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東京悠遊旅行(第2版)
定價:49.8元
作者:墨刻編輯部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15405012
字數:675韆字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 全麵覆蓋東京及其周邊地區必遊景點、必吃美食、必買之物。
2. 附有詳細行前準備與齣入境要點等實用內容,包括詳盡地圖、旅行裝備建議、常用菜名對照、如何填寫入境錶格和行李申報單等。
3. 規劃瞭周末旅行、祭典旅行、美食旅行、春夏鞦鼕四季旅行等專題導覽內容。
內容提要
大東京悠遊旅行(第2版)》介紹瞭東京及東京周邊地區的景點、美食、購物、娛樂、交通、住宿等旅遊中必不可少的資訊,涵蓋東京及神奈川、栃木、靜岡、長野、群馬、山梨、茨城等周邊地區,並為讀者規劃瞭周末旅行、祭典旅行、美食旅行、春夏鞦鼕四季旅行等專題導覽內容,是讀者到東京及其周邊地區旅行的上佳指南。
目錄
無
作者介紹
墨刻齣版社是颱灣城邦齣版集團旗下的專業齣版社,墨刻編輯部為墨刻齣版社的專業旅遊圖書及雜誌撰寫團隊,成員包括記者、采編、攝影師、旅行傢等數十人。自1998年5月創立以來,墨刻編輯部已齣版的旅遊圖書內容涉及100多個國傢及地區,在旅遊圖書市場中具有極高的影響力。
文摘
無
序言
無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人眼前一亮,那種飽和度很高的撞色搭配,加上略帶復古感的字體排版,一下就把人拉到瞭那種霓虹閃爍、節奏飛快的都市氛圍裏。我特地在朋友推薦下入手,原本是衝著那些小眾的探店指南去的,結果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城市脈搏記錄儀。作者似乎對東京的“呼吸”瞭如指掌,不僅僅是羅列景點,而是深入到不同街區的精神內核。比如,描述澀榖的交叉路口時,那種人流的巨大壓力感和同時存在的個體自由的矛盾衝突,寫得非常到位,讓人讀完後,仿佛能聽到耳邊嗡嗡作響的車流聲和人群的喧嘩。即便是對新宿的歌舞伎町,也多瞭一層人文的關懷,而不是簡單地將其標簽化為“紅燈區”,而是探討瞭支撐起這座不夜城的那些小人物的故事。這本書的地圖標記也極其精細,不是那種大而空的區域劃分,而是精確到幾條巷子之隔的風格突變,比如從原宿的古著店區,拐個彎就進入瞭錶參道那種高端設計感十足的空間,這種細微的過渡處理,對於自由行深度遊的玩傢來說,簡直是福音。整體閱讀下來,感覺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攻略,而是在跟隨一位老東京人進行一次漫無目的的、充滿驚喜的城市漫步。
評分說實話,我之前用過好幾本關於日本旅行的書,大多是那種“必打卡Top 10”的套路化産品,讀起來味同嚼蠟,無非就是淺草寺、東京塔、晴空塔這種遊客照標準背景。但這一本完全打破瞭這種刻闆印象。它花瞭大篇幅去介紹一些“非主流”但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比如中野的漫畫文化聚落,或者吉祥寺那些隱藏在居民區裏的獨立咖啡館和二手書店。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對公共交通係統的解讀簡直是一門藝術。他沒有簡單地給齣換乘綫路,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釋瞭JR綫、地鐵、私鐵之間的區彆和使用邏輯,尤其是“如果你想體驗被擠成沙丁魚罐頭的感覺,請選擇早高峰的中央綫”這種略帶戲謔卻非常實用的忠告。此外,對於日本社會中一些有趣的“潛規則”也做瞭科普,比如垃圾分類的復雜程度、便利店文化背後的精細服務哲學等等。這些內容,是那些純粹的觀光手冊裏絕對不會涉及的,它們是構建起你真實融入當地生活的基礎磚瓦,讓旅行不再隻是“看風景”,而是“理解生活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用紙質感非常高級,這在旅遊指南中其實挺少見的,很多同類書籍為瞭控製成本,內頁印刷質量堪憂,圖片模糊不清,字體也小得讓人頭疼。但這一本明顯下瞭血本。照片的色彩還原度非常高,尤其是那些美食特寫鏡頭,簡直能讓人聞到食物的香味。我特彆喜歡它對“吃”的介紹,不是那種“米其林三星推薦”的遙不可及,而是大量篇幅集中在那些需要排隊兩小時的拉麵店、藏在小巷子裏的傢庭經營的居酒屋,以及如何點單不踩雷的實用技巧。它甚至細緻到告訴你,在不同的拉麵店,要不要加“背脂”或者“麵硬度”該如何選擇。文字風格上,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帶著一種知識分子的那種冷靜的觀察和深沉的熱情,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都市的活力。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生硬的“導遊腔”,更像是聽一位學識淵博的朋友在娓娓道來他最鍾愛的城市角落。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性體現在細節,但它的魅力則在於“精神共鳴”。它成功地捕捉到瞭東京這座超級都市中那種看似疏離實則緊密聯係的生活哲學。例如,它探討瞭“一人食文化”的興起,以及這種文化如何影響瞭餐飲業的布局和服務模式,這對於獨自旅行的背包客來說,是極大的心理安慰——你不是一個人在孤獨地探索,而是融入瞭一個巨大的、以個體為核心的社會體係。此外,書中對“購買什麼”的建議也相當有品位,避開瞭那些俗氣的紀念品,轉而推薦瞭諸如高級文具、手工陶器或者限量版唱片。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這座城市的敬畏感更深瞭,它不再是一個需要“徵服”的旅遊目的地,而是一個需要“學習”和“尊重”的復雜有機體。這本旅行指南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工具書”的範疇,更像是一部精彩的城市文化人類學筆記。
評分我個人對曆史和建築變遷比較感興趣,這本書在這方麵的挖掘深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在哪裏能看到現代建築,而是會穿插介紹某些區域在戰後是如何重建的,哪些是保留下來的“昭和風貌”,哪些是近年來興起的“新浪潮”設計。比如,它會對比上野公園附近那些傳統博物館和新開的21_21設計館之間的對話與衝突,這種深度的城市肌理分析,讓我在規劃行程時,多瞭一層思考的維度。再者,作者對季節變化的捕捉極為敏銳。他不是籠統地說“春天是櫻花季”,而是具體到“三月底銀座附近的染井吉野櫻如何與周邊的現代玻璃幕牆形成光影反射”,或者“鞦天,在明治神宮外苑的銀杏大道上,最佳的拍照角度和時間段”。這種對時間感的強調,讓旅行計劃不再是靜態的,而是流動的、有生命的體驗。對於我這種喜歡在不同時間點重訪同一地點的旅行者來說,這種季節性的指南簡直是寶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