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学汉英翻译教程
ISBN:9787566301192
作者:董晓波
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9月
页数:349
定价:38.00 元
参考重量:0.360Kg
目 录
章 绪论 1
1.1 翻译的性质与类型 1
1.2 翻译的标准和方法 3
1.3 翻译的步骤 14
自我提升一 20
1.4 翻译对译者的要求 21
第二章 汉英文化与汉英翻译 25
2.1 汉英翻译与文化 25
2.2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 27
自我提升二 30
2.3 汉英语言对比 32
2.4 汉英文字对比 32
2.5 汉英语音对比 33
2.6 汉英词汇对比 34
2.7 汉英句法对比 39
2.8 汉英篇章对比 41
自我提升三 44
第三章 词语的英译与常用技巧 47
3.1 词语的指称意义与蕴含意义的对比 47
自我提升四 50
3.2 词语英译与语言语境 53
3.3 词语英译与文化语境 56
自我提升五 58
3.4 “假朋友”的识别 59
3.5 词义空缺与英译策略 61
自我提升六 62
3.6 词组的翻译与转移法 63
自我提升七 67
3.7 特定词汇的翻译 68
地名、人名 68
俗语、成语、四字格 71
术语 74
自我提升八 77
第四章 句子的英译与常用技巧 79
4.1 简单句与省译法 79
4.2 复句与増译法 83
4.3 长句翻译 88
顺译法 89
断句法 90
合并法 93
自我提升九 96
第五章 段落的英译与常用技巧 99
5.1 逻辑、层次与重复词语的处理 99
自我提升十 103
5.2 顺序、连贯与句子主语的选择 106
自我提升十一 110
第六章 篇章的英译 113
6.1 篇章布局 113
6.2 语篇衔接 120
自我提升十二 129
第七章 文学翻译之小说英译 131
7.1 特点和要求 131
7.2 名家名篇译析 135
7.3 技巧点拨 142
自我提升十三 150
第八章 文学翻译之散文英译 153
8.1 特点和要求 153
8.2 名家名篇译析 157
8.3 技巧点拨 165
自我提升十四 170
第九章 文学翻译之诗歌英译 173
9.1 特点和要求 173
9.2 名家名篇译析 186
9.3 技巧点拨 193
自我提升十五 200
第十章 商务文本英译 203
10.1 特点和要求 203
10.2 范文译析 224
10.3 技巧点拨 232
自我提升十六 236
第十一章 政论文本英译 239
11.1 特点和要求 240
11.2 范文译析 248
11.3 技巧点拨 254
自我提升十七 258
第十二章 法律文本英译 261
12.1 特点和要求 261
12.2 范文译析 268
12.3 技巧点拨 279
自我提升十八 283
第十三章 新闻文本英译 285
13.1 特点和要求 286
13.2 范文译析 289
13.3 技巧点拨 298
自我提升十九 308
第十四章 科技文本英译 313
14.1 特点和要求 314
14.2 范文译析 322
14.3 技巧点拨 325
自我提升二十 327
第十五章 旅游文本英译 329
15.1 特点和要求 329
15.2 范文译析 335
15.3 技巧点拨 341
自我提升二十一 344
参考文献 346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翻译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蔚为壮观的30年。的翻译,
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上,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的。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
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作为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先导力量和与世界沟
通的桥梁,翻译的作用愈发突出。威尔金斯在他的?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一书中写到:“外语学习成功的标准不应是学生能背多少教过的句子、词组和生词,或知道多
少语法规则,而是他们能用所学到的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多少。”
所谓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口头表达;一是书面表达。书面表
达又分为写作和翻译两个方面,有时写作和翻译又无法截然分开。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英译汉
是翻译,那么汉译英就相当于写作了,或者说是一种“强迫性的写作”。大学翻译教学的基本
任务是培养学生翻译的技能意识和实际翻译能力。翻译作为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
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考察学生综合性技能的标尺之一。
翻译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
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1985),是“从语义到文体两个方面在译入语中用切
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Eugene A. Nida,1982)。翻译可被看作是一门科学,它
有着自己内在的科学规律;翻译也可以被视为一门艺术,因为翻译好比作画,先抓住客观人物
的形态和神态,然后用画笔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在画上;翻译还可以被认作是一门技能,因为
就其操作过程而言总是离不开方法和技巧的。但总的看来,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要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没有实践的理论有可能是无源之水的空谈;反过来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
践也有可能是盲目的事倍功半的实践。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翻译工作者和学习翻译的人
所必需的原则,是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高屋建瓴的必由之路。
《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为依据,将社会的需求与培
养外语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紧密结合,着重翻译基本功训练,强调双语修养和双文化修养。
也就是说,既注重翻译在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即字词、句、篇章这三个层面上的转换;同时也
强调翻译在文化层面上的译传,即在语用语境和文化语境层面上意义的传达。每一层面都是从
汉语的特点切入,“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全书共15章,理论、知识和技巧有机结合,
每章都包括理论概述、汉英比较、方法介绍、译文比较、实践练习。尽量将翻译之“道”贯穿
于语言、文化、修辞等各个方面,形成一个立体网络状的综合翻译教学体系,让教学在全方位
的思考和反复实践中进行。同时,每章课后的自我提升翻译练习,专门用以加强学习者在反复
实践中掌握翻译之“器”,终达到培养和提高他们汉译英的综合能力。
本书既可以作为英语专业、翻译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修教材,也可以作为非英语专业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教材,还可以作为英语学习爱好者及英语自学者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由董晓波主编,董晓波、周斌、张明明、徐磊、王元方、陆波阳参编。此外,翻译硕
士研究生薛立敏曾帮助收集过一些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在整个编著过程中,我们力求完
美,但由于水平所限,不乏疏漏和欠妥之处,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充实与完善。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初看之下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眼球的元素,但正是这种沉稳的气质,让我对它的内容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心。我一直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中英互译核心逻辑的教材,而不是那种仅仅罗列大量生硬例句的工具书。从我对翻译理论学习的经验来看,优秀的教材应该能引导学生从思维层面去把握两种语言的差异与桥接,而不仅仅是词汇的替换。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语境、文化背景对译文准确性和自然度的影响。比如,在处理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语或典故时,如何找到既不失原意又符合目标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这是衡量一本翻译教材水平的关键标准之一。我期待它能提供清晰的框架,帮助我构建起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翻译方法论,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句式和抽象概念时,能够游刃有余。如果它能像一本精密的地图册那样,清晰地标示出不同语言间的“地形地貌”和“安全路线”,那么它无疑就是一本价值连城的学习伙伴。我特别关注它在高级阶段是否涉及专业领域(如法律、科技)的翻译规范和术语处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未来职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评分从整体的编排风格来看,这本书似乎散发出一种老派而扎实的学术气息,这对我来说恰恰是一种安慰。现在的许多教材为了迎合市场,内容往往浮于表面,缺乏足够的力量感去支撑起“大学”这个定位所应有的深度。我更倾向于那些愿意花大力气去深入探讨语言哲学和翻译伦理的著作。例如,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面对意识形态的压力或商业利益的驱动时,译者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些宏大但又至关重要的议题上有所建树,哪怕只是提供一个引发思考的讨论平台,也远比一堆空洞的练习题更有价值。我希望它能引导我思考“为什么这样译”而非“如何这样译”。这种对底层逻辑的探究,是真正区分“翻译工人”和“翻译家”的分水岭。如果它能提供一些翻译思想史的背景知识,将特定的翻译流派与其代表人物和实践风格相结合进行讲解,那更是令人振奋的学术盛宴。
评分拿到手后,我立刻翻阅了目录,这份结构安排的严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似乎没有采取那种堆砌知识点的做法,而是遵循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这对于我这种自学能力较强的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注意到关于“翻译过程控制”那一部分的描述,这往往是被许多传统教材忽略的关键环节。好的翻译不仅仅是产出结果,更是对输入和输出过程的精妙管理。我希望这本书能详尽阐述从初稿到终稿的修改、校对、润色的各个阶段应该侧重于哪些方面——是准确性优先,还是流畅性优先?在实践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取舍,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决策模型或权衡的案例分析,那将是巨大的加分项。此外,我对它在“跨文化交际障碍识别与规避”上的论述抱有极高的期待。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实现文化层面的等效,而非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对等。如果书中能有足够多的、发人深省的案例,展示那些看似微小却能颠覆整个译文效果的文化陷阱,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得到了质的飞跃。
评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我如何做题”的应试手册,而更像是一本“激发我如何思考”的智力伙伴。最令我感到沮丧的翻译学习经历,往往是那些只教你“套路”的教材,一旦遇到结构新颖或表达独特的文本,所有的“套路”瞬间瓦解。因此,我更看重的是它在培养学习者独立解决未知翻译难题的能力上投入了多少心力。它是否鼓励读者去探索新的、尚未被主流接受的译法?它是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让学习者去质疑和批判既有的翻译规范?我期待这本书能塑造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氛围,鼓励批判性思维,让学习者明白翻译实践是一个不断演进的领域,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如果它能以一种充满对话性的方式呈现复杂概念,例如通过模拟译者间的辩论或者不同译本的对比分析,从而引导我们形成自己坚实的翻译信念,那么这本书就远远超越了一本普通教程的范畴,而成为了我们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虽然低调,但内容细节的处理上似乎透露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我特别关注教材中是否强调了技术工具的使用,比如CAT(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在现代翻译流程中的整合问题。我们身处的时代,机器翻译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本面向未来的教材,不应该回避或贬低这一现实,而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提高效率,同时保持人工干预的精准度和人文关怀。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将人工智能辅助与人工精修相结合的实战策略,并探讨机器翻译的局限性,那才算是与时俱进。另外,我对它对“语体和文体转换”的处理方法很感兴趣。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的翻译标准截然不同,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可量化的、针对不同语体的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将极大地提升学习者的自我检测能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将翻译视为一个包含技术、艺术和伦理的复杂系统工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