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对话”剑桥:文化的跬步(闲步集 现代文化系列丛书)
定价:29.80元
作者:黎志敏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68165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收入此书的文字,都是作者与自己、与让人、与天地、与生灵万物、与东方、与西方、与过去、与未来······对话的内容,感万象之形,悟文化之神。作者在分享思考之时,让我们反观自身与世界,思考现实,修养自己,成为平和之人。
·和自己“对话”,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一种思考,是精进心性,拓展思维和情感精度、广度和深度的过程。
·“对话”无处不在,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对话,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乐于“对话”,才能修养自己。唯有在一次次自由、独立、充分的对话之中,个人的生命才会逐渐丰满。于个人如此,于社会也是如此。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针对有关现代文化、现代诗学、知识论、现代学术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在现代文化方面,首先讨论的是有关文化哲学的相关理论,然后提出了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主要是在现代文化理念的观照之下,讨论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期的各方面问题。其次讨论的是现代诗学领域的相关问题,主要从情感、语言、赏析视角,讨论了现代诗学与传统诗学的差异,以及现代诗学的一些基本特征。然后讨论的是只是论方面的问题,之所以突出知识论,乃是因为中国学界并无知识论的传统。在知识论领域,讨论的是一些基本哲学问题、思维问题以及语言问题,质疑了学界的有关论点,并对中国知识论的构建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后,本书就学术本身的一些规律提出了一些看法,一方面探讨了学术的一些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讨论了这些学术的基本规律对学者提出的基本修养。
目录
“对话”剑桥:有关“对话”的故事与理论(代序)/
篇 生存的根本意义在于“生”/
A生与死/
B我与人/
C文化修养/
D文化情感/
E诚信/
第二篇 强者不怒/
A“完人”情结/
B两种荣誉/
C求善/
D感情上的事情/
E亲情与公义/
第三篇 独立是一种能力/
A独立/
B平等/
C理性/
D三个“我”/
E学术自由/
第四篇 “乌合之众”不是社会/
A社会/
B精神/
C圣人/
D人文/
E死亡/
第五篇 婚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
A婚姻/
B家庭/
C小孩/
D婚姻与性/
E婚外恋/
第六篇 社会必须为婚姻提供支撑体系/
A婚姻支撑体系/
B传统婚姻与现代婚姻/
C离婚/
D性开放/
E生育/
第七篇 建立现代家庭“纠纷解决机制”/
A家庭保障体系/
B婚外爱情/
C隐私权/
D家族/
E社会为本/
第八篇 文化求“善”在于追求规范/
A求“善”/
B传统文化/
C文化精神/
D多元文化/
E效率/
第九篇 “礼”是成熟的文化行为准则/
A礼/
B宗教/
C天的信仰/
D包容/
E腐败/
第十篇 社会需要决定性的力量/
A社会结构/
B民主/
C规则/
D财富/
E经济/
第十一篇 现代社团就是现代社会/
A君主/
B生产力/
C“家”和“国”/
D法律/
E现代社团/
第十二篇 国家的实体存在就是公民的实体存在/
A君主制/
B五伦/
C血缘逻辑/
D命运共同体/
E生而自由/
第十三篇 财富归根到底是社会性的/
A经济文化/
B经济权利/
C财富英雄/
D市场/
E经济的德性/
第十四篇 休闲本身就是幸福/
A休闲/
B幸福/
C劳动与好斗/
D文化德性/
E觉醒/
第十五篇 道德标准太高必然鼓励谎言泛滥/
A道德/
B信仰/
C文化组织/
D儒家/
E孝道/
第十六篇 文化人应有一套明确的生活理念/
A理解/
B文化人/
C诗歌与艺术/
D反思/
E自我/
第十七篇 哲学的本质在于思辨/
A思辨/
B我思/
C主体/
D生命力/
E节奏与规律/
第十八篇 “生命力”是思维和理性的主体/
A知识论/
B“认识”问题/
C有效域/
D判断/
E思维研究/
第十九篇 西方哲学对于中国的性贡献在于逻辑/
A自然思维/
B想象和理性/
C信息链接/
D语言研究/
E无效信息/
第二十篇 应该建立一种“学术学”/214
A学术方法/
B学术与生活/
C学术继承/
D学术的道德义务/
E证明/
后 记 文化的细节/
作者介绍
黎志敏,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文化与现代诗学研究。迄今出版英文专著一部,中文专著四部,编译著六部,在外公开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持*、省部级、厅局级项目共九项,同时从事诗歌、散文创作。曾赴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圣母大学等校访学或讲学。
微信公众号“现代文化学堂()”已开通,欢迎关注。
文摘
序言
我始终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文化观察,往往藏匿于细枝末节之中。《对话》剑桥:文化的跬步,书名中的“跬步”一词,立刻勾起了我对此的兴趣。它暗示着一种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专注于捕捉文化发展过程中那些不易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微小变化。这种“跬步”式的研究,往往能揭示出更深层、更本质的文化逻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析现代社会中那些看似平常的文化现象,例如,某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如何悄然兴起并被广泛接受的,或者,某个曾经边缘的艺术形式如何逐渐进入主流视野。而“对话”二字,则赋予了这本书一种生动感和开放性。我推测,这本书并非是作者单方面地阐述观点,而是通过一种“对话”的方式,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和参与。这种互动式的解读,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至于“剑桥”这个地名,我把它看作是一种学术严谨性的保证,但同时,它又属于“现代文化系列丛书”,这预示着其中的学术内容并非高深莫测,而是与当下的时代紧密相连,能够为我们提供理解现代文化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评分《对话》剑桥:文化的跬步,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跬步”二字,让我联想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古老智慧,暗示着文化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微小的步伐累积而成。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捕捉并呈现这些“跬步”,它们可能是某个生活习惯的演变,一种新词的诞生,抑或是某种艺术形式在小范围内的传播。这种精微的观察,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更能引发我们自身的共鸣。“对话”这个词,则赋予了这本书一种开放性和互动性,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种与读者、与文化本身的交流。这种“对话”,可能是作者与他所研究的文化现象之间的平等互动,也可能是作者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去参与到对文化的理解中来。“剑桥”这个地名,似乎为这本书奠定了某种学术基调,但“现代文化系列丛书”的定位又表明,这种学术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更具时代感和普适性。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下社会文化变迁的细腻洞察,它们或许是关于科技对社交模式的影响,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冲突,亦或是某种新兴价值观的兴起。
评分翻开《对话》剑桥:文化的跬步,我首先被“跬步”这个词所打动。它意味着一种不疾不徐的探索,一种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尤其是在文化研究领域,往往越是微小的变化,越能揭示出时代变迁的深刻印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文化向导,带领我走进现代文化的各种角落,去发掘那些不显眼却又意义非凡的“跬步”。“对话”这个词则赋予了这本书一种互动性,我猜测书中并非单向的输出,而是作者与读者,甚至作者与他所观察的文化现象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这种“对话”式的写作,很可能是一种启发式的,它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抛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让我们能够带着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去参与其中。而“剑桥”这个地名,则增添了一份学术的厚重感,但我又觉得,在“现代文化系列丛书”的框架下,这种学术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更贴近生活,更具普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到当下社会中那些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的文化潮流,可能是消费习惯的变迁,是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抑或是价值观的微妙调整,通过作者的“跬步”观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初拿到《对话》剑桥:文化的跬步,我立刻被它那低调而充满智慧的书名所吸引。“跬步”二字,仿佛在暗示着一种循序渐进、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角,而“闲步集”则预示着一种轻松自在的阅读体验,非但没有枯燥的学术说教,反倒能让人在漫步中体味文化的多彩。这本书的定位是“现代文化系列丛书”,这本身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探索领域。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触及到当代社会中那些不那么显眼,却又深深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化现象。是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演变?是社交媒体如何重塑人际关系?还是消费主义浪潮下,我们如何寻找个体的意义?这些都是我深感好奇的议题。剑桥这个地名,也让我联想到了学术的严谨与思想的深度,但“对话”二字又增添了一份亲切感,它可能不仅仅是单向的理论输出,而是作者与读者,或者作者与时代、与文化本身的一种平等交流。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引发我思考、激发我共鸣的“文化跬步”,它们或许是某个微小的细节,一个不经意的习惯,抑或是某个被忽视的角落,但通过作者的慧眼,能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种“跬步”式的探索,往往比宏大的理论叙事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易于被理解和实践。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就像在迷雾中寻找方向,需要有经验的向导。这本书的书名《对话》剑桥:文化的跬步,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它并非要给我一个现成的地图,而是邀请我一同踏上这段探索之旅。书中的“对话”二字,我将其理解为一种开放的态度,一种对不同观点、不同声音的包容和吸收。而“剑桥”的背景,则让我期待其中可能蕴含着某种英式幽默、学术的严谨,或是某种对传统的尊重与革新。我对“文化的跬步”这一概念尤其着迷。它暗示着一种不急不躁、不求速成的审视方式,尤其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这种“慢思考”显得尤为珍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文化是如何在细微之处悄然发生改变的,例如,曾经被视为小众的某些艺术形式,如何逐渐渗透到大众视野;或者,某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成为主流的。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启发我观察生活、解读社会的小窗口,让我能够以更敏锐的视角去感受身边的文化脉络,去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这种“跬步”的积累,我相信最终会汇聚成对文化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