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魔鬼辞典
定价:15.00元
作者:小魔女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8018042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时尚潮流的扮酷手册,解读菜鸟大虾的聊天秘笈,发布小资白领的族类生活,展示社会变化的万千面孔。
内容提要
其实看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个PP的意思是漂亮,第二个PP的意思是照片,而后一个PP指的是屁股。
就本书的风格而言,小魔女坚持轻松幽默,倡导用简练的文字将模糊的讲清来龙去脉,把陈旧的赋予新的生命力,让流行的更加丰富多彩。
在内容上,本书主要由旧词新义、时尚炫词、网络新语三部分组成,以词条解释的形式剖析人间百态,既有尖酸刻薄和愤世嫉俗的辛辣讽刺,也有时尚潮流的时髦风尚,更有千奇百怪而又生动的网络创意,简洁,饱含趣味。
要编排上,小魔女将所有的词语以首字词进行分开类,并按词的数做了进一步的编排,同时配以“魔力数学”、“魔法表情”的两大版块,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方便广大读者的阅读和查询。
目录
代序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魔力数字
魔力表情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由词语构筑成的巴别塔内部。它的结构是如此的宏大且令人望而生畏。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它那种非传统的“词典”体例——它并不遵循字母顺序,而是按照某种作者自己构建的内在联系和主题流向进行编排。这种编排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姿态,它拒绝被轻易归类和检索,迫使读者必须从头到尾地去“体验”这部作品的整体性。我尤其被其中对“记忆”的那个长篇论述所震撼,它不是在描述记忆的生理机制,而是在探讨记忆作为一种社会构建工具的危险性。作者的句式变化多端,时而使用极端精炼、如同格言警句的短句,时而又铺陈出一段段排比式的长句,仿佛在模拟思想在时间中扩张和收缩的过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作者的思维构建之中,这使得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轻微的智力上的摩擦和火花。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配一本笔记本才能读完的书,否则你会被那些层出不穷的引述和典故淹没。它的文字风格带有浓厚的古典学术气息,但内核却极其现代,充满了对当代社会异化的敏锐洞察。我发现,作者在引用他人观点时,往往会加上一两句极其精妙的、带有微妙戏谑意味的注释,这种“元评论”的技巧,使得整本书的层次感瞬间提升了好几个维度。例如,它对“自由”的定义,开篇引用了康德,中间穿插了某个十九世纪小说的情节,最后落脚在一个完全不相关的现代企业管理学概念上,这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设计的关联网络,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解释”世界的书,而是在阅读一本“构建”世界的书。它的批判力度非常大,但表达方式却非常克制和优雅,这使得它的力量更加持久和具有穿透性,不像那些直白的口号式批评那样容易被时间冲淡。
评分坦率地说,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翻开这本书的,起初我以为它会是某种流行的、快餐式的文化评论集,结果却发现自己一脚踏入了知识的深渊。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跳跃,它没有线性逻辑可循,更像是一系列高度浓缩的“概念闪回”。比如,它对“中立”这个词的阐述,前半部分仿佛是在讨论国际法条文,后半部分却突然转向了对粒子物理学中“观察者效应”的隐喻,这种跨学科的跳跃感,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醒,并且具备相当广阔的知识背景储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社会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它不带感情色彩地剥开事物的表皮,直视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构筑了一个反乌托邦式的微观世界,每一个被重新定义的词汇,都仿佛在嘲笑着我们日常交流的廉价与空洞。我把它放在床头,每晚只敢读一页,因为读多了眼睛会累,但更重要的是,心灵需要时间去消化那些被解构和重塑的认知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实在是惊人,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作者似乎将某种晦涩的哲学体系,用一种近乎戏谑的语言外壳包裹了起来。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勉强消化了其中关于“效率”的那个词条,它并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关的历史典故、科学悖论和民间传说,构建出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语义迷宫。读完之后,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日常生活中对“效率”这个词的理解是否过于肤浅。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那种略带复古的衬线体,在阅读那些长句和复杂的从句时,提供了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仿佛在阅读一本被时间遗忘的羊皮卷轴。我必须承认,有些段落我需要反复阅读三四遍,才能捕捉到作者在字里行间隐藏的那些讥讽与批判的暗流。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更像是一副需要细心校准的精密仪器,每一次转动旋钮,都能带来新的发现,也伴随着更深的困惑。对于那些习惯了直白叙事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艰巨的挑战,但对于渴望在文字中挖掘深度与复杂性的读者,它提供的养分是极其丰富的。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来看,这本书的纸张选择有一种独特的粗粝感,与内容那种打磨到极致的精致形成了有趣的对比。阅读起来,你能清晰地感受到纸张纤维的纹理,这似乎也暗示着作者想要探讨的,是那些植根于物质现实的、难以被抽象理论完全捕获的真相。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陌生化”的,是它对常见概念的“去语境化”处理。它会故意剥离一个词汇在日常交流中的所有功能性意义,然后像外科医生一样,将其放在显微镜下进行审视。比如“信任”的那个章节,它完全避开了人际关系,转而分析了基础设施(如电网、金融系统)是如何建立起一种无意识的、系统性的信任结构的。这种思维的冷峻和锐利,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巨大的、无形的系统所塑造和限制的。这本书不是提供答案的,它提供的,是更精良的问题,以及更广阔的提问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