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編纂憶往 9787532650224 孫厚璞-RT

《漢語大詞典》編纂憶往 9787532650224 孫厚璞-R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厚璞 著
圖書標籤:
  • 語言學
  • 詞典學
  • 漢語史
  • 辭書編纂
  • 孫厚璞
  • 漢語大詞典
  • 語言文字
  • 學術著作
  • 工具書
  • 迴憶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萬捲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9787532650224
商品編碼:29800246084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1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漢語大詞典》編纂憶往

定價:48.00元

作者:孫厚璞

齣版社:上海辭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3265022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由《漢語大詞典》*版的迴憶性文章組成,作者均為參加*版編纂的編寫者或編輯,迴顧瞭*版編纂過程中的諸多鮮為人知的逸聞舊事,讀起來較有趣味性。書中還展示瞭一版《漢大》珍貴的圖片資料,如關於關於漢大編纂的中央辦公廳文件,有當時領導批示,還有學者的手寫信件。以及當時編發的編纂手冊、引書格式、收詞原則、工作簡報等珍貴資料。
本書的齣版作為本次漢大二版修訂的周邊性産品,有的紀念意義,也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其中的一些編纂過程的描述、學術問題的經驗探討對我們本次修訂也有的指導意義。

內容提要


《<漢語大詞典>編纂憶往》,由《漢語大詞典》*版的迴憶性文章組成,主編為原《漢語大詞典》編寫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漢語大詞典編纂處辦公室主任,作者均為參加*版編纂的編寫者或編輯,孫厚璞等迴顧瞭《漢語大詞典》1986年齣版*捲,1994年全書齣齊。這在我國辭書編纂史上,是一個空前的盛舉。它對我國迅速發展的漢語辭書編纂事業,起到瞭繼往開來、承先啓後的作用。《漢語大詞典》是一部既收今詞,又收古詞,也收“不古不今”的語詞,具有漢語詞語的總匯那樣性質的詞典,供人查閱和參考。全書編寫方針是“古今兼收,源流並重”。所謂“源流並重”,是說每一條詞語的解釋都應盡可能依據曆史原則,理清詞義的來源和演變,發生和發展。在處理詞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關係時,又以詞匯意義為主。同時,考慮到辭書的實用性,為瞭幫助讀者解決在語文學習和運用、研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詞語的用法也要適當注意,把曆史性詞典和記錄性詳解詞典的特點結閤起來。
《<漢語大詞典>編纂憶往》一書則由關於編纂《漢語大詞典》*版的迴憶性文章組成,作者均為參加*版編纂的編寫者或編輯,迴顧瞭*版編纂過程中諸多鮮為人知的逸聞舊事;還展示瞭一版《漢大》珍貴的圖片資料,如關於關於漢大編纂的中央辦公廳文件,有當時領導批示,還有學者的手寫信件。以及當時編發的編纂手冊、引書格式、收詞原則、工作簡報等珍貴資料。*版編纂過程中的諸多逸聞舊事,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目錄


孫厚璞:梅花香自苦寒來——《漢語大詞典》編纂前十載工作紀事
吳琦幸:編纂《漢語大詞典》的那些日子、那些人
陳增傑:《漢語大詞典》:一個老兵的迴顧
張如元:《漢語大詞典》:一個小兵的迴憶
趙恩柱:參加《漢語大詞典》編纂工作雜記
吳連生:我與《漢語大詞典》
黃金許:雪泥鴻爪憶《漢大》
李鴻褔:《漢語大詞典》審音紀實
陸锡興:在“漢大”古今字爭論中的喜悅與煩惱
郭忠新:分捲主編負責製能齣好書快齣書
虞萬裏:《漢語大詞典》編纂瑣憶——兼談“奪情 ”與“鄴架”義項之缺失緣由
徐文堪:略論《漢語大詞典》的特點和學術價值《漢語大詞典訂補》後記
馬君驊:迴答?解惑?信息量——從《漢語大詞典》編纂實踐說釋義
劉俊一:話說《漢語大詞典》審音及其他
章锡良:一部高水準的精神産品
趙應鐸:我們的業務匯報會——《漢語大詞典》編寫中的幾個小故事
錢玉林:漢語古典文學語詞的寶庫
李明權:佛教語與《漢語大詞典》
孫立群:《漢語大詞典》插圖的特點與工藝流程

作者介紹


孫厚璞,原《漢語大詞典》編寫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漢語大詞典編纂處辦公室主任,於1975—1984年承擔《漢語大詞典》編纂的組織、溝通、協調、領導工作,為《漢語大詞典》版齣版做齣瞭突齣貢獻。

文摘


序言



曆史的足音: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學探索 《明清小說研究:從文本到社會》 作者:王世昌 ISBN:9787532650231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 內容提要 本書是著名古典文學史傢王世昌教授曆經三十載心血的扛鼎之作,聚焦於中國文學史上最為繁榮、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兩個曆史階段——明代中後期至清代中期的白話小說藝術成就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肌理。它不僅僅是一部梳理小說流派、分析敘事技巧的文學史著作,更是一部融匯瞭文獻考證、社會史觀照、民間文化研究的跨學科的綜閤性研究報告。 全書共分五大部分,二十二章,結構宏大,論證嚴謹,以紮實的文本細讀為基礎,深入挖掘瞭《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核心文本的成書過程、流變軌跡,並對清代“四大奇書”之外的諸多新興小說體裁(如譴責小說、世情小說、公案小說)進行瞭細緻的摹寫與定位。 第一部分:明代小說的源流與定型(約占全書篇幅 30%) 此部分主要探討明代白話小說的“集大成”過程。作者摒棄瞭傳統的簡單綫性和階段性劃分,而是采用“文體生成場域”的理論模型,考察瞭宋元話本、戲麯、民間說唱藝術(如鼓詞、彈詞)對早期長篇小說的滋養作用。 關鍵章節及論點: 1. “話本的遺産與長篇敘事的誕生”: 詳細考證瞭《三國演義》不同版本的差異,特彆關注瞭羅貫中與毛宗崗評點本之間的文體演變,指齣毛宗崗的介入不僅是文本的整理,更是對小說“義理”嚮“趣味”轉化的關鍵一步。 2. “市井生活與《金瓶梅》的‘真’與‘幻’”: 本章是本書中最具爭議也最精彩的部分。王教授結閤晚明社會經濟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對《金瓶梅》的地域性、語言的市井化程度進行瞭前所未有的細緻分析。他認為《金瓶梅》的價值在於其對日常物質生活的“去英雄化”描摹,並首次提齣瞭“小說對世相的‘在場感’量化模型”,用以衡量小說對同時代社會風貌的記錄精度。 3. “戲麯對小說的反哺現象”: 梳理瞭明代傳奇和散麯如何反過來影響小說敘事結構和人物刻畫的復雜互動關係,尤其以《水滸傳》中對綠林好漢形象的理想化處理,與當時社會對“俠義”精神的渴望之間的張力為核心。 第二部分:清代小說的勃興與社會批判的轉嚮(約占全書篇幅 35%) 清代小說研究是本書的另一核心支柱,作者敏銳地捕捉到瞭康乾盛世下潛藏的社會矛盾,以及小說如何從早期的“娛樂至上”轉嚮對現實的深刻介入。 關鍵章節及論點: 1. “從《紅樓夢》的‘幻境’到‘實錄’”: 這一章摒棄瞭長期以來側重於脂硯齋批語的“索隱派”解讀,轉而將《紅樓夢》置於清代貴族階層衰落的宏大曆史背景下考察。作者通過對曹雪芹傢族的曆史軌跡的精確還原,論證瞭小說前半部分對富貴氣象的描繪,實際上是一種“記憶的復原”,而後續的悲劇,則是作者對“盛世下必然的腐朽”的哲學性思考。 2. 《聊齋誌異》的“小說化”與文言傳統的延續: 探討瞭蒲鬆齡的短篇小說如何在繼承魏晉筆記小說的基礎上,注入瞭強烈的時代精神和對科舉製度的諷刺。作者強調瞭《聊齋》中“狐鬼”形象作為民間道德審判者的功能。 3. “譴責小說的興起與‘小說傢’身份的自覺”: 深入分析瞭李汝珍、吳敬梓等人的作品,認為清代中晚期的譴責小說標誌著中國小說作者第一次明確地將寫作視為一種乾預社會、改造人心的公共行為。特彆是對《儒林外史》中對“範進中舉”背後權力運作的解剖,進行瞭細緻的文本結構分析,揭示瞭其結構上的“散點透視”手法對傳統綫性敘事的突破。 第三部分:民間文學與通俗讀物的地下通道(約占全書篇幅 20%) 本部分考察瞭那些未被主流文學史過多關注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通俗讀物、章迴小說以及帶有地方色彩的敘事文學,它們為我們提供瞭理解“大眾文化”如何被建構的視角。 關鍵章節及論點: 1. “清代中葉的公案小說:法律與正義的通俗詮釋”: 梳理瞭以《百傢公案》為代錶的作品,分析瞭它們如何調和官方司法體係與民間樸素正義觀之間的矛盾,展示瞭小說在普及法律常識和道德規範中的作用。 2. “江南絲竹與說唱文學的文本化”: 考察瞭部分以江浙一帶方言寫成的彈詞小說,揭示瞭它們在語言上的活力和對都市日常情景的捕捉能力,指齣這些文本是早期白話小說進入專業印刷領域的“試驗田”。 第四部分:文學觀念的變遷與文本生態(約占全書篇幅 10%) 本部分將視野從文本內部轉嚮外部環境,探討瞭明清時期士人對“小說”這一文體看法的變化,以及印刷技術發展對文本傳播的深遠影響。 關鍵章節及論點: 1. “從‘小說’到‘小說’:文人態度的光譜分析”: 梳理瞭從馮夢龍到袁枚對小說價值的不同定論,呈現齣小說地位由“末技”到逐漸被視為“可觀”的學術載體的轉變過程。 2. “版本學視野下的小說流傳:以刻本的‘增、刪、改、易’為中心”: 結閤古籍版本學的知識,論證瞭小說的每一次再版都伴隨著文化重心的轉移,而非簡單的文字校對。 第五部分:結語:明清小說對現代文學的遺産(約占全書篇幅 5%) 最後,作者總結瞭明清小說在敘事結構、心理描寫、語言的白話化等方麵為近代文學(尤其是“五四”新文學)所奠定的基礎,強調瞭這些古典通俗文學的當代解讀價值。 --- 學術價值與閱讀導嚮 《明清小說研究:從文本到社會》超越瞭傳統上對小說進行“優劣”評判的窠臼,它將小說視為研究明清社會心態、權力結構、民間信仰和語言演變的一個活的檔案庫。對於古典文學研究者而言,本書提供瞭紮實的文獻支撐和創新的理論框架;而對於對中國曆史、社會變遷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它是一把深入瞭解那個時代復雜而迷人的精神世界的鑰匙。作者的文筆老辣,兼具學者之嚴謹與文人敘事之流暢,閱讀體驗極佳。本書被譽為近年來明清小說研究領域最具洞察力和係統性的裏程碑式著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迴憶錄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我。它不像傳統的迴憶錄那樣平鋪直敘,反而像是一係列精心剪輯的片段,時而聚焦於某個具體的學術爭論,時而又跳躍到當時的日常生活細節,這種散點透視的手法,讓整個編纂曆程顯得立體而豐富。我仿佛能聽到他們在簡陋的辦公室裏為瞭一兩個異體字而爭論不休的場景,那種熱烈的思想碰撞,遠比單純的詞條羅列要精彩得多。作者的文字功力可見一斑,他能將那些晦澀的語言學問題用深入淺齣的方式錶達齣來,即便是對外行讀者來說,閱讀起來也毫無障礙,反而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最觸動我的,是其中透露齣的那份對漢語言文字的深深眷戀。那種“為天下儲典”的使命感,使得整個故事充滿瞭史詩般的厚重感。它讓我重新審視我日常使用的每一個詞語,每一個漢字背後都承載著深厚的曆史重量,而這本書記載的,正是如何將這份重量恰當地納入現代的體係之中。

評分

翻開這本厚重的書,我的心頭湧起一股莫名的敬意。這不是一本枯燥的工具書,而是一幅生動的畫捲,徐徐展開瞭那個特定年代的文化圖景。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真摯,仿佛能讓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到當年編纂工作者的那種執著與熱忱。那些關於詞條的取捨、對字義的考辨,乃至在艱苦條件下依然保持的學術嚴謹,都通過這些文字鮮活地呈現在眼前。它記錄的不僅僅是一個詞典的誕生過程,更是一個時代的文化脈搏和學人風骨。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近乎“匠人”的精神,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每一次推敲都傾注瞭無數心血。讀來讓人深思,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是否還能沉下心來,做這樣一件“慢工齣細活”的大事。這本書,與其說是迴憶錄,不如說是一部獻給所有文字工作者的贊歌,它讓我們看到瞭學術研究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汗水與堅持。它讓我對“權威”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不是輕易得來的標簽,而是無數次煎熬與打磨的結果。

評分

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學術成就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靈光乍現,而是漫長、孤獨且需要極度耐心的積纍。作者毫不吝惜筆墨地描繪瞭編纂團隊內部的學術思想交流與碰撞,這種“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學術風範,在今天看來,尤為可貴。他們是如何在意識形態尚未完全開放的背景下,堅持以語言學事實為依據,構建起一個盡可能科學和包容的詞典體係?這背後的學術勇氣和專業素養,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成功地將一部看似冰冷的工具書的編纂曆程,轉化成瞭一部充滿人性光輝和學術理想的史詩。它不僅記錄瞭“我們寫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它闡釋瞭“我們是如何思考和做事的”。它讓我對“厚積薄發”這四個字,有瞭更具象、更深刻的體會。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老派的、沉穩的韻味,但絕不沉悶,反而有一種曆經歲月沉澱後的醇厚。它像一杯陳年的茶,初品或許平淡,細品之下方覺迴味無窮。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記述重大抉擇時所采用的內省式筆法。他似乎是在與過去的自己對話,解釋著為什麼當時必須做齣那樣的選擇。這種雙重視角——作為親曆者和作為迴顧者——賦予瞭文字極大的穿透力。對於研究當代漢語規範化進程的學者而言,這無疑是第一手的珍貴史料;而對於普通讀者,它則是一部生動的中國文化史的側寫。它讓我明白,一部好的工具書,其背後是無數次“人文關懷”與“科學精神”的交織作用。那份對母語的敬畏之心,是貫穿始終的主鏇律,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評分

坦白說,我原本對“幕後故事”這類題材興趣平平,總覺得無非是些瑣碎的流程記錄。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更像是一部充滿戲劇張力的曆史劇。那些關於人力、物力極端匱乏的描寫,那些與外界環境的博弈,無不顯示齣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堅韌與智慧。作者沒有迴避睏難,反而坦誠地記錄瞭決策過程中的掙紮與妥協,這使得整個敘述顯得無比真實可信,沒有任何美化的痕跡。尤其是在描述如何平衡“權威性”與“普及性”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目標時,作者的論述極其精妙。他展示瞭編纂者們如何小心翼翼地在“古今之變”中尋找那個微妙的平衡點。讀完整本書,我感受到的不僅是對一部巨著誕生的敬佩,更是一種對“集體智慧如何形成”的深刻洞察。這對於理解任何大型文化工程的運作機製,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