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爱国主义语境的话语重构
: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杨敏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1714039
字数:270000
页码:2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63kg
《爱国主义语境的话语重构/当代中国学术文库》编著者杨敏。
《爱国主义语境的话语重构/当代中国学术文库》内容提要:语篇分析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了功能语言学、语言哲学、文化学、社会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发展成果。本研究运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Martin(2004)的积极话语分析理论作为主要分析框架,同时选用“话语符号历史模态”这个韩礼德(1999)结合生物学、哲学等理论的概念用以研究个体话语发展过程的理论框架。本研究者在语篇分析的过程中,强调把不同年代的同类语料看成一个发展个体,再运用韩礼德的话语符号历史模态理论,从话语发生、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三个层次,依次描述和阐释语料及其背后的语境。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爱国主义语境的话语重构》的语料选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外重要体育比赛后我国冠军运动员的获奖感言,从获奖话语的词汇、经验功能、逻辑功能、信息功能等分析话语的语域和语类,探讨出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文化语境,再结合我国的历史爱国主义语境,后重构当代全球化时代的我国爱国主义的话语表述。这种把语言学理论用于分析社会热点语篇,关注社会现实的研究,是对语言学领域的拓展。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爱国主义语境的话语重构》在语言学理论的实践上力求突破,在语料的分析和结论上具有时代性,其中部分章节是笔者近年发表的论文,在成书的过程中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次对语言工具箱的彻底检修。作者在探讨特定语境下话语形态的演变时,所采取的微观视角令人印象深刻。他没有满足于宏大的历史叙事,反而将焦点放在了日常文本、社交媒体的只言片语,甚至是那些被主流话语所忽视的“边缘噪音”上。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整本书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每一句话语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扎根于具体的时空土壤之中。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引用材料时的那种“手术刀式”的精准,他能精确地指出某个词汇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被“劫持”和“重塑”的,那种对语言操控艺术的深刻洞察力,让人读后对日常交流中的每一个词语都会多一份审慎和警惕。这不只是一本理论书籍,它更像是一本“反信息战”的实战手册,教你如何看透那些精心编织的表象,直达其底层的结构性意图。
评分我感觉作者在尝试构建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但这个框架极其狡黠,它拒绝被任何既有的学科标签所完全概括。它既有社会学中对权力结构的批判深度,又融合了语言学中对符号系统的敏锐感知,甚至在某些章节,我能捕捉到后结构主义哲学的回响,但所有这些元素都被作者熔铸成了一种独属于他自己的、极具辨识度的“思维合金”。最令人称奇的是,这本书展现出一种惊人的“自我批判”倾向。作者在阐述自身理论的优势时,从未忘记指出其潜在的局限性或可能被误用的风险。这种坦诚和谦逊,反而极大地提升了整部作品的说服力,它不是在推销一种真理,而是在邀请一场严谨的、多方位的学术对话,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完善他所建立的理论地图。这种开放的姿态,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中是相当罕见且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学品质高得惊人,完全超出了我对于学术专著的预期。作者的行文节奏变化多端,有时如暴雨倾盆,观点密集,思绪狂飙突进;有时又如同清晨的薄雾,缓慢而深沉地铺陈开来,用极其克制而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概念间的微妙张力。这种文体的自由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可读性。很多复杂的哲学概念,在其他作品中往往晦涩难懂,但在作者笔下,却被赋予了一种近乎雕塑般清晰的形态。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实体化,让读者能够“触摸”到思想的轮廓。坦率地说,这本书我读得很慢,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舍不得快速翻页,每一个精妙的比喻、每一个恰到好处的转折,都值得停下来细细品味其背后的构思和匠心。这无疑是一部将学术深度与艺术美感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震撼力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视角与个体的心理体验连接了起来。作者并没有将“话语”视为某种抽象的、只存在于图书馆和官方文件中的实体,而是将其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持续不断的、充满情绪张力的互动过程。他描绘了人们在特定社会压力下,如何本能地调整自己的语言策略,如何为了在群体中获得认同感而做出微妙的自我审查和表达上的“顺应”。读到这些地方时,我常常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看到了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使得理论的分析变得异常贴近现实,具有强烈的共鸣效果。它揭示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黏合剂,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身份认同和集体情感的边界,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是如何被“教导”去说话和去思考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分析了外部的话语系统,更深入地剖析了话语系统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构建机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论述方式简直是独树一帜,作者似乎完全不受传统学术写作规范的束缚,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将复杂的理论议题编织成了一张引人入胜的思维网络。我特别欣赏它在引言部分对“意义的流动性”所做的那个大胆假设,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牵引着读者进入一片尚未被充分勘探的语义荒原。那种层层递进的语言张力,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解开一个精心设置的谜团,你总觉得下一页会有更深层次的洞察等待着你,而这恰恰是许多同类书籍所缺失的——那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冒险的体验。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更专注于展示思考的路径和构建逻辑的精妙手艺,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温久久不散,需要时间去消化和重组。这本书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背后那些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文化潜流,而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