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丽江
定价:29.80元
作者:徐霁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2220391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丽江古城是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它是当今世界共同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老的版本。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800年来纳西族人居的乐士。此地终年春秋相连,气候宜人,不但雨水充足。古城初建时把玉泉水一分为三,三又分成九,使泉水满城奔流,遍街可见……
内容提要
中国云南省的西北部有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丽江。丽江因金沙江而得名,位于横断山脉的南缘、金沙江中游、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连接部位。地跨东经99°23〞至101°31〞,北纬25°59〞至127°56〞。东西宽横距212.5公里,南北长纵距213.5公里,全区面积20600平方公里。丽江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地貌复杂多样。金沙江流经全区,境内奇峰峻拔,大小江河纵横。山区、平坝等多种地貌类型并存,海拔高差悬殊达4581米,气候垂直差异和植物垂直分布明显,从南带到高寒带的气候均有分布。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6─19.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910毫米~104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丽江包括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景、华坪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4个县。西北紧接云南省怒江栗僳族自治州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和维西栗僳族自治县。东南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鹤庆县、宾川县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接壤。东北面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盐源县、盐边县。全区总人口为109万人。现有汉、纳西、栗僳、白、普米、傣、苗、藏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62万,占总人口的57%。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厚厚的精装书,封面设计得古朴典雅,光是掂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最近沉迷于一种对遥远地方的想象,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远方”的全部浪漫期待。它讲述的那个地方,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空气中弥漫着松木和某种神秘香料的味道。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他不是在简单地描述风景,而是在用一种近乎诗歌的语言,编织出一张关于地域风情的网。我尤其喜欢他描写光影变幻的段落,清晨第一缕阳光如何穿透古老建筑的飞檐,洒在青石板上,那种斑驳陆离的质感,让我忍不住想伸手去触摸屏幕(或者说书页)。书中穿插了一些人物小传,那些生活在那个古老角落里的老人们,他们的皱纹里藏着太多的故事,他们的眼神里有着历经沧桑的平静与智慧。我常常在深夜里读到某一句话,会停下来,合上书,对着窗外发呆许久,试图将书中的意境与我现实的周遭进行对比和融合。这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内心深处那片宁静之地的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化身为一个漫步者,不急不躁地探索着每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那种抽离现实的沉浸感,是极少有书籍能够给予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带有强烈地域灵魂的文化符号。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在叙事上是有些“任性”的。它没有传统的起承转合,更像是一系列散点式的回忆和观察的碎片组合。初读时,我甚至有些迷失方向,觉得东拉西扯,但当我坚持读完前三分之一后,我突然明白了作者的意图:他想构建的是一种“氛围地图”,而不是时间线。他通过不断地切换视角,从宏大的自然景观,突然切入到某户人家晚餐的细节,再跳到对当地历史事件的简短回顾,这种跳跃感,恰恰模拟了记忆本身的碎片化和跳跃性。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地理空间与人类情感进行了深度捆绑。每一处山川河流的描述,都与某段人物的挣扎或喜悦紧密相连,它们不是背景板,而是参与了故事的生命体。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历史的那种手法,他从不直接评判对错,而是像一个旁观者,只是记录了时间的流逝如何在这些物质的载体上刻下了痕迹。这本书需要的是耐心和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它的不规则性,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它带给你的回味是悠长而耐人寻味的。
评分这本作品的文字密度极高,简直像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文献与艺术评论的杂糅体。作者在行文中时不时地会引用一些地方性的谚语、古老的歌谣,甚至是一些只有当地人才懂的俚语,这些元素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像是一层层精美的刺绣,让整体文本的质感更加丰富和立体。我惊讶于作者的知识储备,他对建筑学、民俗学乃至气候变迁的了解,都渗透在了看似随意的描述之中,但每一点都像是精准的铆钉,将庞大的信息体系牢牢固定住。这本书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感”的处理。作者似乎拥有穿梭时空的能力,他能将几百年前的场景与当下并置,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是如何沉积在每一块砖瓦、每一道皱纹里的。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有较高的文化背景和理解力才能充分领略其精髓,但对于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和心力去探索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回报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策划的文化遗产考察报告,充满了敬畏与深情。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装帧吸引的,但读进去后,我发现自己完全被作者那股近乎偏执的细节捕捉能力所折服。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松散,更像是一本旅行笔记的集合体,它没有一个宏大清晰的主线,反而是在无数细微的观察中,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场景。比如,他会花上整整三页纸去描述当地人制作某种传统食物的每一个步骤,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火候的控制,那种严谨程度简直可以拿去做田野调查报告了。我是一个对“如何做某事”特别感兴趣的人,这本书在这方面简直是宝库。作者的笔触极其冷静客观,很少出现那种夸张的赞美之词,他似乎在努力克制自己,只是将他所见、所闻、所感,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留给解读的空间非常大。这使得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我个人偏爱其中关于手工艺品的章节,那些关于木雕、布艺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传统技艺是如何对抗工业化洪流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缓慢而深刻的,它要求你放慢速度,去品味那些被现代生活高速运转所忽略的“慢动作”。它不适合想快速获取信息的人,但对于渴望深度体验和理解文化肌理的读者来说,绝对是饕餮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间离效果”制造机。作者的用词非常考究,常常会用一些我平时生活中几乎不会接触到的、略带古奥但又精准无比的词汇,瞬间就把我的思维拉离了日常的语境。他似乎精通于通过声音和气味来构建场景,读到描写市场的那一章时,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的香料、汗水、泥土和牲畜的味道,甚至能听到不同方言交织在一起的喧闹声。更妙的是,作者并不满足于描述表面的繁华,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表象下涌动的暗流——比如那种根植于传统中的坚韧与宿命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感”,它不是旅游指南里那种被过度粉饰的田园牧歌,而是带着泥土气息和生活质感的混合体。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在脑海中为书中的场景搭建三维模型,每一个角落的布局,每一扇窗户透出的光线,都清晰可见。这种强烈的画面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对细节的苛刻要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审美阈值被悄悄抬高了,看世界的方式似乎也多了一种更细致的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