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简明读本

中国京剧简明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文青 马铁汉 著
图书标签:
  • 京剧
  • 戏曲
  • 中国戏曲
  • 传统文化
  • 艺术
  • 表演艺术
  • 文化
  • 历史
  • 戏曲理论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22803
商品编码:298119100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京剧简明读本

定价:36.00元

作者:于文青 马铁汉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66228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纵览中国京剧发展历史的普及读物。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京剧的历史、人物和流派,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作为京剧艺术爱好者的通俗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于文青,男,1939年生,河北南宫人,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剧本创作和戏曲理论研究工作。组织参与《中国京剧史》《北京戏剧通史》(民国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著有《书馆》《换官衣》《一代名伶》等新编历史剧,并有多篇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

马铁汉,1936年生于北京。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59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随后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班(院长梅兰芳)。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京剧团当导演,后又在省戏校、省文化局、省戏研室从事戏曲教学与研究。1975年奉调回京,先后任北京风雷京剧团编导、皮影剧团和梆子剧团团长等职,为政协北京市宣武区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

创作、改编的京剧有《黄风岭》《血染长平》《三探圆明园》《毛遂报国》《梅玉良缘》《风雨送亲人》;皮影戏《孟姜女》《西游记》(被译为日文上演)。曾多次为戏曲频道及台湾电视台做嘉宾主持。著有《京胡伴奏》《戏中邮》《品邮说戏》《等;参加编撰有《中老年案头之友》《北京文化综览》《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中国京剧艺术邮册》《谈史说戏》(主编)《北京京剧科全书》(执行主编)《京剧的魅力》(合作)《聊斋志异全书》及书法作品《宣南文化三人行》等。

文摘


序言



穿越时空的韵律:中国京剧的辉煌与传承 中国京剧,一项融汇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戏剧表演,如同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戏剧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读本旨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对京剧尚不甚了解的初学者,开启一扇通往京剧艺术殿堂的大门,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京剧的独特魅力,带领大家领略这门古老艺术的勃勃生机。 一、溯源与萌芽:京剧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京剧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它是在徽班进京的背景下,融合了北京地区原有的地方戏曲(如京腔、昆腔、秦腔等)以及其他南北剧种的音乐、表演、脸谱、服装等元素,最终在北京这片艺术沃土上孕育、成长并最终定型的。 徽班进京的时代背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来自安徽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纷纷进京献艺。这些徽班不仅带来了精湛的徽剧表演,更在京城广泛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优点,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南北交融的艺术基因:徽班进京并非简单地将徽剧移植到北京,而是在此基础上,不断与北京的昆曲、京腔、西皮、二黄等剧种相互借鉴、融合。昆曲以其典雅细腻的唱腔和表演,为京剧注入了文雅的气质;京腔则以其粗犷豪放的韵味,丰富了京剧的音乐语言。这种南北交融、剧种互鉴,最终形成了京剧独特的声腔体系。 “京剧”称谓的形成:虽然徽班进京标志着京剧艺术的雏形,但“京剧”这一称谓的正式确立则是在咸丰、同治年间。随着徽班在北京的长期演出,其艺术风格在北京逐渐成熟,并被京城百姓接受和喜爱,逐渐形成了“京戏”的说法。 二、四大行当与脸谱艺术:角色塑造的奥秘 京剧的角色塑造高度程式化,通过精心设计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和色彩斑斓的脸谱,以及独特的服装、头饰等,来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和情绪。 生:指扮演男性角色,又分为老生(年长男性)、小生(年轻男性)、武生(擅长武打的男性)等。老生多扮演忠臣、孝子、将军等正派人物,唱腔苍劲有力;小生一般扮演文弱书生、青年将领,仪表俊秀,唱腔清亮;武生则以武功见长,表演动作矫健。 旦:指扮演女性角色,主要有青衣(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女性)、花旦(活泼俏丽的青年女性)、老旦(年长女性)、武旦(擅长武打的女性)等。青衣多扮演大家闺秀、贤妻良母,唱腔委婉动听;花旦则表演幅度较大,语言风趣;老旦的唱腔浑厚,扮演婆婆、母亲等;武旦则要求表演者具备一定的武功基础。 净:又称“花脸”,通常扮演性格鲜明、形象突出的人物,如性格刚烈、粗犷的英雄,或奸臣、恶霸等。净的角色有重唱、重念、重做,表演幅度较大,嗓音洪亮,脸谱色彩浓重,如红脸表示忠勇,白脸表示奸诈,黑脸表示正直。 丑:扮演滑稽、詼谐、狡黠、奸诈等性格的人物,通常戴白鼻梁的“豆腐块”脸谱,以鼻梁为中心,向眼角、嘴边勾画。丑角不仅是喜剧的担当,也常常是剧情的推进者,他们的表演语言诙谐幽默,动作夸张生动。 脸谱艺术:脸谱是京剧最具标志性的艺术元素之一。它并非简单的油彩涂抹,而是通过色彩、线条、图案的组合,高度浓缩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如: 红色:象征忠诚、正直、勇敢,如关羽的红脸。 白色:象征奸诈、阴险、残忍,如曹操的白脸。 黑色:象征刚正、勇猛、鲁莽,如包公的黑脸。 黄色:象征残暴、奸诈,如秦桧的黄脸。 蓝色:象征刚强、骁勇、暴躁,如窦尔敦的蓝脸。 绿色:象征草莽英雄、侠义之士,如武松的绿脸。 金色、银色:常用于神怪、佛祖等角色,表现其超凡脱俗的身份。 三、唱念做打与程式化表演:京剧的表演技法 京剧的表演是程式化、高度凝练的艺术。演员通过“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唱:京剧的唱腔分为西皮和二黄两大腔系,各又分为慢板、二六、流水、散板等多种板式,根据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剧情需要,灵活运用。唱腔讲究字正腔圆,韵味悠长,能够精准地传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念:京剧的念白分为“京白”、“韵白”等,是演员在不唱时,用符合角色身份和性格的语言进行叙述和对话。京白一般贴近生活,语言生动;韵白则有一定节奏和韵律,常用于抒发情感或强调某种情绪。 做:指演员的表演身段、姿态和表情。京剧的“做”讲究程式化,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规范,如“亮相”、“圆场”、“捋袖”、“甩发”等,通过精炼的动作,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打:指武打动作,包括各种武术技巧、跌扑翻打等。京剧的武打讲究难度、技巧和美感,既要表现人物的勇猛善战,又要保持表演的节奏和韵律。 程式化表演:京剧的程式化表演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动作、表情、唱腔都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提炼,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表演模式。例如,演员从舞台一侧上场,到另一侧下场,无论剧中人物身在何处,都是通过“过场”来表现;演员在原地转几圈,就能表现长途跋涉;用扇子来表现马鞭,用旗子来表现战马等等。这些程式化的手法,不仅是中国戏剧表演的智慧结晶,也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经典剧目与名家风采:永恒的艺术瑰宝 京剧拥有浩如烟海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涵盖了历史演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言情悲剧等多种题材,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同时,一代代京剧名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将京剧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经典剧目赏析: 《霸王别姬》:项羽和虞姬的悲壮爱情故事,展现了英雄末路的无奈与忠贞不渝的情感,虞姬的“霸王别姬”一折,哀婉动人,令人扼腕。 《锁麟囊》:讲述了薛湘灵在富贵与贫贱之间的命运变迁,揭示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唱词优美,情节跌宕起伏。 《贵妃醉酒》:描绘了唐玄宗宠妃杨玉环在失宠后的孤独与怨愤,通过醉酒后的歌舞,表现了其内心的复杂情感,唱腔华美,表演细腻。 《空城计》:诸葛亮运用智谋,以一座空城退敌的经典故事,展现了智慧的力量和胆略的过人,诸葛亮沉着冷静的表演,令人拍案叫绝。 《铡美案》:包公审理陈世美杀妻谋财的案件,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体现了“包公精神”,观众在观赏时无不拍手称快。 《游园惊梦》:《牡丹亭》中的经典片段,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相遇,情窦初开,展现了青春的美好与对爱情的渴望,唱腔缠绵悱恻,意境优美。 名家风采掠影: 梅兰芳(生旦):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梅派”艺术,以其独特的唱腔、扮相和表演,开创了京剧旦角艺术的新纪元,被誉为“东方戏剧之王”。 程砚秋(旦):以其“程派”艺术,创造了“女人的京剧”,唱腔低回婉转,表演细腻哀婉,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尚小云(旦):以其“尚派”艺术,唱腔慷慨激越,表演刚健有力,擅长扮演英姿飒爽的女性角色。 荀慧生(旦):以其“荀派”艺术,表演活泼俏丽,唱腔婉转动听,擅长扮演天真烂漫的少女和风趣幽默的角色。 马连良(生):京剧老生表演的改革者,他的“马派”艺术,将京剧老生唱腔和表演推向了新的高度,塑造了许多儒雅、智慧的男性形象。 周信芳(生):麒派老生的代表人物,他的表演极具张力,唱腔粗犷有力,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 五、京剧的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的生命力 京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的传承与创新。老一辈艺术家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新一代艺术家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为京剧注入新的时代元素。 传承的重要性:传统是京剧的根基,优秀的剧目、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是京剧得以延续的宝贵财富。通过师徒相授、科班培养等方式,将这些宝贵的遗产一代代传递下去,是京剧发展的根本。 创新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京剧需要与时俱进,在保持自身独特魅力的同时,吸收新的艺术元素,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例如,在舞美设计、灯光运用、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创新,或者创作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新剧目,都能让京剧更贴近现代观众,焕发新的生机。 现代视野下的京剧:当下,京剧艺术正积极拥抱科技,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吸引年轻观众。同时,许多京剧院团也在尝试跨界合作,将京剧元素融入音乐、电影、动漫等领域,拓展京剧的受众群体。 结语: 中国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中华民族智慧、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载体。通过这本读本,我们希望能够带领大家走进京剧的世界,了解它的历史,欣赏它的艺术,感受它的魅力。愿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绽放璀璨的光芒,为世人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刚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我之前对京剧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比如“梅兰芳”、“四大名旦”之类的,总觉得它是一门很高雅、很神秘的艺术,但又难以触及。翻开这本《中国京剧简明读本》,感觉就像是有人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京剧的堂奥。书的编排很清晰,从京剧的起源、发展,到各个行当的特点,再到唱腔、念白、做功、武打等等,都做了详尽的介绍。我特别喜欢关于“生旦净丑”的章节,以前只是模糊地知道有这四大行当,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演规范,比如“生”行中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各有千秋;“旦”行更是丰富多彩,青衣、花旦、武旦、老旦,每一个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书里穿插了很多京剧的经典剧目介绍,像《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四进士》等等,不仅仅是故事梗概,更重要的是解析了这些剧目在唱腔、表演上的艺术特色,让我对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有时候读着读着,脑海里会不自觉地响起那些经典的唱段,仿佛身临其境,被京剧那独特的韵味所吸引。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阅读,这一点非常难得。而且,书中还配有一些精美的插图,虽然不是很多,但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我对书中描述的人物形象和舞台场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总而言之,这本书确实是一本非常适合京剧入门者的读物,它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领我一步步走进京剧的世界,让我这个门外汉也感受到了京剧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京剧简明读本》的时候,我其实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之前对京剧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零基础。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京剧的看法。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活泼的语言,将京剧的魅力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京剧音乐”的章节,以前总觉得京剧唱腔很“怪”,听不懂,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唱腔的特点,比如西皮、二黄的区别,板式的变化,以及各种打击乐器的运用,这些知识点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京剧的音乐是有章可循,是有逻辑的。我尤其对书中对“锣鼓点”的介绍印象深刻,那些简单的鼓点,配合着演员的表演,竟然能营造出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戏剧张力,这简直是一种奇妙的艺术。书里还提到了一些京剧的“行头”和“化妆”,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京剧在服装、道具、妆容上的考究,每一样都凝聚着匠心和智慧。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戏楼,听着悠扬的唱腔,看着精彩的表演,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压力,让我能够轻松愉快地吸收知识,并且引发了我想要去真正欣赏一场京剧演出的强烈愿望。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戏曲一直充满好奇,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的人,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中国京剧简明读本》。它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清晰”和“系统”。作者像是把我带进了一个巨大的宝库,然后非常有条理地为我展示每一件珍贵的藏品。从京剧的形成历史,到它在各个朝代的演变,再到它对其他剧种的影响,都有清晰的梳理。我特别惊喜于书中对“京剧的剧目分类”的介绍,原来京剧的剧目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还分有“文戏”、“武戏”、“袍带戏”、“公案戏”等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风格,这种分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剧目的特点。书里还对一些经典剧目的“唱腔设计”和“音乐伴奏”做了详细的分析,比如《苏三起解》的西皮慢板,《空城计》的二黄原板,这些具体的音乐元素解析,让我更能体会到京剧唱腔的韵味和情感表达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京剧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过去的辉煌,而是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京剧的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立体的认知体系,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评分

这本《中国京剧简明读本》可以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最好的一本书之一了。我平常喜欢阅读一些历史文化类的书籍,但接触京剧还是第一次。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简明”二字,做到了真正的通俗易懂,对于我这样没有任何京剧基础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大堆专业术语,让读者望而却步。相反,作者非常注重循序渐进,从京剧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锣鼓经”、“唱腔的行当划分”,都解释得非常清楚。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京剧的表演技巧”的阐述,比如“念白”的四种声调,“做功”的各种手眼身法步,还有“武打”的套路和技巧,这些文字描述配合着一些示意图,让我能够理解演员们是如何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推动情节的。书里还提到了京剧的“审美价值”,比如它的写意性、象征性,以及如何通过简洁的舞台调度来创造丰富的意境,这些都让我对京剧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说唱表演,更是一种高度提炼的艺术。读完这本书,我对京剧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好看”或“不好看”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它背后艺术规律和文化内涵的欣赏。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这本《中国京剧简明读本》,老实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认为京剧是属于老一辈人的传统艺术,感觉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京剧的方方面面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比如说,关于京剧的“脸谱”部分,我一直以为脸谱只是简单的色彩和图案,看了书才知道,原来每一个脸谱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代表忠诚、正直,黑色代表刚烈、粗莽,白色代表奸诈、多疑,这些细节的解读,让我对京剧人物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书里还花了很大篇幅讲解京剧的“程式化”表演,这一点我之前完全没有概念,以为演员们都是自由发挥。读了才知道,原来京剧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甚至每一次甩袖,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训练,这是一种高度凝练和提炼的艺术表达方式。作者还提到了京剧的“虚拟性”,比如演员的一根马鞭就能表现出骑马行进的场景,这种想象力的发挥,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著名京剧演员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的介绍,比如马连良、尚小云等等,他们的故事读起来就像一部传奇,让我对京剧艺人的付出和追求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它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让我感受到了京剧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我真的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