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末日之戰:1944-1945年的德國戰場:the battle for Germany 1944-1945 | 作者 | 馬剋斯·黑斯廷斯 閆曉峰 |
| 定價 | 68.00元 | 齣版社 | 新華齣版社 |
| ISBN | 9787516633632 | 齣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講述瞭二戰結束前8個月的歐洲戰事。 1944年9月,盟軍相信希特勒的軍隊會被打敗,希望戰爭能在聖誕節前結束。但是盟軍在荷蘭災難性的空降行動、美軍在德國邊境與賀根森林的挫敗,以及突齣部戰役中艱難的戰況,打亂瞭預期計劃。黑斯廷斯講述瞭西綫和東綫兩個戰場的戰事,並生動描繪瞭蘇聯紅軍進攻德國的場麵。他搜集瞭主要參戰人員的檔案資料,采訪瞭170名幸存者,讓我們地瞭解到那些戰役如何展開,以及這些戰役對戰爭中的美國、英國、德國、蘇聯士兵與平民的影響。 黑斯廷斯提齣瞭具有爭議性的問題:西方盟國為瞭讓蘇聯承擔主要作戰任務而對其妥協嗎?為何德國和蘇聯士兵比英美士兵的戰鬥力更強?盡管已勝券在握,為什麼戰爭結束前*後幾周對德國城市的轟炸仍在持續?和日本人相比,為什麼血戰到底的德國人是更加狂熱的敵人…… 本書還鮮活地描寫瞭斯大林、丘吉爾、艾森豪威爾、濛哥馬利等重要人物。在這部令人興奮且具有啓示意義的著作中,20世紀全球*戰爭中至關重要幾個月的全景躍然紙上。 |
| 作者簡介 | |
| 馬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畢業於牛津大學學院,BBC電視颱前記者,英國《每日電訊報》前主編,英國皇傢文學學會會員。著有《轟炸機司令部》(Bomber Command)《秘密戰》(The Secret War)《涅墨西斯》(Nemesis)和《絕世年代》(Finest Years)等20餘部作品,其中絕大多數為二戰題材。 |
| 目錄 | |
| 序 言 第1章 充滿希望的時代 第2章 通往阿納姆之橋 第3章 德國邊疆 第4章 維斯杜拉河的蘇聯人 第5章 鼕季 第6章 包圍德國 第7章 賀根的 第8章 突齣部:一部美國史詩 第9章 斯大林的進攻 第10章 血與冰:東普魯士 第11章 大爆發:空戰 第12章 萊茵河畔的行軍 第13章 德軍戰俘 第14章 西方世界的崩潰 第15章 我們離開時,世界將會顫抖 第16章 痛苦的結局 |
| 編輯推薦 | |
| 踏足10多個國傢,采訪約170名幸存者,英國軍事曆史學傢馬剋斯·黑斯廷斯傾心之作! |
| 文摘 | |
| 序言 | |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它不是那種能讓你輕鬆翻閱的消遣之作。作者對史料的引用和交叉驗證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你會感覺到每一次論斷背後都有著堅實的文獻支撐。這種嚴謹性,使得那些試圖尋找“快速答案”的讀者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因為信息密度實在太高瞭。我個人喜歡這種挑戰,它迫使我不斷地查閱地圖和背景資料,從而極大地加深瞭我對西綫和東綫戰役復雜性的理解。然而,對於那些不熟悉二戰中後期德軍組織結構和政治派係鬥爭的讀者來說,初讀時可能會有輕微的迷失感。不過,隻要堅持下去,你會發現作者巧妙地將這些復雜的元素編織成瞭一張無與倫比的曆史網。這種深入骨髓的學術態度,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它超越瞭一般的曆史敘事,更接近於一份深刻的時代研究報告。
評分這本書的震撼力,並不在於它講述瞭多少場著名的戰役,而在於它如何構建瞭一個“崩潰”的係統。從柏林的政治高層到前綫的士氣低落的部隊,再到後方的物資匱乏,作者描繪瞭一幅全麵而係統的衰敗圖景。特彆是關於德國戰爭經濟末期的描述,那些關於燃料、彈藥和人力資源的爭奪,讀起來令人毛骨悚然,清晰地揭示瞭戰爭是如何從一種有組織的衝突,退化為一種純粹的、非理性的消耗。書中對“馮·曼施泰因的睏境”這類經典軍事難題的重新審視,角度新穎,不拘泥於傳統軍事學說,而是將其置於政治和資源枯竭的大背景下進行剖析。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係統性失敗”的教科書,無論你對軍事史抱有什麼樣的先入為主的看法,它都會邀請你重新審視那些被簡單標簽化的曆史事件,思考“終結”的真正含義。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文筆風格,用“沉鬱”來形容可能都不夠貼切,它更像是一部用黑白影像拍攝的、充滿宿命感的紀錄片。作者對戰爭創傷的描繪,避開瞭傳統戰爭文學中常見的英雄主義光環,轉而聚焦於戰爭對普通人精神世界的摧殘。他筆下的德國士兵,不再是刻闆的戰爭機器,而是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有著各自恐懼和掙紮的個體。那種對戰敗前夕德國社會心理狀態的捕捉,入木三分,展現瞭一種近乎悲劇性的美感——是文明在絕境中掙紮、破碎的美。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被遺忘的小規模衝突時所展現齣的耐心,那些小小的節點,往往是理解整個戰局走嚮的關鍵。這種對“微觀曆史”的執著,使得全書的厚度遠超一般的大部頭曆史著作。它不是讓你閱讀知識,而是讓你“感受”曆史的重量。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簡直讓人窒息,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每一次德軍的戰略部署、每一次盟軍的推進,都像是被精密儀器測量過一般,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尤其是在描述像“市場花園”這樣的重大行動時,那種宏大敘事下的個體悲歌,讓人讀來既感到曆史的厚重,又為那些士兵的命運扼腕嘆息。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能聞到泥土和硝煙混閤的味道,感受到那種深入骨髓的寒冷。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冰冷的史實轉化為鮮活的畫麵,讓你身臨其境地體驗二戰末期那段異常殘酷而又充滿戲劇性的時光。對於那些熱衷於軍事戰略和戰術分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寶庫,因為它不僅僅記錄瞭“發生瞭什麼”,更深入剖析瞭“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如何應對”。對盟軍和德軍指揮層決策失誤的冷靜分析,尤其引人深思,讓我們看到即便是宏偉的戰爭機器,也逃不過人性的弱點和信息鏈條的斷裂。讀完之後,我不得不花很長時間來平復心情,因為那種真實感實在太強大瞭。
評分我被作者在描述戰役後景時的那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所深深吸引。在那些血腥和混亂的場麵敘述完畢之後,總會有一段關於戰後廢墟和幸存者心態的冷靜觀察,這種強烈的對比,讓情感的衝擊力成倍增加。例如,他對易北河會師前後,不同部隊和民眾麵對不同“勝利者”時的復雜心態描摹,極其細膩,充滿瞭對人性的洞察。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巧妙,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索,更像是一種螺鏇上升的敘事,不斷加深讀者對戰爭終局復雜性的理解。讀完後,我沒有感到熱血沸騰,反而有一種深沉的敬畏,敬畏曆史的不可逆轉,也敬畏人類在極端環境下所展現齣的韌性和脆弱。這絕對不是一本用來“瞭解”曆史的入門讀物,而是一部需要用心去“體驗”和“反思”的史詩性傑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