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
定价:48.00元
作者:孙厚璞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326502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由《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回顾了*版编纂过程中的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旧事,读起来较有趣味性。书中还展示了一版《汉大》珍贵的图片资料,如关于关于汉大编纂的中央办公厅文件,有当时领导批示,还有学者的手写信件。以及当时编发的编纂手册、引书格式、收词原则、工作简报等珍贵资料。
本书的出版作为本次汉大二版修订的周边性产品,有的纪念意义,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的一些编纂过程的描述、学术问题的经验探讨对我们本次修订也有的指导意义。
内容提要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由《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主编为原《汉语大词典》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办公室主任,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孙厚璞等回顾了《汉语大词典》1986年出版*卷,1994年全书出齐。这在我国辞书编纂史上,是一个空前的盛举。它对我国迅速发展的汉语辞书编纂事业,起到了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作用。《汉语大词典》是一部既收今词,又收古词,也收“不古不今”的语词,具有汉语词语的总汇那样性质的词典,供人查阅和参考。全书编写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所谓“源流并重”,是说每一条词语的解释都应尽可能依据历史原则,理清词义的来源和演变,发生和发展。在处理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关系时,又以词汇意义为主。同时,考虑到辞书的实用性,为了帮助读者解决在语文学习和运用、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词语的用法也要适当注意,把历史性词典和记录性详解词典的特点结合起来。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一书则由关于编纂《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回顾了*版编纂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旧事;还展示了一版《汉大》珍贵的图片资料,如关于关于汉大编纂的中央办公厅文件,有当时领导批示,还有学者的手写信件。以及当时编发的编纂手册、引书格式、收词原则、工作简报等珍贵资料。*版编纂过程中的诸多逸闻旧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目录
孙厚璞:梅花香自苦寒来——《汉语大词典》编纂前十载工作纪事
吴琦幸:编纂《汉语大词典》的那些日子、那些人
陈增杰:《汉语大词典》:一个老兵的回顾
张如元:《汉语大词典》:一个小兵的回忆
赵恩柱:参加《汉语大词典》编纂工作杂记
吴连生:我与《汉语大词典》
黄金许:雪泥鸿爪忆《汉大》
李鸿褔:《汉语大词典》审音纪实
陆锡兴:在“汉大”古今字争论中的喜悦与烦恼
郭忠新:分卷主编负责制能出好书快出书
虞万里:《汉语大词典》编纂琐忆——兼谈“夺情 ”与“邺架”义项之缺失缘由
徐文堪:略论《汉语大词典》的特点和学术价值《汉语大词典订补》后记
马君骅:回答?解惑?信息量——从《汉语大词典》编纂实践说释义
刘俊一:话说《汉语大词典》审音及其他
章锡良:一部高水准的精神产品
赵应铎:我们的业务汇报会——《汉语大词典》编写中的几个小故事
钱玉林:汉语古典文学语词的宝库
李明权:佛教语与《汉语大词典》
孙立群:《汉语大词典》插图的特点与工艺流程
作者介绍
孙厚璞,原《汉语大词典》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办公室主任,于1975—1984年承担《汉语大词典》编纂的组织、沟通、协调、领导工作,为《汉语大词典》版出版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老派的、沉稳的韵味,但绝不沉闷,反而有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醇厚。它像一杯陈年的茶,初品或许平淡,细品之下方觉回味无穷。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记述重大抉择时所采用的内省式笔法。他似乎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解释着为什么当时必须做出那样的选择。这种双重视角——作为亲历者和作为回顾者——赋予了文字极大的穿透力。对于研究当代汉语规范化进程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第一手的珍贵史料;而对于普通读者,它则是一部生动的中国文化史的侧写。它让我明白,一部好的工具书,其背后是无数次“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交织作用。那份对母语的敬畏之心,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学术成就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灵光乍现,而是漫长、孤独且需要极度耐心的积累。作者毫不吝惜笔墨地描绘了编纂团队内部的学术思想交流与碰撞,这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学术风范,在今天看来,尤为可贵。他们是如何在意识形态尚未完全开放的背景下,坚持以语言学事实为依据,构建起一个尽可能科学和包容的词典体系?这背后的学术勇气和专业素养,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成功地将一部看似冰冷的工具书的编纂历程,转化成了一部充满人性光辉和学术理想的史诗。它不仅记录了“我们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阐释了“我们是如何思考和做事的”。它让我对“厚积薄发”这四个字,有了更具象、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书,我的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敬意。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而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了那个特定年代的文化图景。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真挚,仿佛能让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当年编纂工作者的那种执着与热忱。那些关于词条的取舍、对字义的考辨,乃至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的学术严谨,都通过这些文字鲜活地呈现在眼前。它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词典的诞生过程,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脉搏和学人风骨。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匠人”的精神,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每一次推敲都倾注了无数心血。读来让人深思,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沉下心来,做这样一件“慢工出细活”的大事。这本书,与其说是回忆录,不如说是一部献给所有文字工作者的赞歌,它让我们看到了学术研究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汗水与坚持。它让我对“权威”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不是轻易得来的标签,而是无数次煎熬与打磨的结果。
评分这本回忆录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我。它不像传统的回忆录那样平铺直叙,反而像是一系列精心剪辑的片段,时而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学术争论,时而又跳跃到当时的日常生活细节,这种散点透视的手法,让整个编纂历程显得立体而丰富。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简陋的办公室里为了一两个异体字而争论不休的场景,那种热烈的思想碰撞,远比单纯的词条罗列要精彩得多。作者的文字功力可见一斑,他能将那些晦涩的语言学问题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即便是对外行读者来说,阅读起来也毫无障碍,反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最触动我的,是其中透露出的那份对汉语言文字的深深眷恋。那种“为天下储典”的使命感,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史诗般的厚重感。它让我重新审视我日常使用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重量,而这本书记载的,正是如何将这份重量恰当地纳入现代的体系之中。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幕后故事”这类题材兴趣平平,总觉得无非是些琐碎的流程记录。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戏剧张力的历史剧。那些关于人力、物力极端匮乏的描写,那些与外界环境的博弈,无不显示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坚韧与智慧。作者没有回避困难,反而坦诚地记录了决策过程中的挣扎与妥协,这使得整个叙述显得无比真实可信,没有任何美化的痕迹。尤其是在描述如何平衡“权威性”与“普及性”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时,作者的论述极其精妙。他展示了编纂者们如何小心翼翼地在“古今之变”中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读完整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对一部巨著诞生的敬佩,更是一种对“集体智慧如何形成”的深刻洞察。这对于理解任何大型文化工程的运作机制,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