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文化身份与现当代法国文学 | 作者 | 刘成富 |
| 定价 | 39.00元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5187148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文化身份问题与社会文化思潮密切相关。对加缪、杜拉斯、昆德拉、勒克莱齐奥、胡方、程抱一、维塞尔以及法国海外文学进行研究和思考,旨在揭示现当代法国文学镜像中的文明与冲突。在这些作家的笔下,文化身份具有流动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化身份”这一视角,不仅能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现当代法国文学,感受艺术的和人性的光辉,而且能够让我们清楚地发现,其实,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建构多半都是乌托邦。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这本书,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文化身份”在现当代法国文学中的多重维度。我发现,原来文学不仅仅是记录现实,更是塑造现实的工具。那些关于“法兰西精神”、“民族特性”的讨论,是如何在文学中被建构、被解构、又被重新诠释的,都让我深思。我仿佛看到了不同时代的法国作家,如何用他们的笔,描绘出那个时代的法国人对自己身份的困惑、焦虑,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身份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不断的对话、碰撞和妥协中形成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那些边缘化的文学声音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这让整个研究更加立体和全面。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种宏大的叙事视野。作者似乎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某几位名家名作,而是将现当代法国文学视为一个庞大的文化图景,试图从中梳理出一条关于“文化身份”的清晰发展线索。我感觉作者的笔触相当流畅,虽然涉及的文学流派和时代背景众多,但整体的逻辑推进却显得十分自然。尤其是当作者在探讨某一文学思潮如何与当时法国的政治、社会变迁紧密相连时,那种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我一直在思考,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法国人是如何通过文学来表达、反思,甚至重塑他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20世纪至今法国文学的丛林,指引我看到了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文化印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进行跨文化比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辩证的态度,避免了简单化的标签和绝对化的论断。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和定价都显得相当学术,9787305187148这个ISBN号更添了一份专业感。我刚拿到它的时候,就想象着里面会充斥着严谨的理论分析,或许还有一些拗口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我不是法国文学的科班出身,对很多学者的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都有些敬畏,总觉得这类书籍需要很强的背景知识才能啃得动。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心态,希望能够从中汲取一些关于法国文学的深度见解,了解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反映和塑造法国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文化身份”这样一个宏大而复杂的概念,与“现当代法国文学”这个具体的载体联系起来的。是聚焦于某个特定时期,还是涵盖了从启蒙运动至今的漫长画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叙事手法、主题选择,又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法国社会内部的文化张力与融合?这些都是我期待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脉络,帮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法国文学在文化认同构建中的独特作用。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场艰涩的学术之旅,但阅读体验却远超预期。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即便是在探讨复杂的理论概念时,也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呈现。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文学沙龙,与一群思想敏锐的学者在热烈地讨论着法国文化的种种面貌。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梳理“文化身份”这一主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角和细腻笔触的完美结合。他能够将某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思潮,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之中,让文本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我一直在思考,法国文学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既坚守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又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动态的文化身份的。这本书,无疑为我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它的装帧设计,简洁而有质感,封面上“文化身份与现当代法国文学”几个字,散发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沉静气质。读完之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并非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许多鲜活的文学形象和故事在脑海中交织。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迷失方向的法国,文学作品是如何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创伤,又在其中寻找新的文化坐标。又或者,是在后殖民时代,法国文学如何审视自身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以及对“他者”的认知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法国人的自我定义。这本书让我对“身份”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国籍或语言的标签,而是一种流动的、多元的、充满张力的文化实践。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文本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能够捕捉到文学作品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文化潜流,并将其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文学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