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辞海 温端政 上海辞书出版社

歇后语辞海 温端政 上海辞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温端政 著
图书标签:
  • 歇后语
  • 中国语言
  • 文化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温端政
  • 词汇
  • 语言学
  • 民俗
  • 传统文化
  • 参考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0156
商品编码:2974009945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歇后语辞海

定价:258.00元

作者:温端政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326501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构思巧妙,幽默风趣,往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非常耐读且耐人寻味。歇后语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开朗乐观与独特的幽默感,也表现了群众语言艺术的创造天才。歇后语并不是文化遗产,而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创造,敏锐地反映着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歇后语辞海》帮助读者学习和使用歇后语,在收条数量、释义通俗简明方面,超过市面上一般的歇后语辞典。

具体来说,《歇后语辞海》的特点有:

一、收条尽可能齐全。收录见于经典文献或活跃在语言生活中的古今歇后语32000多条,并逐一详尽解释,总字数约150万字,是名副其实的“歇后语词典中的巨无霸”。

二、突出歇后语的通俗性,区分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歇后语饱含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其前一部分取材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以人物、鬼神、动植物、食品、器物和民俗为常见的描述对象,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使其所描述的形象显得极其生动活泼,而且变化多端,能适应多种多样的表达需要。本书所收的歇后语体现了其贴合生活的通俗性的特点,同时注意摒弃其中具有低俗内容的部分。

三、释义力求精准。歇后语语义的构成,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表义的基础。把后一部分所表示的基本意义和前一部分所表示的附加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解歇后语的语义和理解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构成的内在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本书努力的方向。

希望广大读者能从《歇后语辞海》中体会到汉语语言精妙的艺术感、强大的生命力,提升自我语言修养,也能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丰富和充实自我的人生。

内容提要


目录


前言……………………………………………1

凡例……………………………………………3

语目首字音序表表……………………………5

正文………………………………………1-903

语目首字笔画索引…………………………904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文人风骨:近现代中国文人交往史略》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近现代中国文人阶层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交往图景、精神脉络与社会角色变迁。我们选取了从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剧烈变革的时期,聚焦于文学、思想、艺术等领域的核心人物群体,通过梳理他们之间的信件往来、日记记录、公开论辩乃至私密聚会,力求还原一个充满张力、复杂而鲜活的文人世界。 第一部分:晚清的士人群像与知识的断裂 本部分将从晚清“中体西用”思潮的兴起到“新学”的萌芽展开。重点考察传统士大夫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的精神挣扎与路径选择。清末的文人群体呈现出明显的断裂性:一部分人试图在儒学框架内进行修补与调和,他们的交往多集中于诗社、同乡会等传统机构,力求保持文化身份的连续性;而另一部分则积极投身于翻译、办报、留学等新事物,他们之间的交往则更具现代性特征,如梁启超与“戊戌六君子”之间的思想激荡、与早期留日学者的跨海交流。 我们将细致考察这些交往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创作主题与政治倾向。例如,早期白话文的推广,离不开文人团体内部关于语言标准化的艰难共识与相互砥砺。这一时期的交往,是旧秩序瓦解与新文化胚胎形成的关键熔炉。 第二部分:民国春秋:京沪两地文脉的流变与冲突 进入民国,文人阶层的身份空前多元化,从依附政治的新闻记者到独立经营的“自由职业者”,交往模式也随之丰富。本书着重探讨了两个核心地理空间——北京与上海——所代表的不同文学生态。 京派文人的交往往往带有强烈的学院派或“纯文学”色彩。他们之间的交流,以北大、清华等学府为中心,侧重于文本阐释、学术争鸣以及对“国学”的再定位。鲁迅、周作人兄弟早期的密切合作与后期的疏离,不仅是私人情感的演变,更是对新文学发展方向选择的分歧的集中体现。他们的交往,是精神洁癖与文化理想主义的体现。 沪派文人则更贴近都市的商业化与世俗生活。他们活跃于文学社团、电影工业和出版界,交往更具实用性和商业性,比如围绕“语丝派”、“新感觉派”等流派的形成与解散,出版商与作家的利益博弈,以及文人与金融、实业界人士的跨界合作。张爱玲、胡兰成的早期交往,便折射出这种都市语境下情爱、艺术与生存的复杂纠葛。 本部分还将深入分析“论战”在文人交往中的作用。无论是“文学革命”之争、新诗体裁的建立,还是对“阶级文学”的辨析,这些论战并非简单的口舌之快,而是构建身份认同、确立话语权的重要社会行为。 第三部分:战火中的坚守与流亡:文人的政治立场与情感纽带 抗日战争的爆发,对文人阶层构成了最严峻的考验。民族危机将原本松散的文人社群空前地凝聚起来,但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政治选择困境。 我们将考察大后方文人的“文化突围”。在重庆、成都等地,文人团体如何组织起来,通过戏剧、诗歌、新闻报道等形式,服务于抗战大局。他们的信件中,既有对前线的焦虑,也有对物资匮乏和精神压抑的抱怨,展现出知识分子在“国家”叙事下的自我牺牲与现实挣扎。 同时,本书也会侧重研究沦陷区文人的处境。那些留守文人,如何在政治高压下保持自我,他们的交往往往充满隐晦的暗示与试探。他们不得不周旋于殖民权力与本土文化之间,其书信和日记成为研究文化抵抗与妥协的珍贵文本。这种被迫的“静默”与“秘密交流”,构成了战时文人交往史上最为沉重的一页。 第四部分:新旧交替:思想的重塑与文人群体的重组(1945-1949) 内战与新中国的建立,是近现代文人命运的又一次巨大转折点。这一时期的交往呈现出“大迁徙”与“大清洗”的特征。 “南下”与“北上”的文人,其交往内容从思想交锋转向对新政权的认知与适应。早期的“学习运动”、“思想改造”深刻地影响了文人之间的关系——真诚的论辩被审查的语言取代,相互间的支持变得更具政治色彩。 本书将关注那些选择留守的文人,他们在迎接新政权的过程中,如何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改造自己的表达方式。老一辈文人与新一代“工农兵”作家的交往模式,标志着文人主体性的历史性退位。那些未能及时“靠拢”或“南迁”的知识分子,其晚年的寂寥或沉寂,也通过友人间的零星记录得以侧面反映。 结论:现代性困境中的文人命运 本书最终总结,近现代中国文人的交往史,本质上是一部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国家与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寻求平衡与定位的复杂史。他们的每一次聚会、每一次笔战、每一封信札,都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叩问。通过这些鲜活的交往细节,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下,知识阶层集体精神的脉搏与最终的命运归宿。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它成功地“抢救”并系统化了大量的濒危的口头表达。在现代社会,随着媒介的单一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蕴含着深刻生活哲理和历史记忆的歇后语正在被遗忘。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座坚固的堤坝,有效地收集、梳理并固化了这些流动的文化遗产。我曾尝试用其中一些较为生僻的表达在日常交流中测试,发现听者往往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激发出他们对背后故事的好奇心。这证明了该书的内容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拥有极强的文化生命力。它让古老的智慧能够以一种清晰、权威的形式,重新焕发生机,融入当代人的语言图谱,这种文化担当令人由衷敬佩。

评分

在使用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索引系统和检索便利性。传统歇后语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表达非常隐晦,只知道一个典故的局部或者一个关键词,想要准确查找往往费时费力。而这本辞海在检索设计上简直是下了苦功。它不仅提供了标准的“前承句-后结句”检索,还加入了非常细致的“关键词反查”功能。我试着输入了一些相对冷门的、只在特定方言中流传的词汇,令人惊喜的是,系统竟然能精准定位到相关的条目,并附带了地域性的说明。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研究的效率,让原本枯燥的查证工作变得流畅而富有乐趣。对于需要进行大量文本分析的学者而言,这样的设计无疑是事半功倍的利器,充分体现了现代工具书编纂应有的智能化和人性化考量。

评分

这本工具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厚重而扎实,一看就知道是下了血本制作的。内页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米白色调,不刺眼,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减轻了不少。排版上,字体的选择和行间距的拿捏恰到好处,疏密有致,使得复杂的条目信息也显得井井有条。特别是那些需要特别标注的语源和用法变迁部分,设计得逻辑清晰,一眼就能锁定核心信息。对于一个热衷于传统文化研究的人来说,这样的物理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愿意反复翻阅、细细品味。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精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沉稳的书卷气。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所体现出的匠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低调却不失质感,足见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这种对手工和细节的重视,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仪式感的体验。

评分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拿到这套书时,我对它的实用性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辞海”这样的名头未免过于宏大,实际内容可能难免空泛。然而,随着我逐步深入地使用,我发现自己错了。它真正做到了“大而全”与“小而精”的完美结合。在收录的庞大数据背后,编者们并未放弃对每一个条目的深度挖掘。例如,书中对某些歇后语的“演化路径”的剖析,简直可以作为语言学案例研究的范本。它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简单的民间俗语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吸收新知、淘汰旧貌,并最终定型的复杂过程。这种对动态过程的静态呈现,使得读者不仅能掌握知识点,更能理解语言变迁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一本简单的参考手册,它更像是一部生动的中国民间语言生态史。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广博性与考据的严谨性。它不像市面上一些浅尝辄止的俗本,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耳熟能详的段子,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歇后语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语境。我记得我随手翻开一个条目,想验证一个关于古代某个行业术语的歇后语,结果发现书中不仅给出了标准的解释,还详细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该说法的细微差别,甚至还引用了出土文献中的佐证。这种深挖的能力,体现了编纂团队扎实的历史学和语言学功底。对我这种对语言的“活化石”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仅仅是教你“说什么”,更是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说”,极大地丰富了对传统民间智慧的理解层次。这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和对细节的执着,是优秀工具书的灵魂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