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错在哪里

新华字典错在哪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丁祥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词典
  • 汉语
  • 新华字典
  • 语言文字
  • 教育
  • 工具书
  • 文化
  • 历史
  • 考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40305
商品编码:2975592790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华字典错在哪里

:22.00元

售价:15.0元,便宜7.0元,折扣68

作者:陈丁祥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500840305

字数:200000

页码: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华字典》自1953年问世,至2004年0版发行,总突破四亿册,己成为共和国每个家庭、每个学生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其之大,影响之广,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同类的汉字工具书能与之相抗衡。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发行量*、使用人多、影响面广,被自喻为“释义准确,例证精当”、被炒作为“错误率为零”的汉字工具书,却是一本知识性差错、逻辑性差错、语法性差错、体例性差错和标点符号差错俯拾即是的不合格汉字工具书。
《新华字典》,作为一本家喻户晓的汉字工具书,其质量问题,不仅仅是《新华字典》的自身问题,而是“字”关学校师生,影响子孙后代,涉及汉语知识学习、传播和运用的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如果任其体例设置不规范、义项确立不妥当、词义解释不准确、例证选用不恰当、标点符号使用出差错,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现以《<新华字典>错在哪里?》为题,逐一公布存在于0版《新华字典》中5大类50小类的释义差错实例,并进行简析。意在抛砖引玉,呼吁全社会千亿万《新华字典》的读者共同关注0版《新华字典》质量,共同质疑0版《新华字典》的释义差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辞海》:一部融汇古今的文化巨著 探索中华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辞海》并非一本简单的字典或词典,它是一部融汇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当代前沿知识的综合性大型语文工具书。其编纂宗旨在于系统、科学地记录和阐释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脉络、科学成就和社会变迁,是一部服务于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和全民学习的权威性著作。 一、 宏大的收录体系与严谨的释义原则 《辞海》的体量极其庞大,收录的词目涵盖了从先秦典籍到当代网络新词的各个层面。其收录范围之广,远超一般工具书的范畴,力求覆盖人类知识体系的主要分支。 1. 词目选择的广度与深度: 《辞海》的词目设置兼顾了基础性、经典性和时代性。在基础词汇方面,它不仅收录了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汇,更深入挖掘了古代汉语中的重要词汇、典故和成语,并对这些词语的古今异义进行了清晰的辨析。例如,对于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词汇,如“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辞海》会提供详尽的溯源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境变化,使读者能够理解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确切含义。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辞海》的收录标准极为严格,确保了学科术语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它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基础学科的专业术语,同时也对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领域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精炼而准确的界定。例如,在经济学部分,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或“凯恩斯主义”的解释,不仅提供了标准的定义,还会简要提及该理论的提出者、核心观点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2. 释义的精炼与详尽的平衡: 《辞海》的释义遵循“准确、精炼、权威”的原则。对于每一个词条,其定义力求一语中的,避免冗余的描述。然而,对于复杂或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则会根据其在不同学科或语境中的应用进行分条阐述。 例如,一个历史名词的释义,通常会先给出其核心定义,随后会标注出其在历史事件中的具体时间、地点、涉及人物,并引用经典文献作为佐证。对于人名条目,则会严格按照出生年份、逝世年份、主要贡献领域、代表作品进行排列,保证信息的结构化和可查阅性。 二、 跨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整合 《辞海》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强大的知识整合能力,它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壁垒,构建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 1. 人文社科的宏大叙事: 在历史部分,《辞海》构建了一部以时间为轴线的中国历史脉络。从上古传说到近现代史,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制度沿革、战争冲突和文化思潮都有条分缕析的记载。读者在查阅某一历史事件时,可以迅速了解到其背景、过程及影响,并且通过交叉引用,可以追溯到参与该事件的关键人物或相关的地理方位。 哲学部分对诸子百家乃至西方哲学流派的介绍,体现了其对思想史的深刻把握。它不仅解释了“道”、“理”、“存有”等核心概念,更将不同学派的思想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思想演变的过程。 2. 自然科学的精确表述: 自然科学领域的条目,如“黑洞”、“基因编辑”、“超导现象”等,其解释高度依赖于最新的科学发现和公认的理论模型。为了保持与时俱进,《辞海》的编纂团队会定期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审校和修订。在涉及物理公式或化学结构时,会严格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标注,确保其科学性和严谨性。 3. 艺术与文化遗产的记录: 艺术类词条的收录尤为细致。音乐、美术、文学、戏曲等领域的词汇,不仅有定义,更有大量的艺术史实支撑。例如,对某一绘画流派的介绍,可能会涉及该流派的代表画家、其绘画风格的特点、所使用的技法,以及该流派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附带重要的作品举例。 三、 严谨的引证与版本考据 《辞海》作为一部工具书的标杆,其引证体系极为严谨,为知识的可靠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 典籍的追溯与版本校勘: 对于许多源自古代典籍的词语或概念,《辞海》会明确指出其最早出处,如《诗经》、《论语》、《史记》等。在某些涉及古代制度或文献考证的词条中,甚至会提及不同古代注本之间的差异,体现了深厚的文献学功底。这种对源头的追溯,使得《辞海》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文化探索的向导。 2. 现代学科的权威定论: 在涉及现代科学、法律条文、国家机构等内容时,《辞海》的编纂严格遵循国家标准、法律法规和国际公认的学术共识。例如,对国家机构名称的表述,必须与官方公布的最新名称保持一致;对科学术语的定义,则以权威学术机构(如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的界定为准绳。 四、 编纂团队与持续的生命力 《辞海》的编纂并非一蹴而就,它汇集了数百位来自全国各领域顶尖的专家学者。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组,分别负责各自领域的词目收集、释义撰写、交叉审核与最终定稿。这种多学科、多层次的编辑机制,保证了全书内容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平衡性。 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语言的持续演变,《辞海》并非静态的成品,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动态工程。不同版本之间会进行大量的修订和增补,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国际关系等发展迅速的领域,力求让读者手中的《辞海》始终反映着最新的知识图景。 总之,《辞海》是一部站在中华文化制高点上,系统梳理人类知识成果的百科全书式的语文工具书。它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可替代的权威性,成为每一个渴望深入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所处时代的学习者、研究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必备案头之书。它承载的不是对既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知识体系的精炼、组织与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氛围营造,简直是一次对感官的全面轰炸。它不是通过廉价的感官刺激来取悦读者,而是通过对色彩、气味和声音的独特描摹,构建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场域”。例如,书中对城市雨夜中沥青路面的反光、旧书页散发出的那种混合着尘土和霉味的独特香气,以及远方火车驶过时低沉的鸣笛声,都被描绘得如此具体和立体,仿佛触手可及。这些环境描写不仅仅是背景板,它们本身就是角色,它们参与了情感的互动,甚至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作者似乎拥有将抽象情绪具象化的魔力,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渗透在空气中的压抑、或者偶尔闪现的、转瞬即逝的美好。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部作品的阅读感受,我会选择“回响”。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合上的书,它像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头,留下的涟漪久久不能散去,会在你日常的生活中不经意地泛起。书中所探讨的那些关于时间、记忆的本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作者只是抛出了无数个精妙的疑问。这些疑问在合上书本后,会以一种非常私人化的方式在你脑海中继续发酵。比如,当你在街上看到一个不经意的背影,或者闻到某种熟悉的味道时,书中的某些场景和情绪就会被重新激活。这种持久的“后劲”,正是衡量一部优秀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它成功地在读者的内心深处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地,一块需要时间去探索和理解的领域。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场精巧的迷宫。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多维度的立体拼图,各个章节看似独立,却又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通过某种意象、某种重复出现的物件或是某句若有似无的对话相互呼应、彼此连接。初读时,我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原本散落的碎片开始缓缓归位,最终拼凑出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图景,那种豁然开朗的惊喜感,是阅读其他类型作品难以获得的。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手法,极大地考验了作者的全局观,而显然,作者是完全掌控了全局的。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品鉴的艺术品,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视角的不同而发现新的细节和隐藏的伏笔,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故事脉络的精妙布局。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品味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作者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那种对词汇的精准拿捏与巧妙组合,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它没有去探讨那些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观察,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摹出人与人之间那些微妙的情感流动。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力量,很多关键的情绪转折和人物内心的挣扎,都是通过环境的渲染和动作的细微变化来体现的,而非直白的心理描写。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张力,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自行去填补那些未尽之意,体验感非常丰富。这本书的节奏感处理得也十分老道,时而舒缓如春日暖阳,让人心生慵懒与满足;时而又陡然收紧,带来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成功地牵引着读者的注意力,使人完全沉浸于故事所构建的世界观中,忘记了现实的存在。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成功地颠覆了我对“叙事者”这一概念的固有认知。这里的“我”——那个讲述故事的声音——是如此的模糊、暧昧,甚至带着一丝病态的偏执感。他/她似乎对周遭的一切都怀有一种既渴望又疏离的态度,这种复杂的心态通过极具个人化色彩的语言风格被放大和扭曲。读者的体验是,我们并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被这个叙事者拉着手,一起走过一片布满陷阱的内心荒原。有时候,你会怀疑他所描述的真实性,甚至开始质疑自己对事件的判断。这种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的微妙的心理博弈,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刺激和不确定性,迫使我们不断地反思:我们到底在读一个故事,还是在经历一场由“我”精心策划的认知实验?这种对读者主体性的尊重和挑战,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特点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