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编辑部编的《石门颂》,全称《故司隶 校尉犍为杨君颂》,为摩崖石刻,原本镌刻在古褒斜 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 隧道西壁。原刻为竖立的长方形,通高261厘米,宽 205厘米,22行,每行30或31字,总计655字。《石门 颂》有“隶中之草”之誉,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之 典型。笔势放纵,结构疏朗,既磅礴大气,又简逸生 动。
正文
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先生,年轻时就对书法颇有研究,尤其是对汉隶情有独钟。最近入手了这本《石门颂/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说实话,这是我近年来收到的最令我惊喜的一本书了。 年轻的时候,接触到的碑帖拓本,大多是泛黄的纸页,字迹模糊不清,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看不太真切。这本《石门颂》的彩色放大版,可真是把我“拉”回了现实,让我看到了碑文最真实的面貌。 我特别喜欢它对笔画的刻画。那些浑厚饱满的笔触,在放大后,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的起承转合,每一个转折的力度,每一个收笔的韵味。这对于我这种上了年纪,视力不太好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重新拿起毛笔,按照书中的笔画去临习,感觉比以前更得心应手了。 书中的颜色,也做得特别用心。那种古朴的黄色,配上黑色的字迹,让人感觉特别舒服,特别有历史厚重感。它不像有些现代的印刷品那样鲜艳刺眼,而是恰到好处地还原了碑帖本身的质感,让人能感受到一种岁月的沉淀。 我常常会花上几个小时,对着书中的每一个字细细品味。我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位书家,在石碑上挥洒自如的场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临帖的工具,更是一本让我重拾年轻时书法梦想的慰藉。
评分刚拿到这本《石门颂/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实”。不是指书页的厚度,而是指它传递出的信息量和文化积淀。我一直认为,经典碑帖的学习,关键在于“得其神韵”,而神韵往往藏在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这本书的放大处理,正是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细节的绝佳窗口。 我特别喜欢它对笔画的呈现。以往看一些拓本,总是觉得笔画之间缺乏连贯性和节奏感,但在这本放大版中,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一个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那些圆转、方折、藏锋、露锋,都如同发生在眼前。例如,一些字中字的连接处,放大后就能看到作者的笔势是如何自然过渡,如何在结构上寻求平衡。这对于理解隶书的行笔速度和力度控制,至关重要。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文字并没有被过度“美化”。那些因为年代久远而产生的模糊、剥落,都被忠实地保留了下来。这恰恰是碑帖的魅力所在,它记录了时间的痕迹,也反映了书写者的真实状态。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反而让我觉得更加亲切,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我能想象到那位书写者,在石壁上挥洒自如的情景。 总而言之,这本《石门颂/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临帖的工具书,更是一本让我与古人对话,与经典对话的媒介。它让我看到了隶书的另一面,一种更加真实、更加生动的隶书。
评分作为一名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的爱好者,我一直对《石门颂》这篇碑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它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更是汉代历史文献的珍贵载体。这次收到的《石门颂/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篇杰作。 这本书的尺寸之大,以及清晰的放大效果,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触摸”到碑文的每一个细节。我不再需要费力地去辨认那些模糊不清的笔画,而是可以直接观察到每一根线条的力量、速度和质感。这对于我理解汉代的文字形态、书法风格,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书中对色彩的运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简单地使用单调的黑白,而是通过细致的色彩还原,展现了碑石本身的材质和年代感。这种微黄、微褐的色调,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碑文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 我尤其关注碑文中的一些特殊的字形和结构。放大本清晰地展现了它们独特的写法,例如某些字的夸张处理,或者字与字之间的巧妙呼应。这些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书法信息和文化密码。它们让我看到了隶书的丰富多样性,以及汉代书家在艺术上的大胆探索。 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平台。它让我对《石门颂》的认识,从文字本身,扩展到了文字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我仿佛能听到那来自远古的呼唤,感受到那跨越千年的情感。
评分平时工作比较忙,但对传统文化一直心存向往。最近刚好有机会接触到这本《石门颂/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这真是给我的一次“视觉盛宴”。我本身不是书法专业出身,但一直觉得汉隶有着一种特别的力量感和仪式感,而《石门颂》又是汉隶中的翘楚。 拿到书后,第一个感觉就是“清晰”。以往在网上或者一些小开本的图书上看到《石门颂》,总是觉得字迹不够清晰,很多细节都无法辨认。这本彩色放大本,把每一个字都放得很大,笔画的粗细、顿挫,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连接,都一览无余。我甚至能看到一些拓本上不易察觉的笔锋处理,这让我对隶书的写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的色彩处理也很有意思。它不是简单的黑白印刷,而是带有一些微黄和做旧的效果,这反而增加了碑帖的质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我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现代印刷品,而是一块真实的、饱经沧桑的石碑。这种感觉,对于一个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又不太懂行的人来说,是相当吸引人的。 我喜欢它对细节的呈现。比如,一些字的边缘,因为年代久远而产生的自然磨损,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让我觉得,它不是对原作的一种“美化”,而是一种“忠实还原”。这种真实感,反而更能打动人。 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到汉代书法艺术的精髓。它让我觉得,传统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通过这样直观、生动的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
评分收到一本《石门颂/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刚翻开它,就被一股古朴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一名硬笔书法爱好者,我一直对汉隶情有独钟,《石门颂》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以往接触到的拓本,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模糊不清,甚至是被后期修复或描摹过的痕迹,总觉得少了些原汁原味的韵味。这本彩色放大本的出现,无疑是给了我一个惊喜。 书中的每一笔每一画,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那些饱满敦厚的笔画,如刀刻斧凿,又似行云流水,力量与美感并存。放大版的处理,让那些极细微的笔势变化,如飞白、顿挫、转折,都暴露无遗,这对于我研究《石门颂》的用笔技巧、结字规律,有着极大的帮助。我甚至能看到石刻表面因年代久远而留下的自然斑驳,这些细节,恰恰是原碑的灵魂所在,是任何模糊不清的拓本都无法比拟的。 更让我赞叹的是它的色彩运用。并非简单的黑白,而是对原碑色泽的精细还原,这种微黄、微褐的色调,极大地增强了碑帖的质感和历史感。它让我不再仅仅是在看一堆黑色的线条,而是仿佛能触摸到那块饱经风霜的石碑,感受到它穿越千年的呼吸。这种“彩色”的处理,让学习者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到隶书的魏晋风骨,感受其沉雄古朴的审美特质,而非仅仅停留在字形结构层面。 这次的《石门颂/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书法学习上的“顿悟”。它让我对汉隶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临习的笔法,尝试去模仿那种厚重而又灵动的笔触。书中的每个字,都像一位沉默的老师,引导我走向古人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