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海戰事典:004:迴憶日德蘭 | 作者 | 【德】喬治· 馮· 哈瑟,【德】萊因哈德· |
| 定價 | 39.80元 | 齣版社 | 吉林文史齣版社 |
| ISBN | 9787547231791 | 齣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內容簡介 | |
|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兩支強大的艦隊,在北海深處不期而遇。一場鋼鐵巨人之間的驚天對決鏇即展開。這是工業時代的海洋上**為壯麗的戰爭史詩。三位曆史親曆者帶領讀者走進戰場,去領略那鐵血硝煙和驚濤駭浪。 |
| 作者簡介 | |
| 喬治·馮·哈瑟: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喬治·馮·哈瑟中校以戰列巡洋艦德弗林格號上的*一槍炮官的身份參加瞭日德蘭大海戰(德國人稱其為斯卡格拉剋戰役)。他的迴憶錄不僅揭示瞭德國人視角中的戰役過程,同時也為我們真實展現瞭無畏艦時代的海上戰鬥的情景。 :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德國公海艦隊在萊因哈德·捨爾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參加瞭日德蘭大海戰。本書節選自他的迴憶錄《世界大戰中的公海艦隊》。 約翰·傑利科:約翰·傑利科海軍上將於*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就任英國*傢海軍大艦隊總司令。所謂的大艦隊(the Grand Fleet),是指戰爭期間屯駐蘇格蘭斯卡帕灣基地的英國主力艦隊。它是英國用於對抗德國公海艦隊的中堅力量。丘吉爾曾經將傑利科稱為,唯 一一個可以在一個下午的時間裏,令英國輸掉戰爭的人。由此可見傑利科上將所肩負的重任。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傑利科上將指揮他的大艦隊參加瞭日德蘭大海戰。本文摘自其迴憶錄《大艦隊1914-1916:創建、發展和作用》。 孫曉翔:*深軍事曆史研究愛好者,擁有曆史學博士學位,曾齣版《希望與毀滅:*三帝國空軍的* 後一年》,收到廣泛好評。 |
| 目錄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編輯推薦 | |
| 紀念日德蘭海戰100周年!通過親曆者的眼睛,身臨戰場!透過當事人的筆端,體會心境!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最近在研究不同國傢史學流派對同一曆史事件的解讀差異,這本由德國學者撰寫的關於日德蘭的“迴憶錄”,自然成為我關注的焦點。以往閱讀的很多關於日德蘭的論述,往往是從英國(勝利者)的角度齣發,充斥著對納爾遜精神的推崇和對英國海軍絕對優勢的強調。我非常好奇,從德國軍官的視角來重述這場戰役,其敘事邏輯和重點會發生怎樣的轉移?他們會如何解釋那些關鍵時刻的戰術失誤,或者,他們會如何高亮展示那些被傳統敘事所忽視的戰術成功?這種“對立麵”的敘事,往往能提供最豐富和最有層次的曆史理解。我期待看到那種帶著強烈民族情結和專業軍事素養的雙重烙印的文本,它能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更均衡的、去除瞭單嚮宣傳色彩的日德蘭全貌。
評分這本關於曆史戰役的書籍,雖然我手頭暫時沒有翻閱原著的實物,但光從書名和作者陣容來看,就足以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特彆是“日德蘭”這個關鍵詞,立刻將讀者的思緒拉迴到那個波瀾壯闊、充滿硝煙的時代。我總覺得,研究特定的海戰,不僅僅是梳理戰術和技術細節,更重要的是去剖析人性的掙紮、決策的藝術以及國傢戰略層麵的深遠影響。那些在茫茫大海上與命運搏鬥的指揮官們,他們是如何在信息不全、壓力巨大的情況下做齣關乎成敗的抉擇?我設想,哈瑟和吉林兩位作者,他們必然會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描繪齣那場世紀海戰的宏大圖景,或許會有對傳統敘事的顛覆,也可能帶來對某些曆史人物重新評價的契機。這類題材的書籍,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於那種沉浸式的曆史體驗感,仿佛能透過文字感受到艦炮的轟鳴和海風的鹹濕。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教科書式的記錄,而是能將那些冰冷的數字和交戰數據,轉化為有血有肉的史詩敘事。
評分我最近癡迷於研究那些“未竟全功”的軍事行動,日德蘭海戰無疑是其中最引人入勝的一個案例。它擁有最大的規模,卻缺乏一個清晰的、決定性的結果,留下瞭太多可以被後人反思和爭論的空間。我個人關注的重點往往是“如果”——如果魚雷戰術運用得更果斷,如果無綫電通訊沒有齣現延遲,戰局是否會逆轉?這本由馮·哈瑟和吉林兩位先生閤作的作品,想必會花費大量篇幅來重構那些關鍵時刻的決策鏈條。我希望作者們能夠基於當時的實際情況,而不是基於後世的完美模型,來推演那些充滿變數的瞬間。那種對不確定性、對混亂場麵的細緻捕捉,纔是曆史的精髓所在,它遠比清晰的因果律推導更具閱讀的張力和啓發性。
評分說實話,現在的軍事曆史讀物,很多時候都陷入瞭對裝備參數的堆砌和對戰術細節的過度描述,讀起來非常枯燥。我更傾嚮於那些能夠將技術細節與更宏大的時代背景結閤起來的作品。對於日德蘭海戰,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將其視為一戰中最具代錶性的主力艦隊交鋒,但它對後續的全球海軍力量對比、海軍設計理念的更新換代,乃至一戰整體走嚮的影響,是不是也有被低估的地方?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這場戰役的長期意義。例如,德國海軍的戰略目標,是否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場“不完全勝利”?作者的“迴憶”部分,如果能透露齣德國海軍高層對於這場戰役結果的真實心態,而非官方的定調,那將是極具史學價值的補充。
評分我最近在尋找一些能夠深度剖析軍事戰略思想的書籍,這本《WL-海戰事典》係列中的《迴憶日德蘭》恰好引起瞭我的注意。我通常會關注曆史事件背後那些決策者的心理側寫,畢竟,再精密的計劃,最終還是要由人去執行,而人的情緒、經驗和偏見,往往是影響戰局的關鍵變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戰役復盤,深入探討當時英德雙方高層在戰略規劃上的差異性,比如通信、情報獲取與反應速度的差異是如何被放大並作用於戰局的。德國方麵對於“奇襲”和“集中兵力”的執念,與英國皇傢海軍那種近乎教條式的“製海權”理念之間,到底産生瞭怎樣的碰撞?我個人對那種帶有強烈個人反思色彩的迴憶錄式寫作風格情有獨鍾,如果兩位德國作者能提供那種局內人纔能體會的微妙氛圍和決策睏境,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