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典藏重庆(2):二战名城老重庆艺术影像纪念明信卡 | ||
| 作者 | 戴前峰 | ||
| 定价 | 100.00元 | ||
| ISBN号 | 9787229038717 | ||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1-06-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48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镜头所到之处,没有哪座城市能像重庆这样,其景观形态与自身的多蹇命运统一得如此神形兼备。造物主为中华大地预设的江域半岛,在月涌大江孤帆、夕照雄关旌旗的旷古岁月中伫候,只等待民族“存亡继绝”的使命降临。它像生命方舟,维系了脉,荫庇了积弱积贫的千万生灵,后悲剧性地凯旋于功成身退的历史背影。无论史实如何演义,历史的真相持久而顽强:重庆,一座江河环绕的山城半岛,因处水陆要冲,遂成中近代史上的“两河流域”;又逢抗战烽火,时称中后的耶路撒冷;因其苦撑远东战局,誉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齐名的“二战”名城。幽暗的民居、沉默的遗址所释放出来的抗战史实竟然毫不逊色于中外任何城市而成为世界性话题。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精美,作为收藏品来说绝对是上乘之作。我非常欣赏这种将影像资料系统化、艺术化呈现的出版理念。翻阅这类书籍,往往能体会到编者对地域文化深厚的感情和专业素养。考虑到“明信卡”这个载体,我想这本书的设计可能不仅仅是平铺直叙的图片展示,或许在版式编排上融入了某种叙事逻辑,可能是按时间线索,也可能是按街区变迁,甚至可能根据不同年代的摄影风格来划分章节。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能让读者在浏览时,对重庆城市肌理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那个时代特有的光影和构图,简直是无声的史诗。我猜想,这些老照片捕捉到的,是重庆那种“雾都”特有的朦胧美感,与大后方紧张的氛围形成一种奇妙的对比。这本书对于那些热衷于城市历史研究,尤其是关注中国抗战时期陪都生活图景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集。
评分我个人对艺术史和摄影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站在了历史与艺术的交汇点上。一本优秀的影像集,其价值往往超越了其记录的内容本身,更在于其影像语言的成熟度与审美趣味。“典藏重庆”这个系列名称,暗示了对所选素材的严格把关——必然是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代表性的作品。我很好奇,这些影像的作者都是谁?他们是如何在当时的条件下,捕捉到如此多经典瞬间的?是专业的战地记者,还是驻扎重庆的外国友人,抑或是本地的摄影先驱?不同的视角和技术,会赋予同一座城市截然不同的面貌。精装的厚重感,似乎也在告诫着翻阅者,这些画面背后蕴含的重量。我更期待看到那些记录了巴渝地区独特风俗人情、生活细节的“非正式”影像,那些才是构成一座城市灵魂的真正拼图。
评分从出版物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种具有特定主题、限量发行的精装影像集,通常具有很强的收藏属性和保值潜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城市记忆的物理载体。我特别欣赏“明信卡”这个概念的融入,这可能意味着内页的图文排版会更趋向于卡片式的独立展示,每一张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来欣赏和把玩。这种设计既保留了严肃性,又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我想象着,如果能找到一些描述这些影像拍摄背景的文字注释,哪怕只是简短的一两句,那价值会翻倍。重庆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城市,它的视觉档案是极其宝贵的资源。这本书,无疑是为我们这些热衷于追溯城市根源的“寻根者”们,精心准备的一份厚礼。我期待它能带来超越预期的震撼与感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典藏重庆”这四个字,就透露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地域情怀。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和时代变迁的老照片、老物件特别着迷,总觉得影像比文字更能直击人心。这本书的装帧是精装,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用心和质感,想必内页的印刷和选材也一定非常考究,毕竟是“纪念明信卡”的形式,对画质和纸张的要求自然更高。我特别期待能看到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鲜活的重庆旧影,尤其是提到“二战名城”这个标签,重庆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绝非寻常。我猜想,这些影像不仅仅是简单的风光记录,它们背后一定隐藏着无数普通人在战火纷飞年代里的坚韧与不屈,是研究重庆近现代史活生生的佐证。这种将艺术影像与历史文脉紧密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它不像一般的旅游画册,更像是一份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化遗产。我希望翻开它时,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山城独有的魔幻现实主义气质在旧时光里的具体呈现。
评分自从读过一些关于陪都时期的历史文献后,我对那个“不沉的孤岛”充满了敬意。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视觉化的证据。我希望能看到那些曾经作为临时政府机关、文化机构所在地,如今可能已经面目全非的标志性建筑在照片中的原始状态。比如,嘉陵江畔的码头景象,山城步道的艰难曲折,或者茶馆里人们的群像。这种具象化的历史场景,能极大地弥补纯文字描述带来的抽象感。而且,如果这些照片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能达到“典藏”的标准,那简直是为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我设想,在昏黄的灯光下,一张张翻阅着这些老明信片,仿佛就能闻到抗战时期重庆特有的烟火气和坚韧的气息,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精神力量。这本书的出版,是对那段特殊历史最好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