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的内核与张力
定价:36.0元
作者:丁钢,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8113096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文化社会学的微观研究著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分析文化力的社会应用体系。全书论述了文化的内涵界定、内在结构、动力系统,从文化与经济、消费,与法治、教育,与城市、农村,与创新、创业,与企业、管理等五组十个方面的关系角度,以具体的组织、社区、群体或社会活动为对象和样本,研究分析了文化力的微观社会应用,*后研究阐述了文化在战略层面的作用和意义。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文化社会学的微观研究著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分析文化力的社会应用体系。全书论述了文化的内涵界定、内在结构、动力系统,从文化与经济、消费,与法治、教育,与城市、农村,与创新、创业,与企业、管理等五组十个方面的关系角度,以具体的组织、社区、群体或社会活动为对象和样本,研究分析了文化力的微观社会应用,后研究阐述了文化在战略层面的作用和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丁钢:江苏泰兴人。苏州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员,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先后出版《大学:文化与内涵》《大学文化自觉管理的向度、模型与方略》等2部专著、4部合著,在《高等教育研究》《江海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复印资料转载,完成省级以上人文社科和教育规划项目10多项,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4项。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工作者”“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等。
文摘
社会学界有学者把现象分为两类: 一类为自然的现象, 一类为文化的现象。 ① 文化现象是人们心灵感受和意象的直接表达, 传达了一种语词概念内涵以外的文化信息, 是一种内在体验的方式, 是对于真理的一种想象性的体现。从某个方面来说, 社会愈发展, 文化的范围愈大, 自然的范围愈小。
节 文化概念的变迁
孙喜亭教授说: “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 有了概念才能形成判断, 作出论证。 ” ②“ 文化” 的定义, 往往是“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洪1 9 5 2年出版的《 文化: 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 中的统计, 当时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就有1 6 0多种。
从词源上说, 在西方, “ 文化” 一词源于拉丁文 c u l t u r e , 原意含有种植、 耕种等意思。安托马·菲雷蒂埃在1 6 9 0年编撰的《 通用词典》 中给“ c u l t u r e ” 下的定义就是: “ 人类为使土地肥沃、 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 ” ③1 8世纪, 随着遍布整个欧洲的科学、 艺术、 哲学、 政治思想的进步, 特别是在狄德罗等人领导的“ 百科全书” 学派的努力下, “ 文化” 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次获得了重要的转义, 被解释为“ 心灵的普遍状态和习惯” “ 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 “ 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 。 ④ 文化, 逐渐脱离了对改造自然活动的描述性使用, 而与人类的智力发展和精神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德国和法国, 文化概念还获得了“ 教化” 意义。维克多·埃尔就提出, “ 文化, 就是对人进行智力、 美学和道德方面的培养” 。 ⑤ “ 有文化的( c u l t u r e d ) ” 被理解为“ 有教养的” , 而一些原始的地区也被欧洲贵族称作 u n c u l t u r e d , 意思是“ 没有教养的” “ 未开化的” 。
1 9世纪中叶以后, 人类学家对原始部落实地考察( 又称“ 田野研究” ) , 发现所谓的“ 没有教养的” 或“ 未开化的” 人们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也不缺什么, 于是不得不对产生于1 8世纪的“ 文化” 概念进行重新理解。1 8 7 1年,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纳特·泰勒( E . B . T y l o r ) 在《 文化的起源》 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认为: “ 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 包括知识、 信仰、 艺术、 道德、 法律、 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和习惯。 ” ①这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定义, 在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经典性的意义。其贡献在于消解了原先“ 文化” 定义中的精英性, 把“ 信仰”“ 习惯” 等纳入“ 文化” 的概念之中, 强调了文化的“ 习得性” “ 整体性” 特质。在他之后, 一些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意义又有所发展, 其中做出较大贡献的有拉尔夫·林顿、 A .L . 克劳伯、 C . 克鲁克洪( C l y dK l u c h o h n ) 、 凯利、 斯宾格勒、露丝·本尼迪克、 皮尔森等人。“ 文化” 概念除了泰勒所强调的两个特质外,又获得了“ 价值性” “ 生活方式” “ 符号象征” “ 文化战略” 等若干特质。 ②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A .L . 克劳伯和 C . 克鲁克洪在1 9 5 2年出版的《 文化: 要领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 ③一书中, 综合各种观点, 归纳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文化是由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的。这些行为模式是通过符号习得和传播的, 它们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独特成就, 其中包括体现在人工制
品方面的成就。文化的本质内核是由传统的( 历史衍生的和选择的) 观点, 尤其是其所附带的价值观构成的。文化体系, 从一方面来讲, 可以被视为行动的产物; 从另一方面来讲, 可被视为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④
序言
2 0 0 0年前后, 笔者开始关注和思考文化问题, 从校园文化, 到大学文化,再到社会文化, 总想在哲理和应用之间找到一个切口, 研究既有广泛意义又具有应用价值的文化影响力。其间, 想过“ 文化之力” “ 文化的力量” “ 文化力研究” “ 文化影响力” “ 文化执行力” 等主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想起了“ 张力” 这个词, 开始对它有了一些模糊的理解和认识。
2 0 0 9年5月2 2日早晨, 一家三口像往常一样坐在餐桌前准备吃早餐, 九岁的儿子看到自己面前一碗装得满满的、 有些溢出沿口的稀饭, 说: “ 你们怎么把张力大的一碗留给我呀! ” 我有些惊讶, 他怎么说出“ 张力” 一词, 便有意识地问他讲什么, 儿子笑话我说: “ 老土, 连‘ 张力’ 的意思都不懂。 ” 我连忙张开双臂说: “ 这就是张力? ” 他打了个比方说: “ 一只杯子倒满水, 而里面的水高出了杯口的边沿, 这就是水的张力。 ”
我恍然大悟, 想起平常斟酒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就是张力。记得有人说过, 如果把葡萄放在地里, 会很快腐烂、 消失; 如果把葡萄晒成葡萄干, 可以摆放一段时间; 如果把它酿成酒, 会越摆越醇, 香味会溢出酒坛, 飘出深巷。这让我又一次想起了“ 文化的张力” 。
一个组织文化的影响力, 不仅在组织内部发挥着影响作用, 而且会溢出组织的“ 杯口边沿” , 对周边的环境、 人和事发挥影响力。例如, 一所大学的精神或一个企业的文化, 不仅仅“ 弥漫” 在这所大学的图书馆里、 这个企业的办公楼里, “ 弥漫” 在这所大学、 这个企业大门内的草坪上、 楼宇间, 还“ 飘浮” 在这所大学、 这个企业大门外的空气里, 影响着周边甚至更远、 更大的环境。这就是文化的张力。
读到后面,作者的笔锋一转,开始深入探讨不同文化在接触和碰撞中所产生的“张力”。我理解的“张力”大概就是那些让文化不至于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变化、革新,有时甚至引发剧烈动荡的内在力量。这本书的这部分内容,让我联想到很多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商业贸易以及宗教传播的事件。作者并没有直接列举这些事件,而是通过一些理论性的阐述,比如关于文化适应性、文化同化与差异性保留的探讨,来解释为什么一个文化体系在面对外来影响时,既可能全盘接受,也可能坚决抵制,或者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某个宗教如何在一个全新的地域传播时,描述了它如何在保留核心教义的同时,巧妙地融入当地的民俗信仰和节日庆典。这种“在地化”的过程,既是文化张力的一种体现,也是文化生命力的证明。它说明了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自我调整和融合中获得新的生命。作者的叙述风格在这里变得更加学术化,但却不失引人入胜。他似乎在引导读者思考,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会以何种方式呈现,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现象。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在“内核”与“张力”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之间建立起的深刻联系。他似乎在强调,正是因为有了稳定的“内核”,文化才有了自己的根基和 identity;而正是因为有了不断产生的“张力”,文化才得以保持活力,不断发展和演变。这本书的结尾,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留下了一些开放性的思考。他似乎在引导读者去主动地观察和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去思考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层逻辑,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和文化内部的各种张力。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文化。它让我明白,理解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而是要深入其内在的逻辑和动力。作者的写作风格在整本书中保持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节奏,从宏观的历史叙事到微观的个体体验,都描绘得绘声绘色,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文化的内核与张力》,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充满了好奇。我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它到底能揭示出些什么。书的开头部分,作者似乎在描绘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通过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古代文明的片段,来引出“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性。我感觉作者是在试图构建一个基础,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是如何孕育、发展,又如何在内部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例如,他提到了一个关于早期农业社会如何形成等级制度的例子,通过分析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信仰体系以及对资源的分配,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分化,以及这种分化又是如何影响后续文化的发展走向。我尤其对作者在描述某个已消失文明的仪式性行为时所展现出的细致笔触印象深刻。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而是试图揣摩当时人们的心态,他们为何会对某些符号、神灵产生敬畏,以及这些敬畏是如何转化为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文化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人们在互动、在创造、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生命力。作者似乎想告诉我们,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细节,都可能蕴藏着深刻的意义,而这些意义的集合,就构成了文化的“内核”。
评分接下来,作者似乎又将目光投向了“张力”的另外一个维度,即文化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张力。我理解这可能涉及到社会阶层、意识形态、代际差异等因素所导致的文化分歧。这本书在这部分的内容,让我联想到很多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议题。作者并没有直接对这些议题进行评判,而是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分析,来揭示文化内部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例如,他描述了一个关于某个社会在经历了快速现代化转型后,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产生的巨大鸿沟,以及这种鸿沟如何引发了各种社会讨论和冲突。我尤其被作者在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时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所打动。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一方视为正义,另一方视为邪恶,而是试图去理解双方立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根源,以及这种张力如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或停滞。这部分的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相互交织、有时甚至相互博弈的个体和群体共同塑造的,这种内部的张力,也是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
评分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我觉得它更像是作者对于“文化内核”的进一步挖掘和阐释。他似乎在尝试剥离那些表层的、易变的文化现象,去探寻隐藏在深处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情感共鸣。我读到这里时,脑海里浮现出了很多关于国家民族精神、集体潜意识之类的概念。作者并没有直接使用这些词汇,而是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艺术风格甚至是一些社会运动,来展现不同文化在深层次上的独特性。比如,他描绘了一个关于某个民族在面对历史创伤时,所展现出的独特的集体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既包含了对苦难的记忆,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期盼和坚韧。我个人觉得,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那些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行为和思想的深层逻辑。作者的语言在这里变得更加具象,通过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文化内核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似乎在告诉我们,理解一个文化的“内核”,就如同理解一个人最核心的品格,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