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麗江
定價:29.80元
作者:徐霽
齣版社:雲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2220391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麗江古城是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鎮,它是當今世界共同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古老的版本。麗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鎮,800年來納西族人居的樂士。此地終年春鞦相連,氣候宜人,不但雨水充足。古城初建時把玉泉水一分為三,三又分成九,使泉水滿城奔流,遍街可見……
內容提要
中國雲南省的西北部有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麗江。麗江因金沙江而得名,位於橫斷山脈的南緣、金沙江中遊、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連接部位。地跨東經99°23〞至101°31〞,北緯25°59〞至127°56〞。東西寬橫距212.5公裏,南北長縱距213.5公裏,全區麵積20600平方公裏。麗江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地貌復雜多樣。金沙江流經全區,境內奇峰峻拔,大小江河縱橫。山區、平壩等多種地貌類型並存,海拔高差懸殊達4581米,氣候垂直差異和植物垂直分布明顯,從南帶到高寒帶的氣候均有分布。有典型的“立體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2.6─19.9℃之間,年平均降水量910毫米~1040毫米。鼕無嚴寒,夏無酷暑。麗江包括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景、華坪縣和寜蒗彝族自治縣4個縣。西北緊接雲南省怒江栗僳族自治州蘭坪縣、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和維西栗僳族自治縣。東南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鶴慶縣、賓川縣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接壤。東北麵為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裏縣、鹽源縣、鹽邊縣。全區總人口為109萬人。現有漢、納西、栗僳、白、普米、傣、苗、藏等22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達62萬,占總人口的57%。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厚厚的精裝書,封麵設計得古樸典雅,光是掂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我最近沉迷於一種對遙遠地方的想象,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遠方”的全部浪漫期待。它講述的那個地方,仿佛時間都慢瞭下來,空氣中彌漫著鬆木和某種神秘香料的味道。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他不是在簡單地描述風景,而是在用一種近乎詩歌的語言,編織齣一張關於地域風情的網。我尤其喜歡他描寫光影變幻的段落,清晨第一縷陽光如何穿透古老建築的飛簷,灑在青石闆上,那種斑駁陸離的質感,讓我忍不住想伸手去觸摸屏幕(或者說書頁)。書中穿插瞭一些人物小傳,那些生活在那個古老角落裏的老人們,他們的皺紋裏藏著太多的故事,他們的眼神裏有著曆經滄桑的平靜與智慧。我常常在深夜裏讀到某一句話,會停下來,閤上書,對著窗外發呆許久,試圖將書中的意境與我現實的周遭進行對比和融閤。這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通往內心深處那片寜靜之地的門。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化身為一個漫步者,不急不躁地探索著每一個被時光遺忘的角落,那種抽離現實的沉浸感,是極少有書籍能夠給予的。它成功地塑造瞭一個令人神往的、帶有強烈地域靈魂的文化符號。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在敘事上是有些“任性”的。它沒有傳統的起承轉閤,更像是一係列散點式的迴憶和觀察的碎片組閤。初讀時,我甚至有些迷失方嚮,覺得東拉西扯,但當我堅持讀完前三分之一後,我突然明白瞭作者的意圖:他想構建的是一種“氛圍地圖”,而不是時間綫。他通過不斷地切換視角,從宏大的自然景觀,突然切入到某戶人傢晚餐的細節,再跳到對當地曆史事件的簡短迴顧,這種跳躍感,恰恰模擬瞭記憶本身的碎片化和跳躍性。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地理空間與人類情感進行瞭深度捆綁。每一處山川河流的描述,都與某段人物的掙紮或喜悅緊密相連,它們不是背景闆,而是參與瞭故事的生命體。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曆史的那種手法,他從不直接評判對錯,而是像一個旁觀者,隻是記錄瞭時間的流逝如何在這些物質的載體上刻下瞭痕跡。這本書需要的是耐心和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它的不規則性,一旦你適應瞭它的節奏,它帶給你的迴味是悠長而耐人尋味的。
評分這本作品的文字密度極高,簡直像是一部濃縮的曆史文獻與藝術評論的雜糅體。作者在行文中時不時地會引用一些地方性的諺語、古老的歌謠,甚至是一些隻有當地人纔懂的俚語,這些元素非但沒有造成閱讀障礙,反而像是一層層精美的刺綉,讓整體文本的質感更加豐富和立體。我驚訝於作者的知識儲備,他對建築學、民俗學乃至氣候變遷的瞭解,都滲透在瞭看似隨意的描述之中,但每一點都像是精準的鉚釘,將龐大的信息體係牢牢固定住。這本書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時間感”的處理。作者似乎擁有穿梭時空的能力,他能將幾百年前的場景與當下並置,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重量是如何沉積在每一塊磚瓦、每一道皺紋裏的。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低,它要求讀者有較高的文化背景和理解力纔能充分領略其精髓,但對於那些願意投入時間和心力去探索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迴報是巨大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經過精心策劃的文化遺産考察報告,充滿瞭敬畏與深情。
評分老實說,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裝幀吸引的,但讀進去後,我發現自己完全被作者那股近乎偏執的細節捕捉能力所摺服。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鬆散,更像是一本旅行筆記的集閤體,它沒有一個宏大清晰的主綫,反而是在無數細微的觀察中,構建起一個龐大而真實的場景。比如,他會花上整整三頁紙去描述當地人製作某種傳統食物的每一個步驟,從原材料的選擇到火候的控製,那種嚴謹程度簡直可以拿去做田野調查報告瞭。我是一個對“如何做某事”特彆感興趣的人,這本書在這方麵簡直是寶庫。作者的筆觸極其冷靜客觀,很少齣現那種誇張的贊美之詞,他似乎在努力剋製自己,隻是將他所見、所聞、所感,原原本本地呈現在讀者麵前,留給解讀的空間非常大。這使得不同的讀者可以從中讀齣不同的味道。我個人偏愛其中關於手工藝品的章節,那些關於木雕、布藝的描述,讓我看到瞭傳統技藝是如何對抗工業化洪流的。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緩慢而深刻的,它要求你放慢速度,去品味那些被現代生活高速運轉所忽略的“慢動作”。它不適閤想快速獲取信息的人,但對於渴望深度體驗和理解文化肌理的讀者來說,絕對是饕餮盛宴。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間離效果”製造機。作者的用詞非常考究,常常會用一些我平時生活中幾乎不會接觸到的、略帶古奧但又精準無比的詞匯,瞬間就把我的思維拉離瞭日常的語境。他似乎精通於通過聲音和氣味來構建場景,讀到描寫市場的那一章時,我幾乎能聞到空氣中混閤著的香料、汗水、泥土和牲畜的味道,甚至能聽到不同方言交織在一起的喧鬧聲。更妙的是,作者並不滿足於描述錶麵的繁華,他總能敏銳地捕捉到生活錶象下湧動的暗流——比如那種根植於傳統中的堅韌與宿命感。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真實感”,它不是旅遊指南裏那種被過度粉飾的田園牧歌,而是帶著泥土氣息和生活質感的混閤體。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在腦海中為書中的場景搭建三維模型,每一個角落的布局,每一扇窗戶透齣的光綫,都清晰可見。這種強烈的畫麵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作者對細節的苛刻要求。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審美閾值被悄悄抬高瞭,看世界的方式似乎也多瞭一種更細緻的維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