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
定价:48.00元
作者:孙厚璞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326502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由《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回顾了*版编纂过程中的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旧事,读起来较有趣味性。书中还展示了一版《汉大》珍贵的图片资料,如关于关于汉大编纂的中央办公厅文件,有当时领导批示,还有学者的手写信件。以及当时编发的编纂手册、引书格式、收词原则、工作简报等珍贵资料。
本书的出版作为本次汉大二版修订的周边性产品,有的纪念意义,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的一些编纂过程的描述、学术问题的经验探讨对我们本次修订也有的指导意义。
内容提要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由《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主编为原《汉语大词典》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办公室主任,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孙厚璞等回顾了《汉语大词典》1986年出版*卷,1994年全书出齐。这在我国辞书编纂史上,是一个空前的盛举。它对我国迅速发展的汉语辞书编纂事业,起到了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作用。《汉语大词典》是一部既收今词,又收古词,也收“不古不今”的语词,具有汉语词语的总汇那样性质的词典,供人查阅和参考。全书编写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所谓“源流并重”,是说每一条词语的解释都应尽可能依据历史原则,理清词义的来源和演变,发生和发展。在处理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关系时,又以词汇意义为主。同时,考虑到辞书的实用性,为了帮助读者解决在语文学习和运用、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词语的用法也要适当注意,把历史性词典和记录性详解词典的特点结合起来。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一书则由关于编纂《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回顾了*版编纂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旧事;还展示了一版《汉大》珍贵的图片资料,如关于关于汉大编纂的中央办公厅文件,有当时领导批示,还有学者的手写信件。以及当时编发的编纂手册、引书格式、收词原则、工作简报等珍贵资料。*版编纂过程中的诸多逸闻旧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目录
孙厚璞:梅花香自苦寒来——《汉语大词典》编纂前十载工作纪事
吴琦幸:编纂《汉语大词典》的那些日子、那些人
陈增杰:《汉语大词典》:一个老兵的回顾
张如元:《汉语大词典》:一个小兵的回忆
赵恩柱:参加《汉语大词典》编纂工作杂记
吴连生:我与《汉语大词典》
黄金许:雪泥鸿爪忆《汉大》
李鸿褔:《汉语大词典》审音纪实
陆锡兴:在“汉大”古今字争论中的喜悦与烦恼
郭忠新:分卷主编负责制能出好书快出书
虞万里:《汉语大词典》编纂琐忆——兼谈“夺情 ”与“邺架”义项之缺失缘由
徐文堪:略论《汉语大词典》的特点和学术价值《汉语大词典订补》后记
马君骅:回答?解惑?信息量——从《汉语大词典》编纂实践说释义
刘俊一:话说《汉语大词典》审音及其他
章锡良:一部高水准的精神产品
赵应铎:我们的业务汇报会——《汉语大词典》编写中的几个小故事
钱玉林:汉语古典文学语词的宝库
李明权:佛教语与《汉语大词典》
孙立群:《汉语大词典》插图的特点与工艺流程
作者介绍
孙厚璞,原《汉语大词典》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办公室主任,于1975—1984年承担《汉语大词典》编纂的组织、沟通、协调、领导工作,为《汉语大词典》版出版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在文字领域摸爬滚打的从业者,我深知一部大型工具书的诞生,背后是无数个被搁置的个人计划和被牺牲的娱乐时间。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精神补给站”。它让我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语境下,去理解和敬佩那些默默奉献的同行前辈们。我尤其好奇他们如何处理“时代变迁”对词义的影响。毕竟,《汉语大词典》的编纂跨越了数十年,期间社会结构、科技发展带来了大量新词汇和旧词义的演变。这部回顾录,能否为我们提供一套理解这种动态适应机制的方法论?是靠强大的修订团队,还是依赖初期设定的宏观框架的弹性?这些关于“活的语言”如何被静态收录的讨论,是任何语言学习者都绕不开的迷思。
评分阅读任何一部关于“幕后故事”的文字,我总会关注作者的笔触是否带有过度的抒情或不必要的拔高。我更倾向于那种朴素、克制,充满行业内部人才的自我解嘲与坚守的叙述方式。编纂词典,本质上是一种极度枯燥且需要超强耐力的工作,它要求编者拥有一种“甘于寂寞”的心态。因此,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读到那些关于细节的纠结:比如一个字的释义究竟该取哪一个古代文献的注脚,一个例句的选取如何才能最贴切地反映其时代特征。这些琐碎而关键的环节,往往是衡量一部工具书灵魂深处的试金石。如果这本书能将这些“工匠精神”的片段真实地呈现出来,哪怕只是零星的记录,也比宏大的叙事更有力量。
评分说实话,初次听闻有这样一本关于《汉语大词典》编纂历程的书籍问世,我内心是既兴奋又带着一丝审慎的期待。毕竟,谈论经典如何诞生,往往比阅读经典本身更具挑战性。它需要编纂者具备极高的自省能力和清晰的叙事结构,去解构一个庞大工程的内部运作逻辑。我非常关注其中的“决策时刻”——在面对多种解释存在、或古籍记载相互矛盾时,老先生们是如何达成共识的?这种集体智慧的凝结过程,往往比最终的成品更能体现出学术的真谛。上海辞书出版社作为中国辞书领域的翘楚,他们的工作方法论和质量控制体系,无疑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样本。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出,在那个相对物质条件并不富裕的年代,是怎样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完成了如此宏大的文化工程。
评分这部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汉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的甘霖。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对于权威、严谨的语言工具的渴望愈发强烈。《汉语大词典》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化史。我一直好奇,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其背后的编纂过程该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图景?那些文字工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穿梭往返,如何在一字一句的斟酌推敲中,构建起这座语言的宏伟殿堂?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查阅生僻字词,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汉语发展脉络的独特视角。我期待能从中一窥那些老一辈学者们筚路蓝缕的艰辛,体会他们对文字近乎苛刻的敬畏之心。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下语言规范的一种无声的指引。
评分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捕捉到那个特定时代上海学术界的氛围,那它的价值将超越单纯的“编纂史”。我一直认为,文化工程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发生的环境。当时的辞书社,汇聚了怎样一批人?他们的学术争鸣是如何进行的?是自由探讨为主,还是强调权威导向?我希望看到一种关于“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协作完成一个世纪工程”的微观社会学观察。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当时知识分子之间的通信片段、工作会议的记录,甚至是对某位资深专家的侧面描绘,那将极大地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和历史厚度。这不再仅仅是关于一本工具书的诞生,而是关于一代学者如何用他们的专业能力,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清晰的文化坐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