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

丽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霁 著
图书标签:
  • 丽江
  • 云南
  • 旅行
  • 风光
  • 文化
  • 古城
  • 摄影
  • 民俗
  • 攻略
  • 休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039100
商品编码:297996705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丽江

定价:29.80元

作者:徐霁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2220391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丽江古城是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它是当今世界共同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老的版本。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800年来纳西族人居的乐士。此地终年春秋相连,气候宜人,不但雨水充足。古城初建时把玉泉水一分为三,三又分成九,使泉水满城奔流,遍街可见……

内容提要


中国云南省的西北部有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丽江。丽江因金沙江而得名,位于横断山脉的南缘、金沙江中游、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连接部位。地跨东经99°23〞至101°31〞,北纬25°59〞至127°56〞。东西宽横距212.5公里,南北长纵距213.5公里,全区面积20600平方公里。丽江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地貌复杂多样。金沙江流经全区,境内奇峰峻拔,大小江河纵横。山区、平坝等多种地貌类型并存,海拔高差悬殊达4581米,气候垂直差异和植物垂直分布明显,从南带到高寒带的气候均有分布。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6─19.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910毫米~104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丽江包括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景、华坪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4个县。西北紧接云南省怒江栗僳族自治州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和维西栗僳族自治县。东南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鹤庆县、宾川县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接壤。东北面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盐源县、盐边县。全区总人口为109万人。现有汉、纳西、栗僳、白、普米、傣、苗、藏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62万,占总人口的57%。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丽江》 引言 在中国西南的群山之中,隐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名为丽江。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孕育着独特的文化,也守护着令人屏息的美景。翻开《丽江》,你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深入了解这个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古镇,探寻其背后深邃的文化底蕴,感受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本书并非简单的风光描绘,而是试图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文化解读,勾勒出一个立体、鲜活的丽江。 第一章:古韵新声——历史的脉络与文化的传承 丽江,一个充满故事的名字。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在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上,一个古老而坚韧的民族——纳西族,在此繁衍生息。本书将带领读者回溯历史的长河,从丽江古城的诞生、发展,到木氏土司的统治,再到其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地位,细致梳理丽江的千年变迁。 古城的诞生与演变: 详细描绘丽江古城的规划布局,为何能巧妙地融入自然山水,水道纵横,石板小巷蜿蜒曲折。探索古城建筑的独特风格,四方街的中心地位,以及那些历经沧桑的古宅。我们将关注古城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留其原貌,又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寻找发展的平衡。 木氏土司的辉煌与隐退: 深入剖析木氏土司在丽江历史上的角色。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统治,又如何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我们将探究他们的政治智慧、艺术造诣,以及他们留下的建筑遗产,如狮子山万古楼。同时,也会审视土司制度的衰落,以及其对丽江历史进程的影响。 茶马古道上的繁荣与衰落: 丽江作为重要的茶马古道节点,其历史与这条连接西南与内陆的贸易通道息息相关。本书将描绘茶马古道上熙攘的人流,马帮的艰辛,以及在这条路上进行的货物交换。探讨茶马古道如何塑造了丽江的经济格局,又为何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走向沉寂,但其文化印记却深深刻在了这片土地上。 纳西族文化的独特性: 纳西族是丽江的原住民,他们的文化是丽江最宝贵的财富。本书将重点介绍纳西族独特的语言、文字(东巴文)、宗教信仰(东巴教)、音乐、舞蹈和服饰。我们将探访东巴教的祭司,了解其神秘的经文和仪式;聆听古朴悠扬的纳西古乐,感受其古老的韵律;欣赏精美的纳西族服饰,体会其民族特色。 第二章:山水之间的诗意——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生 丽江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里有巍峨的山峦,碧绿的湖泊,奔腾的河流,以及形态各异的峡谷。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丽江多样化的自然风光,并探讨人文景观如何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玉龙雪山的壮丽传说: 作为丽江的标志性景观,玉龙雪山不仅以其终年积雪的山峰吸引着世人,更承载着丰富的纳西族神话传说。我们将描绘雪山的壮丽景色,探讨其地质构造,并深入解读关于玉龙雪山的神话故事,感受其神秘而神圣的气息。 泸沽湖的女儿国情怀: 泸沽湖,这片高原明珠,以其清澈的湖水、迷人的风光以及独特的摩梭人母系氏族社会而闻名。本书将描绘泸沽湖宁静而迷人的画面,探访摩梭人的“走婚”习俗,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精神世界,展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女性主导的社会形态。 虎跳峡的雄奇险峻: 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虎跳峡,以其惊险的地势和磅礴的气势震撼着每一位到访者。我们将描绘金沙江在虎跳峡中奔腾咆哮的壮观景象,探讨其形成原因,以及徒步穿越虎跳峡的挑战与魅力。 束河古镇的静谧古朴: 相较于丽江古城的热闹,束河古镇保留着更多原始的宁静和古朴。本书将描绘束河的慢节奏生活,这里的小桥流水、青石板路,以及那些隐藏在巷弄深处的传统手工艺作坊,让读者感受到一份难得的安详与闲适。 拉市海的湿地风情: 拉市海,一个以高原湿地风光和候鸟迁徙而闻名的区域。我们将描绘湖畔的田园风光,冬季成群的候鸟在此栖息的景象,以及这里独特的渔业文化,展现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画卷。 第三章:舌尖上的丽江——风味美食与市井生活 美食是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丽江》将带领读者走进丽江的街头巷尾,品尝那些地道而富有特色的美食,体验丽江最真实的市井生活。 丽江粑粑的香糯: 作为丽江的特色主食,丽江粑粑以其香糯的口感征服了无数食客。本书将介绍不同口味的丽江粑粑,如咸味、甜味,以及制作工艺,让你仿佛也能闻到那烘烤的香气。 鸡豆凉粉的清爽: 炎炎夏日,一碗清爽可口的鸡豆凉粉是绝佳的选择。我们将揭示鸡豆凉粉的制作方法,以及它在丽江人心中的地位。 菌菇宴的鲜美: 丽江周边盛产各种野生菌菇,利用这些新鲜的食材烹饪出的菌菇宴,鲜美无比,是不可错过的味蕾盛宴。本书将介绍几种经典的丽江菌菇菜肴,让你垂涎欲滴。 腊肉飘香的年味: 腊肉是丽江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美味。我们将描绘丽江腊肉的制作过程,以及它在家庭团聚中的重要意义。 酒吧街的夜生活与烟火气: 丽江古城的酒吧街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展现了丽江热情奔放的夜生活。本书将描绘酒吧街热闹非凡的氛围,以及那些隐藏在热闹背后的烟火气。 第四章:旅途中的感悟——心灵的洗涤与人生的启迪 丽江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外在的美景和文化,更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慢生活的哲学: 在丽江,时间似乎流淌得格外缓慢。本书将探讨丽江的慢生活哲学,这种生活方式如何对抗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如何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 人与自然的和谐: 丽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本书将通过细致的描绘,让读者体会到这种和谐之美,并引发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文化交流的窗口: 丽江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本书将展现不同文化在此交融碰撞的景象,以及这种交流如何丰富和拓展人们的视野。 内心的回归与发现: 许多人来到丽江,是为了寻找一份内心的平静和放松。本书将通过对丽江氛围的描绘,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去发现自己内心的声音。 结语 《丽江》并非一本简单的旅游指南,它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你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立体、充满魅力的丽江。在这里,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灵动交织,古老的传说与现代的生活碰撞。希望本书能够带领你深入体验丽江的精髓,感受这片土地带给你的震撼与感动,让你的心灵在旅途中得到洗涤与升华。丽江,不仅仅是一个目的地,更是一种心境,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间离效果”制造机。作者的用词非常考究,常常会用一些我平时生活中几乎不会接触到的、略带古奥但又精准无比的词汇,瞬间就把我的思维拉离了日常的语境。他似乎精通于通过声音和气味来构建场景,读到描写市场的那一章时,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的香料、汗水、泥土和牲畜的味道,甚至能听到不同方言交织在一起的喧闹声。更妙的是,作者并不满足于描述表面的繁华,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表象下涌动的暗流——比如那种根植于传统中的坚韧与宿命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感”,它不是旅游指南里那种被过度粉饰的田园牧歌,而是带着泥土气息和生活质感的混合体。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在脑海中为书中的场景搭建三维模型,每一个角落的布局,每一扇窗户透出的光线,都清晰可见。这种强烈的画面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对细节的苛刻要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审美阈值被悄悄抬高了,看世界的方式似乎也多了一种更细致的维度。

评分

这本作品的文字密度极高,简直像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文献与艺术评论的杂糅体。作者在行文中时不时地会引用一些地方性的谚语、古老的歌谣,甚至是一些只有当地人才懂的俚语,这些元素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像是一层层精美的刺绣,让整体文本的质感更加丰富和立体。我惊讶于作者的知识储备,他对建筑学、民俗学乃至气候变迁的了解,都渗透在了看似随意的描述之中,但每一点都像是精准的铆钉,将庞大的信息体系牢牢固定住。这本书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感”的处理。作者似乎拥有穿梭时空的能力,他能将几百年前的场景与当下并置,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是如何沉积在每一块砖瓦、每一道皱纹里的。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有较高的文化背景和理解力才能充分领略其精髓,但对于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和心力去探索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回报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策划的文化遗产考察报告,充满了敬畏与深情。

评分

这本厚厚的精装书,封面设计得古朴典雅,光是掂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最近沉迷于一种对遥远地方的想象,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远方”的全部浪漫期待。它讲述的那个地方,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空气中弥漫着松木和某种神秘香料的味道。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他不是在简单地描述风景,而是在用一种近乎诗歌的语言,编织出一张关于地域风情的网。我尤其喜欢他描写光影变幻的段落,清晨第一缕阳光如何穿透古老建筑的飞檐,洒在青石板上,那种斑驳陆离的质感,让我忍不住想伸手去触摸屏幕(或者说书页)。书中穿插了一些人物小传,那些生活在那个古老角落里的老人们,他们的皱纹里藏着太多的故事,他们的眼神里有着历经沧桑的平静与智慧。我常常在深夜里读到某一句话,会停下来,合上书,对着窗外发呆许久,试图将书中的意境与我现实的周遭进行对比和融合。这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内心深处那片宁静之地的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化身为一个漫步者,不急不躁地探索着每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那种抽离现实的沉浸感,是极少有书籍能够给予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带有强烈地域灵魂的文化符号。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装帧吸引的,但读进去后,我发现自己完全被作者那股近乎偏执的细节捕捉能力所折服。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松散,更像是一本旅行笔记的集合体,它没有一个宏大清晰的主线,反而是在无数细微的观察中,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场景。比如,他会花上整整三页纸去描述当地人制作某种传统食物的每一个步骤,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火候的控制,那种严谨程度简直可以拿去做田野调查报告了。我是一个对“如何做某事”特别感兴趣的人,这本书在这方面简直是宝库。作者的笔触极其冷静客观,很少出现那种夸张的赞美之词,他似乎在努力克制自己,只是将他所见、所闻、所感,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留给解读的空间非常大。这使得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我个人偏爱其中关于手工艺品的章节,那些关于木雕、布艺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传统技艺是如何对抗工业化洪流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缓慢而深刻的,它要求你放慢速度,去品味那些被现代生活高速运转所忽略的“慢动作”。它不适合想快速获取信息的人,但对于渴望深度体验和理解文化肌理的读者来说,绝对是饕餮盛宴。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在叙事上是有些“任性”的。它没有传统的起承转合,更像是一系列散点式的回忆和观察的碎片组合。初读时,我甚至有些迷失方向,觉得东拉西扯,但当我坚持读完前三分之一后,我突然明白了作者的意图:他想构建的是一种“氛围地图”,而不是时间线。他通过不断地切换视角,从宏大的自然景观,突然切入到某户人家晚餐的细节,再跳到对当地历史事件的简短回顾,这种跳跃感,恰恰模拟了记忆本身的碎片化和跳跃性。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地理空间与人类情感进行了深度捆绑。每一处山川河流的描述,都与某段人物的挣扎或喜悦紧密相连,它们不是背景板,而是参与了故事的生命体。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历史的那种手法,他从不直接评判对错,而是像一个旁观者,只是记录了时间的流逝如何在这些物质的载体上刻下了痕迹。这本书需要的是耐心和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它的不规则性,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它带给你的回味是悠长而耐人寻味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