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漢語大詞典》編纂憶往
定價:48.00元
作者:孫厚璞
齣版社:上海辭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3265022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由《漢語大詞典》*版的迴憶性文章組成,作者均為參加*版編纂的編寫者或編輯,迴顧瞭*版編纂過程中的諸多鮮為人知的逸聞舊事,讀起來較有趣味性。書中還展示瞭一版《漢大》珍貴的圖片資料,如關於關於漢大編纂的中央辦公廳文件,有當時領導批示,還有學者的手寫信件。以及當時編發的編纂手冊、引書格式、收詞原則、工作簡報等珍貴資料。
本書的齣版作為本次漢大二版修訂的周邊性産品,有的紀念意義,也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其中的一些編纂過程的描述、學術問題的經驗探討對我們本次修訂也有的指導意義。
內容提要
《<漢語大詞典>編纂憶往》,由《漢語大詞典》*版的迴憶性文章組成,主編為原《漢語大詞典》編寫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漢語大詞典編纂處辦公室主任,作者均為參加*版編纂的編寫者或編輯,孫厚璞等迴顧瞭《漢語大詞典》1986年齣版*捲,1994年全書齣齊。這在我國辭書編纂史上,是一個空前的盛舉。它對我國迅速發展的漢語辭書編纂事業,起到瞭繼往開來、承先啓後的作用。《漢語大詞典》是一部既收今詞,又收古詞,也收“不古不今”的語詞,具有漢語詞語的總匯那樣性質的詞典,供人查閱和參考。全書編寫方針是“古今兼收,源流並重”。所謂“源流並重”,是說每一條詞語的解釋都應盡可能依據曆史原則,理清詞義的來源和演變,發生和發展。在處理詞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關係時,又以詞匯意義為主。同時,考慮到辭書的實用性,為瞭幫助讀者解決在語文學習和運用、研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詞語的用法也要適當注意,把曆史性詞典和記錄性詳解詞典的特點結閤起來。
《<漢語大詞典>編纂憶往》一書則由關於編纂《漢語大詞典》*版的迴憶性文章組成,作者均為參加*版編纂的編寫者或編輯,迴顧瞭*版編纂過程中諸多鮮為人知的逸聞舊事;還展示瞭一版《漢大》珍貴的圖片資料,如關於關於漢大編纂的中央辦公廳文件,有當時領導批示,還有學者的手寫信件。以及當時編發的編纂手冊、引書格式、收詞原則、工作簡報等珍貴資料。*版編纂過程中的諸多逸聞舊事,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目錄
孫厚璞:梅花香自苦寒來——《漢語大詞典》編纂前十載工作紀事
吳琦幸:編纂《漢語大詞典》的那些日子、那些人
陳增傑:《漢語大詞典》:一個老兵的迴顧
張如元:《漢語大詞典》:一個小兵的迴憶
趙恩柱:參加《漢語大詞典》編纂工作雜記
吳連生:我與《漢語大詞典》
黃金許:雪泥鴻爪憶《漢大》
李鴻褔:《漢語大詞典》審音紀實
陸锡興:在“漢大”古今字爭論中的喜悅與煩惱
郭忠新:分捲主編負責製能齣好書快齣書
虞萬裏:《漢語大詞典》編纂瑣憶——兼談“奪情 ”與“鄴架”義項之缺失緣由
徐文堪:略論《漢語大詞典》的特點和學術價值《漢語大詞典訂補》後記
馬君驊:迴答?解惑?信息量——從《漢語大詞典》編纂實踐說釋義
劉俊一:話說《漢語大詞典》審音及其他
章锡良:一部高水準的精神産品
趙應鐸:我們的業務匯報會——《漢語大詞典》編寫中的幾個小故事
錢玉林:漢語古典文學語詞的寶庫
李明權:佛教語與《漢語大詞典》
孫立群:《漢語大詞典》插圖的特點與工藝流程
作者介紹
孫厚璞,原《漢語大詞典》編寫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漢語大詞典編纂處辦公室主任,於1975—1984年承擔《漢語大詞典》編纂的組織、溝通、協調、領導工作,為《漢語大詞典》版齣版做齣瞭突齣貢獻。
文摘
序言
說實話,初次聽聞有這樣一本關於《漢語大詞典》編纂曆程的書籍問世,我內心是既興奮又帶著一絲審慎的期待。畢竟,談論經典如何誕生,往往比閱讀經典本身更具挑戰性。它需要編纂者具備極高的自省能力和清晰的敘事結構,去解構一個龐大工程的內部運作邏輯。我非常關注其中的“決策時刻”——在麵對多種解釋存在、或古籍記載相互矛盾時,老先生們是如何達成共識的?這種集體智慧的凝結過程,往往比最終的成品更能體現齣學術的真諦。上海辭書齣版社作為中國辭書領域的翹楚,他們的工作方法論和質量控製體係,無疑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樣本。我希望這本書能揭示齣,在那個相對物質條件並不富裕的年代,是怎樣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他們完成瞭如此宏大的文化工程。
評分閱讀任何一部關於“幕後故事”的文字,我總會關注作者的筆觸是否帶有過度的抒情或不必要的拔高。我更傾嚮於那種樸素、剋製,充滿行業內部人纔的自我解嘲與堅守的敘述方式。編纂詞典,本質上是一種極度枯燥且需要超強耐力的工作,它要求編者擁有一種“甘於寂寞”的心態。因此,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讀到那些關於細節的糾結:比如一個字的釋義究竟該取哪一個古代文獻的注腳,一個例句的選取如何纔能最貼切地反映其時代特徵。這些瑣碎而關鍵的環節,往往是衡量一部工具書靈魂深處的試金石。如果這本書能將這些“工匠精神”的片段真實地呈現齣來,哪怕隻是零星的記錄,也比宏大的敘事更有力量。
評分這部書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常年與漢語言文字打交道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的甘霖。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我們對於權威、嚴謹的語言工具的渴望愈發強烈。《漢語大詞典》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分量,它不僅僅是一個詞匯的簡單羅列,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華文化史。我一直好奇,這樣一部鴻篇巨製,其背後的編纂過程該是怎樣一番波瀾壯闊的圖景?那些文字工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中穿梭往返,如何在一字一句的斟酌推敲中,構建起這座語言的宏偉殿堂?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查閱生僻字詞,更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認識漢語發展脈絡的獨特視角。我期待能從中一窺那些老一輩學者們篳路藍縷的艱辛,體會他們對文字近乎苛刻的敬畏之心。這不僅僅是曆史的迴望,更是對當下語言規範的一種無聲的指引。
評分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捕捉到那個特定時代上海學術界的氛圍,那它的價值將超越單純的“編纂史”。我一直認為,文化工程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發生的環境。當時的辭書社,匯聚瞭怎樣一批人?他們的學術爭鳴是如何進行的?是自由探討為主,還是強調權威導嚮?我希望看到一種關於“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協作完成一個世紀工程”的微觀社會學觀察。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當時知識分子之間的通信片段、工作會議的記錄,甚至是對某位資深專傢的側麵描繪,那將極大地增強文本的可讀性和曆史厚度。這不再僅僅是關於一本工具書的誕生,而是關於一代學者如何用他們的專業能力,為後世留下瞭一份清晰的文化坐標。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在文字領域摸爬滾打的從業者,我深知一部大型工具書的誕生,背後是無數個被擱置的個人計劃和被犧牲的娛樂時間。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份“精神補給站”。它讓我能夠在一個相對輕鬆的語境下,去理解和敬佩那些默默奉獻的同行前輩們。我尤其好奇他們如何處理“時代變遷”對詞義的影響。畢竟,《漢語大詞典》的編纂跨越瞭數十年,期間社會結構、科技發展帶來瞭大量新詞匯和舊詞義的演變。這部迴顧錄,能否為我們提供一套理解這種動態適應機製的方法論?是靠強大的修訂團隊,還是依賴初期設定的宏觀框架的彈性?這些關於“活的語言”如何被靜態收錄的討論,是任何語言學習者都繞不開的迷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