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遠行譯叢: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II(精裝)
定價:59.00元
作者:阿爾弗雷德·R.華萊士
齣版社:人民文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02013514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場孕育演化論的海島之旅,一部自然曆史經典
熱帶雨林的陌生訪客,在海島間流浪八年,記錄下無數島嶼的原始生態
作者親筆手繪插圖
內容提要
這是英國博物學傢華萊士在馬來群島考察時的旅行見聞。
1854年3月,華萊士前往馬來群島,發掘並采集不為西方世界知曉的動植物種。他在海島間流浪八年,旅行約一萬四韆英裏,共采集十二萬餘件生物標本。
本書記載瞭他所觀察到的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大花草科的巨花、“蝴蝶中的王子”大型綠翼鳥翅蝶、酷似人類的紅毛猩猩、絕美的天堂鳥、美得難分軒輊的各色昆蟲,還有風俗各異的島民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觀。
目錄
第四部 摩鹿島
3 第十九章 班達島
一八五七年十二月、一八五九年五月及一八六一年四月
11 第二十章 安波那島
一八五七年十二月、一八五九年十月及一八六〇年二月
28 第二十一章 摩鹿加島群——德那地島
39 第二十二章 吉洛洛島
一八五八年三月與九月
46 第二十三章 從德那地往卡約阿群島與巴占島
一八五八年十月
56 第二十四章 巴占島
一八五八年十月至一八五九年四月
84 第二十五章 塞蘭島、戈龍島與馬塔貝洛群島
一八五九年十月至一八六〇年六月
122 第二十六章 布魯島
一八六一年五至六月
133 第二十七章 摩鹿島的博物誌
第五部 巴布亞群島
151 第二十八章 搭馬來土帆船從望加锡到阿魯群島
一八五六年十二月
166 第二十九章 卡伊群島
一八五七年一月
180 第三十章 阿魯群島——多波之旅
一八五七年一月至三月
197 第三十一章 阿魯群島內陸之旅
一八五七年三月至五月
234 第三十二章 阿魯群島——二度住在多波
一八五七年五月與六月
247 第三十三章 阿魯群島的地理學與博物學
257 第三十四章 新幾內亞——多雷
一八五八年三至七月
280 第三十五章 從塞蘭島往衛古島之旅
一八六〇年六月、七月
294 第三十六章 衛古島
一八六〇年七月至九月
308 第三十七章 從衛古島到德那地島之旅
一八六〇年九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五日
322 第三十八章 天堂鳥
354 第三十九章 巴布亞諸島的博物誌
363 第四十章 馬來群島的人種學
381 附 記
383 附錄一 論馬來群島人種的顱骨與語言
390 附錄二 收錄詞匯錶
410 附錄三 阿爾弗雷德·R.華萊士小傳
作者介紹
阿爾弗雷德?R.華萊士(1823-1913),英國博物學傢、探險傢、地理學傢、人類學傢、生物學傢。以和達爾文共同發錶“物競天擇”理論馳名。1854年,他赴馬來群島,用八年時間遊曆無數島嶼,共采集十二萬餘件生物標本。
這次旅行為他提供瞭豐富的研究材料,讓他不僅得齣“物競天擇”理論,還推論齣該地動物地理可劃分為兩部分:東為印度-馬來區,西為澳洲-馬來區。為紀念他,科學界將這兩區的界綫稱為“華萊士綫”。
他的著作很多,包括《河與內格羅河之旅》《動物的地理分布》《人在宇宙的地位》等。
文摘
無
序言
無
文字的張力和敘事的節奏感在這本書裏拿捏得恰到好處,完全沒有一般學術性記錄可能帶來的枯燥乏味。作者似乎懂得如何將科學的嚴謹與文學的感染力完美融閤。當描寫穿越密林或遭遇未知危險時的情景,那種緊張感和代入感是如此強烈,仿佛能聞到濕熱空氣中的泥土味和腐葉味。而當敘述者沉浸在某個新奇的發現或對某種規律的頓悟時,文字又變得舒緩而充滿哲思,引人深思。這種敘事上的高低起伏,使得即便是對專業領域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被牢牢地吸引住。我甚至多次在深夜裏因為對下一步探險的期待而難以釋捲,這種強大的敘事驅動力,是很多當代作品都難以企及的文學功力。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價值,遠超乎一本單純的遊記或考察報告,它更像是一扇通往特定曆史文化視角的時光之門。通過作者的眼睛,我們得以窺見彼時彼刻的社會結構、當地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乃至殖民時代背景下歐洲探險者與異域文明碰撞時所産生的復雜情愫和認知偏差。那些關於土著社會儀式、傳統藥用植物應用的記錄,雖然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局限性視角,但其詳盡程度為後世研究提供瞭寶貴的原始素材。它讓我跳脫齣當代固有的知識框架,去重新審視“進步”和“文明”這些概念的相對性。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想,如果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如此艱苦,他們是如何保持這種跨越瞭地理和文化鴻溝的溝通與記錄的,這份堅持本身就值得敬佩。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享受。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精緻的封麵所吸引。硬殼的保護讓書脊挺括有型,即便是經常翻閱,也能保持良好的形態。紙張的選擇也極為考究,那種略帶粗糲卻又不失細膩的觸感,仿佛能讓人直接聯想到那些遙遠而古老的土地。印刷的字跡清晰銳利,墨色飽滿,即便是細小的圖注和年代久遠的引文,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這對於閱讀體驗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那些精心排版的插圖或地圖,色彩的還原度極高,細節之處的處理更是令人贊嘆,能感受到齣版方在裝幀上的匠心獨運,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載的那些珍貴而遙遠的記錄。這是一本放在書架上會讓人忍不住想去觸摸和把玩的珍藏之作,它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對知識和曆史的尊重,讓人在翻閱時油然而生一種莊重感。
評分坦白說,初次接觸這類跨越瞭百年時光的海外考察記錄時,我有些擔心閱讀門檻過高,會充斥著大量晦澀難懂的拉丁學名或地理坐標。然而,實際閱讀下來,作者的文字處理方式卻展現齣一種令人驚喜的“可譯性”。他似乎深諳如何用清晰、富於形象感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生態現象或文化習俗,使得即便是第一次接觸該主題的讀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個清晰的認知地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橋梁,連接瞭遙遠的曆史現場與現代讀者的理解力。它沒有把知識簡單地堆砌起來,而是用一種充滿溫度和人文關懷的方式,將那些遙遠群島上的風土人情、自然奇觀,以一種可以被現代人理解和感受到的方式呈現齣來,這在學術著作中是難能可貴的品質。
評分閱讀完這本關於遙遠地域的探險記錄,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那份近乎偏執的觀察力和驚人的耐心。他不僅僅是在記錄“看到瞭什麼”,更是在剖析“為什麼會是這樣”。那種對自然界細微變化的捕捉能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無論是對某種植物生長的光照偏好進行細緻入微的描述,還是對某一地區氣候模式的長期記錄與對比,都展現齣一種科學傢長久駐紮、潛心鑽研的嚴謹態度。書中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分析邏輯,讓人在跟隨作者的筆觸穿越蠻荒之地的同時,也在進行一場思維上的深度拓展。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不為人知的生物習性時,那種旁徵博引、結閤當時的已知科學理論進行推測和驗證的過程,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那個時代博物學研究範疇的認知,絕非走馬觀花式的遊記所能比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