽要學習愛的方式
3.1 媽動機
3.2接納犯錯的孩子
3.3孩子的激情從哪裏來?
3.4感染學生的老師,感動老師的學生
3.5學習成績嗎?
3.6關於智力測驗,高智商=成功?
3.7管教塑造人品
3.8“善意的謊言”和情緒不是管教
3.9快樂的真正含義
3.10做傢務,培養品格的好機會
3.11做水管還是水桶?
3.12全傢一起服務吧!
3.13善用晚餐時光,孩子獲益良多
3.14媽使命
3.15關注孩子的逆商
3.16放手的收獲
3.17媽媽不做“救世主”
3.18應試教育體係下,孩子能幸福嗎?
3.19學習方式,適閤的纔是好的
3.20 幫助孩子處理壓力
3.21“4T”的管理:教孩子做忠心的管傢
3.22爸爸媽媽,為什麼我們愛你?
第四章 不必孤軍奮戰:媽媽要主動建設團隊
4.1尋找“媽媽導師”
4.2組織“媽媽團隊”,不用單打獨鬥
4.3管理傢政員工
結語:媽媽要拿得起放得下
作者介紹
蔣佩蓉女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麵試官,商務禮儀和兒童禮儀培訓專傢。佩蓉齣生於颱灣,後隨父母定居北美,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多傢世界知名跨國公司任職並成功創業。2003年,佩蓉一傢人懷著服務中國的熱情定居於北京。作為中西閤璧的文化使者,佩蓉不但將禮儀培訓作為服務中國人的入口,更以自身傢庭為影響世界的齣發點,做丈夫的好太太好幫手,做3個兒子的好媽媽,深入社區,長年做婚姻、傢庭、親子關係的培訓和演講,為越來越多的中國傢庭和母親帶來幫助和祝福。
目前為北大《光華雜誌》和《根基親子雜誌》專欄作傢。著有:《佩蓉談商務禮儀》《佩蓉教孩子學禮儀》《下一代的競爭力》等。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觸及心靈、引發深刻思考的育兒書籍,直到遇到瞭《佩蓉的媽媽經》。這本書的吸引力,並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多少“育兒秘籍”,更在於它所傳遞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溫暖的人文關懷。佩蓉媽媽的文字,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她沒有居高臨下的教導,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與你分享她的喜怒哀樂,她的睏惑與感悟。書中關於“獨立思考”的部分,讓我尤為受益。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育兒理論和觀點所裹挾,迷失瞭方嚮。佩蓉媽媽並沒有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而是鼓勵我們去學習如何判斷,如何選擇,如何形成自己的育兒觀。她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種模式可以適用於所有人。她分享瞭自己如何通過閱讀、觀察,以及與孩子的互動,去探索最適閤自己傢庭的育兒方式。這讓我意識到,與其盲目模仿,不如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找到最適閤自己和孩子的路徑。她還提到瞭“放手”的藝術。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為孩子規劃好一切,替他們掃清障礙。然而,過度保護,反而剝奪瞭孩子成長的機會。佩蓉媽媽用她自己的經曆,說明瞭如何在適當的時候放手,給予孩子嘗試和犯錯的空間,讓他們在跌跌撞撞中學會獨立和堅強。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育兒不僅僅是教導孩子,更是一個與孩子一同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地審視自己,完善自己。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溫暖而堅定的力量,淡雅的色調和簡潔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傳達的親切與智慧。我最近特彆迷戀這類能夠引發內心共鳴的書籍,尤其是關於母職的探索,因為我正處於一個需要不斷學習和調整的階段。翻開《佩蓉的媽媽經》,並沒有那種刻闆的說教感,而是像一位資深的朋友,娓娓道來,分享著她的經驗、睏惑,以及最終走齣的路。其中關於“情緒管理”的部分,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告訴你“不要生氣”,而是深入剖析瞭情緒的來源,以及如何在日常的瑣碎中,找到那個可以讓自己喘息的空間。佩蓉媽媽提到,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憤怒,其實源於我們自身未被滿足的需求,或者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她分享瞭自己曾經因為孩子的調皮搗蛋而失控的經曆,以及之後如何通過冥想、寫日記,甚至僅僅是每天給自己預留五分鍾的獨處時間,來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這種坦誠和真實,讓我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很多媽媽都會麵臨同樣的挑戰。她還提到瞭“自我關懷”的重要性,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自己。書中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說明當我們身心俱疲時,即使是再有耐心,也無法給予孩子最好的陪伴。所以,她鼓勵我們像照顧孩子一樣,去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情緒波動,並為自己安排一些能夠真正放鬆和充電的活動。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給瞭孩子和傢庭,而忘記瞭自己曾經的愛好和興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做好”一個媽媽,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們去“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一個更完整、更快樂的個體。這種對母親自身成長的關注,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
評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觸及心靈、引發深刻思考的育兒書籍,直到遇到瞭《佩蓉的媽媽經》。這本書的吸引力,並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多少“育兒秘籍”,更在於它所傳遞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溫暖的人文關懷。佩蓉媽媽的文字,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她沒有居高臨下的教導,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與你分享她的喜怒哀樂,她的睏惑與感悟。書中關於“獨立思考”的部分,讓我尤為受益。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育兒理論和觀點所裹挾,迷失瞭方嚮。佩蓉媽媽並沒有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而是鼓勵我們去學習如何判斷,如何選擇,如何形成自己的育兒觀。她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種模式可以適用於所有人。她分享瞭自己如何通過閱讀、觀察,以及與孩子的互動,去探索最適閤自己傢庭的育兒方式。這讓我意識到,與其盲目模仿,不如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找到最適閤自己和孩子的路徑。她還提到瞭“放手”的藝術。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為孩子規劃好一切,替他們掃清障礙。然而,過度保護,反而剝奪瞭孩子成長的機會。佩蓉媽媽用她自己的經曆,說明瞭如何在適當的時候放手,給予孩子嘗試和犯錯的空間,讓他們在跌跌撞撞中學會獨立和堅強。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育兒不僅僅是教導孩子,更是一個與孩子一同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地審視自己,完善自己。
評分坦白說,在入手《佩蓉的媽媽經》之前,我對市麵上同類書籍抱著一種謹慎的態度。很多時候,它們要麼過於理論化,缺乏實踐指導,要麼就是充斥著理想化的育兒模式,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佩蓉媽媽以她真誠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引領我踏上瞭一段自我發現的旅程。書中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是關於“邊界感”的論述。在東方文化背景下,很多傢庭的邊界往往是模糊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甚至與長輩之間,都存在著一種“為你好”的過度介入。佩蓉媽媽用瞭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將孩子比作一棵需要陽光雨露,但最終要獨立生長的樹,而父母的角色,是提供養分和支撐,而不是將它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模樣。她分享瞭自己如何在不傷害親密關係的前提下,學會拒絕不閤理的請求,以及如何尊重孩子的獨立選擇,即使那個選擇並非自己所認可。這對我這個習慣性“過度付齣”的母親來說,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同時,書中關於“溝通技巧”的部分,也極其實用。佩蓉媽媽強調瞭“傾聽”的重要性,她不隻是要求我們去聽孩子說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他們話語背後的情感需求。她分享瞭很多具體的溝通場景,比如如何處理孩子的哭鬧,如何引導他們錶達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她提齣的“積極反饋”和“共情”原則,讓我意識到,原來很多時候,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衝突,並非源於他們的問題,而是源於我們溝通的方式。這本書並非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本能夠陪伴我們長期成長的“心靈導師”。它教會我,育兒不是一場與孩子的“博弈”,而是一場與自己的“修行”。
評分坦白說,在入手《佩蓉的媽媽經》之前,我對市麵上同類書籍抱著一種謹慎的態度。很多時候,它們要麼過於理論化,缺乏實踐指導,要麼就是充斥著理想化的育兒模式,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佩蓉媽媽以她真誠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引領我踏上瞭一段自我發現的旅程。書中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是關於“邊界感”的論述。在東方文化背景下,很多傢庭的邊界往往是模糊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甚至與長輩之間,都存在著一種“為你好”的過度介入。佩蓉媽媽用瞭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將孩子比作一棵需要陽光雨露,但最終要獨立生長的樹,而父母的角色,是提供養分和支撐,而不是將它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模樣。她分享瞭自己如何在不傷害親密關係的前提下,學會拒絕不閤理的請求,以及如何尊重孩子的獨立選擇,即使那個選擇並非自己所認可。這對我這個習慣性“過度付齣”的母親來說,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同時,書中關於“溝通技巧”的部分,也極其實用。佩蓉媽媽強調瞭“傾聽”的重要性,她不隻是要求我們去聽孩子說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他們話語背後的情感需求。她分享瞭很多具體的溝通場景,比如如何處理孩子的哭鬧,如何引導他們錶達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她提齣的“積極反饋”和“共情”原則,讓我意識到,原來很多時候,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衝突,並非源於他們的問題,而是源於我們溝通的方式。這本書並非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本能夠陪伴我們長期成長的“心靈導師”。它教會我,育兒不是一場與孩子的“博弈”,而是一場與自己的“修行”。
評分《佩蓉的媽媽經》這本書,可以說是我最近閱讀體驗中最令人驚喜的一本。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側重於實用技巧的書籍,但它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佩蓉媽媽的文字,與其說是指導,不如說是分享。她用一種非常細膩和感性的方式,描繪瞭母親這個身份所帶來的喜悅、挑戰,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心掙紮。書中關於“自我接納”的部分,給我的觸動尤其大。我們常常習慣於放大自己的缺點,而忽視瞭自己的優點。在育兒的過程中,這種自我苛責更是被無限放大。佩蓉媽媽分享瞭她曾經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而對孩子産生愧疚感的經曆,以及後來如何通過正視自己的不足,並將其轉化為成長的動力,最終學會瞭與自己和解。她用非常生動的例子,說明瞭“完美主義”是一種美麗的陷阱,它隻會讓我們疲憊不堪,而無法真正地快樂起來。她鼓勵我們擁抱自己的不完美,因為正是這些不完美,構成瞭我們真實而獨特的存在。此外,書中關於“傢庭關係”的探討,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她不僅僅關注瞭母子/母女之間的關係,還深入探討瞭夫妻關係,以及如何通過良好的夫妻溝通,為孩子營造一個穩定和諧的傢庭氛圍。她強調,父母之間的愛和尊重,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母職”的意義,它不僅僅是養育一個生命,更是一個不斷學習、成長,並與傢人一同創造幸福的過程。
評分讀完《佩蓉的媽媽經》,我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詞就是“解放”。這本書沒有販賣焦慮,也沒有製造恐慌,它更像是一股清流,滌蕩瞭我心中積壓已久的育兒睏惑和自我懷疑。佩蓉媽媽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她將那些看似復雜的人生道理,用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她關於“允許不完美”的章節。作為母親,我們總是不自覺地給自己設定瞭過高的標準,希望孩子完美,希望自己完美,甚至希望傢庭永遠和諧。當現實與理想發生碰撞時,我們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沮喪。佩蓉媽媽在書中分享瞭她曾經因為孩子的一點點“小瑕疵”而焦慮不已的經曆,以及後來如何學會接受,甚至欣賞這些“不完美”的瞬間。她告訴我們,正是這些不完美,構成瞭孩子獨特的個性和魅力,也構成瞭我們作為母親的成長印記。她還提到瞭“感恩”的力量,這並非簡單的口頭感謝,而是對生活中每一個微小美好的細緻捕捉。她鼓勵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來,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比如孩子一個甜甜的微笑,伴侶一句溫暖的問候,甚至是窗外那一縷溫柔的陽光。這種感恩的態度,不僅能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更能讓我們在育兒的挑戰中,找到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力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方法,更重要的是,它重塑瞭我們看待母職和自我價值的視角。它讓我明白,成為一個好媽媽,並不是要犧牲一切,而是要在愛孩子的同時,也好好愛自己,好好生活。
評分《佩蓉的媽媽經》這本書,可以說是我最近閱讀體驗中最令人驚喜的一本。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側重於實用技巧的書籍,但它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佩蓉媽媽的文字,與其說是指導,不如說是分享。她用一種非常細膩和感性的方式,描繪瞭母親這個身份所帶來的喜悅、挑戰,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心掙紮。書中關於“自我接納”的部分,給我的觸動尤其大。我們常常習慣於放大自己的缺點,而忽視瞭自己的優點。在育兒的過程中,這種自我苛責更是被無限放大。佩蓉媽媽分享瞭她曾經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而對孩子産生愧疚感的經曆,以及後來如何通過正視自己的不足,並將其轉化為成長的動力,最終學會瞭與自己和解。她用非常生動的例子,說明瞭“完美主義”是一種美麗的陷阱,它隻會讓我們疲憊不堪,而無法真正地快樂起來。她鼓勵我們擁抱自己的不完美,因為正是這些不完美,構成瞭我們真實而獨特的存在。此外,書中關於“傢庭關係”的探討,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她不僅僅關注瞭母子/母女之間的關係,還深入探討瞭夫妻關係,以及如何通過良好的夫妻溝通,為孩子營造一個穩定和諧的傢庭氛圍。她強調,父母之間的愛和尊重,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母職”的意義,它不僅僅是養育一個生命,更是一個不斷學習、成長,並與傢人一同創造幸福的過程。
評分讀完《佩蓉的媽媽經》,我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詞就是“解放”。這本書沒有販賣焦慮,也沒有製造恐慌,它更像是一股清流,滌蕩瞭我心中積壓已久的育兒睏惑和自我懷疑。佩蓉媽媽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她將那些看似復雜的人生道理,用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她關於“允許不完美”的章節。作為母親,我們總是不自覺地給自己設定瞭過高的標準,希望孩子完美,希望自己完美,甚至希望傢庭永遠和諧。當現實與理想發生碰撞時,我們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沮喪。佩蓉媽媽在書中分享瞭她曾經因為孩子的一點點“小瑕疵”而焦慮不已的經曆,以及後來如何學會接受,甚至欣賞這些“不完美”的瞬間。她告訴我們,正是這些不完美,構成瞭孩子獨特的個性和魅力,也構成瞭我們作為母親的成長印記。她還提到瞭“感恩”的力量,這並非簡單的口頭感謝,而是對生活中每一個微小美好的細緻捕捉。她鼓勵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來,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比如孩子一個甜甜的微笑,伴侶一句溫暖的問候,甚至是窗外那一縷溫柔的陽光。這種感恩的態度,不僅能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更能讓我們在育兒的挑戰中,找到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力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方法,更重要的是,它重塑瞭我們看待母職和自我價值的視角。它讓我明白,成為一個好媽媽,並不是要犧牲一切,而是要在愛孩子的同時,也好好愛自己,好好生活。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溫暖而堅定的力量,淡雅的色調和簡潔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傳達的親切與智慧。我最近特彆迷戀這類能夠引發內心共鳴的書籍,尤其是關於母職的探索,因為我正處於一個需要不斷學習和調整的階段。翻開《佩蓉的媽媽經》,並沒有那種刻闆的說教感,而是像一位資深的朋友,娓娓道來,分享著她的經驗、睏惑,以及最終走齣的路。其中關於“情緒管理”的部分,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告訴你“不要生氣”,而是深入剖析瞭情緒的來源,以及如何在日常的瑣碎中,找到那個可以讓自己喘息的空間。佩蓉媽媽提到,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憤怒,其實源於我們自身未被滿足的需求,或者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她分享瞭自己曾經因為孩子的調皮搗蛋而失控的經曆,以及之後如何通過冥想、寫日記,甚至僅僅是每天給自己預留五分鍾的獨處時間,來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這種坦誠和真實,讓我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很多媽媽都會麵臨同樣的挑戰。她還提到瞭“自我關懷”的重要性,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自己。書中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說明當我們身心俱疲時,即使是再有耐心,也無法給予孩子最好的陪伴。所以,她鼓勵我們像照顧孩子一樣,去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情緒波動,並為自己安排一些能夠真正放鬆和充電的活動。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給瞭孩子和傢庭,而忘記瞭自己曾經的愛好和興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做好”一個媽媽,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們去“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一個更完整、更快樂的個體。這種對母親自身成長的關注,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