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2000年-2015年-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 |
| 作者 | 亢世勇,刘海润 |
| 定价 | 7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643684 |
| 出版日期 | 2015-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看起来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工具书。我尤其欣赏它字体排版的考究,主词条和注释之间的层级分明,疏密有致,即使是像我这样需要经常查阅词语的老读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设计没有采用那种花里胡哨的元素,而是选择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知识的厚重感。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是下了真功夫的,无论是书脊的牢固度还是内页的裁切都非常标准,作为家中常备的参考书,它完全经得起高频率的翻阅。这种对细节的坚持,让我对书的内容质量也凭添了几分信心,毕竟能把外在做到如此精致,内涵想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它就像一件沉静的艺术品,无声地彰显着主人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跨度”和“精准度”上。我过去使用的几本旧词典,在面对一些新兴的混合词、简称或者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流行语时,常常束手无策,要么干脆挂“查无此词”,要么给出的解释过于笼统。但翻看这本新世纪的词典,惊喜地发现它对那些“边缘”词汇的收录非常友好。我试着查了几个我工作领域内常用但略显生僻的行业术语的民间变体,竟然都有明确的标注和出处说明。这种对语言活态的敏感度,是很多静态工具书所不具备的。它仿佛是实时跟随着社会的脉搏在跳动,确保了信息的前沿性,同时又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真正做到了“新”与“典”的完美结合。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团队在处理敏感或争议性词汇时的平衡术。面对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或快速更迭的流行语,不同的解读版本很容易产生冲突。但翻阅此书,我注意到即便是对那些存在多重解释的词语,编者也采用了客观、中立的陈述方式,通常会列举最主流的几种理解,并标注其来源或适用语境,避免了武断地下结论。这种谦逊且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语言,更是在“梳理”语言现象背后的复杂性,体现出一种对知识负责的专业精神,这对于任何希望获取可靠信息的读者来说,都是最宝贵的品质。
评分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新世纪语言地图”。以前,我们接收到的新词汇很多是碎片化的,它们来自不同的媒体、论坛或社交圈,彼此之间缺乏联系。然而,这本词典将这些看似零散的语言现象系统化、结构化了。通过它的编排,我能清晰地看到不同年份、不同社会热点催生了哪一类词汇,比如某种新的科技名词是如何渗透进日常口语的,或者某种社会思潮是如何体现在新的形容词上的。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过去十几年间的社会思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语言不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成了解时代精神最直接的载体。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本想随便抽查几个近些年热议的词汇,看看它的收录情况,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它庞大的信息量给“吸”进去了。里面的解释不仅仅是简单的定义,更像是微型的文化小史。比如解析某个网络热词时,它会追溯到最早的语境、流行的节点,甚至会附带上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解读,这对于理解语言的演变脉络简直是太有帮助了。我发现很多我以为是近两年才出现的词,其实早在十多年前的特定圈子里就已经萌芽了。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释义,而是深入挖掘了词语背后的文化动因和传播路径,这让查阅过程变成了一种探索新知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对照。对于想深入了解二十一世纪初中文语境变迁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