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

麗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霽 著
圖書標籤:
  • 麗江
  • 雲南
  • 旅行
  • 風光
  • 文化
  • 古城
  • 攝影
  • 民俗
  • 攻略
  • 休閑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愛讀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雲南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2039100
商品編碼:2979967052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4-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麗江

定價:29.80元

作者:徐霽

齣版社:雲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2220391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麗江古城是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鎮,它是當今世界共同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古老的版本。麗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鎮,800年來納西族人居的樂士。此地終年春鞦相連,氣候宜人,不但雨水充足。古城初建時把玉泉水一分為三,三又分成九,使泉水滿城奔流,遍街可見……

內容提要


中國雲南省的西北部有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麗江。麗江因金沙江而得名,位於橫斷山脈的南緣、金沙江中遊、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連接部位。地跨東經99°23〞至101°31〞,北緯25°59〞至127°56〞。東西寬橫距212.5公裏,南北長縱距213.5公裏,全區麵積20600平方公裏。麗江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地貌復雜多樣。金沙江流經全區,境內奇峰峻拔,大小江河縱橫。山區、平壩等多種地貌類型並存,海拔高差懸殊達4581米,氣候垂直差異和植物垂直分布明顯,從南帶到高寒帶的氣候均有分布。有典型的“立體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2.6─19.9℃之間,年平均降水量910毫米~1040毫米。鼕無嚴寒,夏無酷暑。麗江包括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景、華坪縣和寜蒗彝族自治縣4個縣。西北緊接雲南省怒江栗僳族自治州蘭坪縣、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和維西栗僳族自治縣。東南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鶴慶縣、賓川縣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接壤。東北麵為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裏縣、鹽源縣、鹽邊縣。全區總人口為109萬人。現有漢、納西、栗僳、白、普米、傣、苗、藏等22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達62萬,占總人口的57%。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麗江》 引言 在中國西南的群山之中,隱藏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名為麗江。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承載著悠久的曆史,孕育著獨特的文化,也守護著令人屏息的美景。翻開《麗江》,你將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深入瞭解這個被譽為“東方威尼斯”的古鎮,探尋其背後深邃的文化底蘊,感受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本書並非簡單的風光描繪,而是試圖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深入的文化解讀,勾勒齣一個立體、鮮活的麗江。 第一章:古韻新聲——曆史的脈絡與文化的傳承 麗江,一個充滿故事的名字。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宋代,在茶馬古道的交匯點上,一個古老而堅韌的民族——納西族,在此繁衍生息。本書將帶領讀者迴溯曆史的長河,從麗江古城的誕生、發展,到木氏土司的統治,再到其在茶馬古道上的重要地位,細緻梳理麗江的韆年變遷。 古城的誕生與演變: 詳細描繪麗江古城的規劃布局,為何能巧妙地融入自然山水,水道縱橫,石闆小巷蜿蜒麯摺。探索古城建築的獨特風格,四方街的中心地位,以及那些曆經滄桑的古宅。我們將關注古城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保留其原貌,又如何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尋找發展的平衡。 木氏土司的輝煌與隱退: 深入剖析木氏土司在麗江曆史上的角色。他們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統治,又如何促進瞭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我們將探究他們的政治智慧、藝術造詣,以及他們留下的建築遺産,如獅子山萬古樓。同時,也會審視土司製度的衰落,以及其對麗江曆史進程的影響。 茶馬古道上的繁榮與衰落: 麗江作為重要的茶馬古道節點,其曆史與這條連接西南與內陸的貿易通道息息相關。本書將描繪茶馬古道上熙攘的人流,馬幫的艱辛,以及在這條路上進行的貨物交換。探討茶馬古道如何塑造瞭麗江的經濟格局,又為何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走嚮沉寂,但其文化印記卻深深刻在瞭這片土地上。 納西族文化的獨特性: 納西族是麗江的原住民,他們的文化是麗江最寶貴的財富。本書將重點介紹納西族獨特的語言、文字(東巴文)、宗教信仰(東巴教)、音樂、舞蹈和服飾。我們將探訪東巴教的祭司,瞭解其神秘的經文和儀式;聆聽古樸悠揚的納西古樂,感受其古老的韻律;欣賞精美的納西族服飾,體會其民族特色。 第二章:山水之間的詩意——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的和諧共生 麗江不僅是曆史文化的載體,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這裏有巍峨的山巒,碧綠的湖泊,奔騰的河流,以及形態各異的峽榖。本書將帶領讀者領略麗江多樣化的自然風光,並探討人文景觀如何與自然環境完美融閤。 玉龍雪山的壯麗傳說: 作為麗江的標誌性景觀,玉龍雪山不僅以其終年積雪的山峰吸引著世人,更承載著豐富的納西族神話傳說。我們將描繪雪山的壯麗景色,探討其地質構造,並深入解讀關於玉龍雪山的神話故事,感受其神秘而神聖的氣息。 濾沽湖的女兒國情懷: 濾沽湖,這片高原明珠,以其清澈的湖水、迷人的風光以及獨特的摩梭人母係氏族社會而聞名。本書將描繪濾沽湖寜靜而迷人的畫麵,探訪摩梭人的“走婚”習俗,瞭解他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和精神世界,展現一個與眾不同的女性主導的社會形態。 虎跳峽的雄奇險峻: 世界上最深的峽榖之一——虎跳峽,以其驚險的地勢和磅礴的氣勢震撼著每一位到訪者。我們將描繪金沙江在虎跳峽中奔騰咆哮的壯觀景象,探討其形成原因,以及徒步穿越虎跳峽的挑戰與魅力。 束河古鎮的靜謐古樸: 相較於麗江古城的熱鬧,束河古鎮保留著更多原始的寜靜和古樸。本書將描繪束河的慢節奏生活,這裏的小橋流水、青石闆路,以及那些隱藏在巷弄深處的傳統手工藝作坊,讓讀者感受到一份難得的安詳與閑適。 拉市海的濕地風情: 拉市海,一個以高原濕地風光和候鳥遷徙而聞名的區域。我們將描繪湖畔的田園風光,鼕季成群的候鳥在此棲息的景象,以及這裏獨特的漁業文化,展現一幅寜靜和諧的自然畫捲。 第三章:舌尖上的麗江——風味美食與市井生活 美食是瞭解一個地方最直接的方式之一。《麗江》將帶領讀者走進麗江的街頭巷尾,品嘗那些地道而富有特色的美食,體驗麗江最真實的市井生活。 麗江粑粑的香糯: 作為麗江的特色主食,麗江粑粑以其香糯的口感徵服瞭無數食客。本書將介紹不同口味的麗江粑粑,如鹹味、甜味,以及製作工藝,讓你仿佛也能聞到那烘烤的香氣。 雞豆涼粉的清爽: 炎炎夏日,一碗清爽可口的雞豆涼粉是絕佳的選擇。我們將揭示雞豆涼粉的製作方法,以及它在麗江人心中的地位。 菌菇宴的鮮美: 麗江周邊盛産各種野生菌菇,利用這些新鮮的食材烹飪齣的菌菇宴,鮮美無比,是不可錯過的味蕾盛宴。本書將介紹幾種經典的麗江菌菇菜肴,讓你垂涎欲滴。 臘肉飄香的年味: 臘肉是麗江人過年時必不可少的美味。我們將描繪麗江臘肉的製作過程,以及它在傢庭團聚中的重要意義。 酒吧街的夜生活與煙火氣: 麗江古城的酒吧街是另一番景象,這裏匯聚瞭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也展現瞭麗江熱情奔放的夜生活。本書將描繪酒吧街熱鬧非凡的氛圍,以及那些隱藏在熱鬧背後的煙火氣。 第四章:旅途中的感悟——心靈的洗滌與人生的啓迪 麗江的魅力,不僅在於其外在的美景和文化,更在於它能夠觸動人心,引發對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慢生活的哲學: 在麗江,時間似乎流淌得格外緩慢。本書將探討麗江的慢生活哲學,這種生活方式如何對抗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如何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狀態。 人與自然的和諧: 麗江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展現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態。本書將通過細緻的描繪,讓讀者體會到這種和諧之美,並引發對環境保護的思考。 文化交流的窗口: 麗江作為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本書將展現不同文化在此交融碰撞的景象,以及這種交流如何豐富和拓展人們的視野。 內心的迴歸與發現: 許多人來到麗江,是為瞭尋找一份內心的平靜和放鬆。本書將通過對麗江氛圍的描繪,引導讀者進入一種沉思的狀態,去發現自己內心的聲音。 結語 《麗江》並非一本簡單的旅遊指南,它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你可以看到一個鮮活、立體、充滿魅力的麗江。在這裏,曆史的厚重與自然的靈動交織,古老的傳說與現代的生活碰撞。希望本書能夠帶領你深入體驗麗江的精髓,感受這片土地帶給你的震撼與感動,讓你的心靈在旅途中得到洗滌與升華。麗江,不僅僅是一個目的地,更是一種心境,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厚厚的精裝書,封麵設計得古樸典雅,光是掂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我最近沉迷於一種對遙遠地方的想象,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遠方”的全部浪漫期待。它講述的那個地方,仿佛時間都慢瞭下來,空氣中彌漫著鬆木和某種神秘香料的味道。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他不是在簡單地描述風景,而是在用一種近乎詩歌的語言,編織齣一張關於地域風情的網。我尤其喜歡他描寫光影變幻的段落,清晨第一縷陽光如何穿透古老建築的飛簷,灑在青石闆上,那種斑駁陸離的質感,讓我忍不住想伸手去觸摸屏幕(或者說書頁)。書中穿插瞭一些人物小傳,那些生活在那個古老角落裏的老人們,他們的皺紋裏藏著太多的故事,他們的眼神裏有著曆經滄桑的平靜與智慧。我常常在深夜裏讀到某一句話,會停下來,閤上書,對著窗外發呆許久,試圖將書中的意境與我現實的周遭進行對比和融閤。這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通往內心深處那片寜靜之地的門。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化身為一個漫步者,不急不躁地探索著每一個被時光遺忘的角落,那種抽離現實的沉浸感,是極少有書籍能夠給予的。它成功地塑造瞭一個令人神往的、帶有強烈地域靈魂的文化符號。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在敘事上是有些“任性”的。它沒有傳統的起承轉閤,更像是一係列散點式的迴憶和觀察的碎片組閤。初讀時,我甚至有些迷失方嚮,覺得東拉西扯,但當我堅持讀完前三分之一後,我突然明白瞭作者的意圖:他想構建的是一種“氛圍地圖”,而不是時間綫。他通過不斷地切換視角,從宏大的自然景觀,突然切入到某戶人傢晚餐的細節,再跳到對當地曆史事件的簡短迴顧,這種跳躍感,恰恰模擬瞭記憶本身的碎片化和跳躍性。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地理空間與人類情感進行瞭深度捆綁。每一處山川河流的描述,都與某段人物的掙紮或喜悅緊密相連,它們不是背景闆,而是參與瞭故事的生命體。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曆史的那種手法,他從不直接評判對錯,而是像一個旁觀者,隻是記錄瞭時間的流逝如何在這些物質的載體上刻下瞭痕跡。這本書需要的是耐心和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它的不規則性,一旦你適應瞭它的節奏,它帶給你的迴味是悠長而耐人尋味的。

評分

這本作品的文字密度極高,簡直像是一部濃縮的曆史文獻與藝術評論的雜糅體。作者在行文中時不時地會引用一些地方性的諺語、古老的歌謠,甚至是一些隻有當地人纔懂的俚語,這些元素非但沒有造成閱讀障礙,反而像是一層層精美的刺綉,讓整體文本的質感更加豐富和立體。我驚訝於作者的知識儲備,他對建築學、民俗學乃至氣候變遷的瞭解,都滲透在瞭看似隨意的描述之中,但每一點都像是精準的鉚釘,將龐大的信息體係牢牢固定住。這本書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時間感”的處理。作者似乎擁有穿梭時空的能力,他能將幾百年前的場景與當下並置,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重量是如何沉積在每一塊磚瓦、每一道皺紋裏的。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低,它要求讀者有較高的文化背景和理解力纔能充分領略其精髓,但對於那些願意投入時間和心力去探索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迴報是巨大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經過精心策劃的文化遺産考察報告,充滿瞭敬畏與深情。

評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裝幀吸引的,但讀進去後,我發現自己完全被作者那股近乎偏執的細節捕捉能力所摺服。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鬆散,更像是一本旅行筆記的集閤體,它沒有一個宏大清晰的主綫,反而是在無數細微的觀察中,構建起一個龐大而真實的場景。比如,他會花上整整三頁紙去描述當地人製作某種傳統食物的每一個步驟,從原材料的選擇到火候的控製,那種嚴謹程度簡直可以拿去做田野調查報告瞭。我是一個對“如何做某事”特彆感興趣的人,這本書在這方麵簡直是寶庫。作者的筆觸極其冷靜客觀,很少齣現那種誇張的贊美之詞,他似乎在努力剋製自己,隻是將他所見、所聞、所感,原原本本地呈現在讀者麵前,留給解讀的空間非常大。這使得不同的讀者可以從中讀齣不同的味道。我個人偏愛其中關於手工藝品的章節,那些關於木雕、布藝的描述,讓我看到瞭傳統技藝是如何對抗工業化洪流的。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緩慢而深刻的,它要求你放慢速度,去品味那些被現代生活高速運轉所忽略的“慢動作”。它不適閤想快速獲取信息的人,但對於渴望深度體驗和理解文化肌理的讀者來說,絕對是饕餮盛宴。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間離效果”製造機。作者的用詞非常考究,常常會用一些我平時生活中幾乎不會接觸到的、略帶古奧但又精準無比的詞匯,瞬間就把我的思維拉離瞭日常的語境。他似乎精通於通過聲音和氣味來構建場景,讀到描寫市場的那一章時,我幾乎能聞到空氣中混閤著的香料、汗水、泥土和牲畜的味道,甚至能聽到不同方言交織在一起的喧鬧聲。更妙的是,作者並不滿足於描述錶麵的繁華,他總能敏銳地捕捉到生活錶象下湧動的暗流——比如那種根植於傳統中的堅韌與宿命感。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真實感”,它不是旅遊指南裏那種被過度粉飾的田園牧歌,而是帶著泥土氣息和生活質感的混閤體。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在腦海中為書中的場景搭建三維模型,每一個角落的布局,每一扇窗戶透齣的光綫,都清晰可見。這種強烈的畫麵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作者對細節的苛刻要求。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審美閾值被悄悄抬高瞭,看世界的方式似乎也多瞭一種更細緻的維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