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远行译丛: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II(精装)
定价:59.00元
作者:阿尔弗雷德·R.华莱士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0201351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场孕育演化论的海岛之旅,一部自然历史经典
热带雨林的陌生访客,在海岛间流浪八年,记录下无数岛屿的原始生态
作者亲笔手绘插图
内容提要
这是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在马来群岛考察时的旅行见闻。
1854年3月,华莱士前往马来群岛,发掘并采集不为西方世界知晓的动植物种。他在海岛间流浪八年,旅行约一万四千英里,共采集十二万余件生物标本。
本书记载了他所观察到的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大花草科的巨花、“蝴蝶中的王子”大型绿翼鸟翅蝶、酷似人类的红毛猩猩、绝美的天堂鸟、美得难分轩轾的各色昆虫,还有风俗各异的岛民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观。
目录
第四部 摩鹿岛
3 第十九章 班达岛
一八五七年十二月、一八五九年五月及一八六一年四月
11 第二十章 安波那岛
一八五七年十二月、一八五九年十月及一八六〇年二月
28 第二十一章 摩鹿加岛群——德那地岛
39 第二十二章 吉洛洛岛
一八五八年三月与九月
46 第二十三章 从德那地往卡约阿群岛与巴占岛
一八五八年十月
56 第二十四章 巴占岛
一八五八年十月至一八五九年四月
84 第二十五章 塞兰岛、戈龙岛与马塔贝洛群岛
一八五九年十月至一八六〇年六月
122 第二十六章 布鲁岛
一八六一年五至六月
133 第二十七章 摩鹿岛的博物志
第五部 巴布亚群岛
151 第二十八章 搭马来土帆船从望加锡到阿鲁群岛
一八五六年十二月
166 第二十九章 卡伊群岛
一八五七年一月
180 第三十章 阿鲁群岛——多波之旅
一八五七年一月至三月
197 第三十一章 阿鲁群岛内陆之旅
一八五七年三月至五月
234 第三十二章 阿鲁群岛——二度住在多波
一八五七年五月与六月
247 第三十三章 阿鲁群岛的地理学与博物学
257 第三十四章 新几内亚——多雷
一八五八年三至七月
280 第三十五章 从塞兰岛往卫古岛之旅
一八六〇年六月、七月
294 第三十六章 卫古岛
一八六〇年七月至九月
308 第三十七章 从卫古岛到德那地岛之旅
一八六〇年九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五日
322 第三十八章 天堂鸟
354 第三十九章 巴布亚诸岛的博物志
363 第四十章 马来群岛的人种学
381 附 记
383 附录一 论马来群岛人种的颅骨与语言
390 附录二 收录词汇表
410 附录三 阿尔弗雷德·R.华莱士小传
作者介绍
阿尔弗雷德?R.华莱士(1823-1913),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生物学家。以和达尔文共同发表“物竞天择”理论驰名。1854年,他赴马来群岛,用八年时间游历无数岛屿,共采集十二万余件生物标本。
这次旅行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让他不仅得出“物竞天择”理论,还推论出该地动物地理可划分为两部分:东为印度-马来区,西为澳洲-马来区。为纪念他,科学界将这两区的界线称为“华莱士线”。
他的著作很多,包括《河与内格罗河之旅》《动物的地理分布》《人在宇宙的地位》等。
文摘
无
序言
无
文字的张力和叙事的节奏感在这本书里拿捏得恰到好处,完全没有一般学术性记录可能带来的枯燥乏味。作者似乎懂得如何将科学的严谨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融合。当描写穿越密林或遭遇未知危险时的情景,那种紧张感和代入感是如此强烈,仿佛能闻到湿热空气中的泥土味和腐叶味。而当叙述者沉浸在某个新奇的发现或对某种规律的顿悟时,文字又变得舒缓而充满哲思,引人深思。这种叙事上的高低起伏,使得即便是对专业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牢牢地吸引住。我甚至多次在深夜里因为对下一步探险的期待而难以释卷,这种强大的叙事驱动力,是很多当代作品都难以企及的文学功力。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价值,远超乎一本单纯的游记或考察报告,它更像是一扇通往特定历史文化视角的时光之门。通过作者的眼睛,我们得以窥见彼时彼刻的社会结构、当地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乃至殖民时代背景下欧洲探险者与异域文明碰撞时所产生的复杂情愫和认知偏差。那些关于土著社会仪式、传统药用植物应用的记录,虽然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局限性视角,但其详尽程度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素材。它让我跳脱出当代固有的知识框架,去重新审视“进步”和“文明”这些概念的相对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如果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如此艰苦,他们是如何保持这种跨越了地理和文化鸿沟的沟通与记录的,这份坚持本身就值得敬佩。
评分阅读完这本关于遥远地域的探险记录,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那份近乎偏执的观察力和惊人的耐心。他不仅仅是在记录“看到了什么”,更是在剖析“为什么会是这样”。那种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对某种植物生长的光照偏好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还是对某一地区气候模式的长期记录与对比,都展现出一种科学家长久驻扎、潜心钻研的严谨态度。书中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逻辑,让人在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蛮荒之地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思维上的深度拓展。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不为人知的生物习性时,那种旁征博引、结合当时的已知科学理论进行推测和验证的过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博物学研究范畴的认知,绝非走马观花式的游记所能比拟。
评分坦白说,初次接触这类跨越了百年时光的海外考察记录时,我有些担心阅读门槛过高,会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拉丁学名或地理坐标。然而,实际阅读下来,作者的文字处理方式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可译性”。他似乎深谙如何用清晰、富于形象感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生态现象或文化习俗,使得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该主题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地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历史现场与现代读者的理解力。它没有把知识简单地堆砌起来,而是用一种充满温度和人文关怀的方式,将那些遥远群岛上的风土人情、自然奇观,以一种可以被现代人理解和感受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在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致的封面所吸引。硬壳的保护让书脊挺括有型,即便是经常翻阅,也能保持良好的形态。纸张的选择也极为考究,那种略带粗粝却又不失细腻的触感,仿佛能让人直接联想到那些遥远而古老的土地。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墨色饱满,即便是细小的图注和年代久远的引文,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那些精心排版的插图或地图,色彩的还原度极高,细节之处的处理更是令人赞叹,能感受到出版方在装帧上的匠心独运,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那些珍贵而遥远的记录。这是一本放在书架上会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和把玩的珍藏之作,它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和历史的尊重,让人在翻阅时油然而生一种庄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