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黃浦江水岸旅遊導覽 | 作者 | 上海市旅遊局 |
| 定價 | 88.00元 | 齣版社 |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
| ISBN | 9787569920796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頁碼 | 257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貫通黃浦江兩岸四十五公裏公共空間,是上海市自2016年以來實施的一項大工程。所謂“公共空間”是指黃浦江自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區段,浦西、浦東兩岸閤計長約45公裏岸綫的公共開放空間,涉及楊浦、虹口、黃浦、徐匯、浦東新區五個區的濱江帶,主要公共空間麵積約為5平方公裏,是市民和遊客體驗上海特色、品味曆史文化、欣賞風貌景觀、感受城市氣息的濱水休閑遊憩帶。 這片公共空間,涵蓋瞭上海旅遊精華的內容,既包括傳統的外灘地區,也涵蓋瞭新興的陸傢嘴金融區、世博園區等上海新地標。改造後的四十五公裏公共空間,不僅是外地遊客觀光上海必到的“打卡”之處,也是上海本地居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黃浦江水岸旅遊導覽》詳細介紹瞭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的主要景點,是遊覽上海的導覽手冊。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一.上海概況 二.黃浦江遊覽 三.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 四.工業搖籃 航運新篇 4.1 復興島 4.2 原中華造船廠(現屬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 4.3 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原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 4.4 楊樹浦發電廠(原上海電力公司) 4.5 原楊樹浦煤氣廠 4.6 楊浦大橋 4.7 中國救撈陳列館 4.8 東方漁人碼頭(原上海魚市場) 4.9 楊樹浦水廠 4.10 秦皇島路碼頭 4.11 上海國際航運服務中心 4.12 白玉蘭廣場 4.13 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 五.萬國建築 海派經典 5.1 上海海鷗飯店(上海國際海員俱樂部) 5.2 俄羅斯聯邦駐上海總領事館 5.3 浦江飯店(原禮查飯店) 5.4 上海大廈(原百老匯大廈) 5.5 外白渡橋 5.6 外灘 5.7 黃浦公園 5.8 外灘源 5.9 光大銀行大樓(原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5.10 外灘觀光隧道 5.11 中國銀行大樓 5.12 和平飯店(原沙遜大廈) 5.13 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原匯中飯店) 5.14 陳毅廣場 5.15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大樓(原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5.16 海關大樓(原江海關大廈) 5.17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大樓(原匯豐銀行大樓) 5.18 元芳大樓(原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5.19 上海外灘華爾道夫酒店(原上海總會大樓) 5.20 和諧匯(原亞細亞大樓) 5.21 原外灘氣象信號颱 5.22 延安東路(原洋涇浜) 5.23 延安東路隧道 5.24 十六鋪碼頭 5.25 老碼頭 5.26 南浦大橋 六.世博西園 創意博覽 6.1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原南市發電廠) 6.2 上海兒童藝術劇場(原上汽集團-通用汽車館) 6.3 中國船舶博覽館(原江南造船廠東區裝焊車間) 6.4 上海世博會博物館 6.5 盧浦大橋 6.6 南園濱江綠地 6.7 打浦路隧道 七.藝術西岸 文化長廊 7.1 上海西岸 7.2 龍美術館 7.3 龍之脊與海事塔 7.4 餘德耀美術館(原上海飛機製造廠大機庫) 7.5 西岸藝術中心(原上海飛機製造廠250號廠房) 7.6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7.7 油罐藝術公園(原中航油油庫) 7.8 上海夢中心 7.9 黃道婆紀念館 7.10 徐浦大橋 八.世博高地 錦綉水岸 8.1 三林 8.2 世博地區 8.3 前灘 8.4 東方體育中心 8.5 世博文化公園 8.6 世博源(原世博軸) 8.7 中華藝術宮(原中國國傢館) 8.8 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原世博文化中心) 8.9 南碼頭濱江文化體育休閑園 8.10 老白渡濱江綠地(原老白渡碼頭) 九.摩天覽勝 時代華章 9.1 陸傢嘴金融貿易區 9.2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9.3 金茂大廈 9.4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9.5 上海中心大廈 9.6 上海國際會議中心 9.7 陸傢嘴濱江大道 9.8 上海船廠濱江綠地(原上海船廠浦東廠區) 9.9 上海民生濱江文化城(原民生碼頭)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黃浦江水岸旅遊導覽》: 上海東臨東海,南接杭州灣,西與浙江、江蘇兩省接壤,北界長江人海口,地處長江三角洲衝積平原的東端,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綫的中點。總麵積6340.5平方韆米,常住人口2400多萬,現下轄16個區。 上海地勢坦蕩低平,地形呈東高西低之狀。除西南部有佘山、天馬山和辰山等少數丘陵山脈外,大多為平原,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南部海域上有位於杭州灣北部金山區境內的“金山三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即大金山島、小金山島和浮山島,也是上海市的個自然保護區。大金山島主峰高103.4米,是上海境內高點。上海境內河港密布,連接成網,主要河流有黃浦江和蘇州河。長江入海口處有崇明島、長興島和橫沙島等麵積較大的島嶼。上海的氣候屬北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降水豐沛,四季分明。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春雨、梅雨和鞦雨三個雨期。 上海市市花為白玉蘭,花朵大而潔白,朵朵嚮上,象徵一種開路先鋒、朝氣蓬勃、奮發嚮上的精神。上海市市標是以白玉蘭、沙船和螺鏇槳三者組成的三角形圖案。三角圖形似輪船的螺鏇槳,象徵著上海是一座不斷前進的城市;圖案中心揚帆齣海的沙船,是上海港古老的船舶,象徵著上海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著早春盛開的白玉蘭,展示瞭城市的勃勃生機。 上海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據青浦區崧澤古文化遺址考證,上海已有6000多年的曆史。春鞦時期,相傳吳王喜狩獵,在今鬆江一帶建華亭,作為貴族的館捨。戰國時期,楚孝王封楚相黃歇為春申君,上海地區曾是他的封地,故上海彆稱“申”。當時的上海是一個沿海漁村,人們以捕魚為生,“滬”是上海先民創造的一種捕魚的工具,故上海簡稱“滬”。唐天寶十年(751年),設華亭縣(即今上海市鬆江區境內),縣境東北的華亭海,即今上海中心城區,“華亭海”就成為上海早的名稱。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設上海鎮,這是上海地名的由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設上海縣,上海建城肇始於此,距今有700多年的曆史。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縣修築城牆,有效抵禦沿海倭寇的掠擾。清乾隆(1736-1796年)、嘉慶(1796-1821年)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運中心,被譽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1840年,戰爭揭開瞭中國近代史的序幕。1843年11月17日,上海對外開埠。1845至1849年間,英、美、法等國相繼在上海設立租界,開始實行殖民統治長達近一個世紀。1905年同盟會上海分會成立後,上海發生過多次反清鬥爭,動搖瞭封建統治。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1921年7月23日,中國黨在上海誕生,開闢瞭中國革命的新紀元。1925年“五卅”運動掀起全國人民反帝鬥爭新高潮。1926年至1927年,為配閤北伐戰爭,上海工人舉行瞭三次武裝起義。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上海發生瞭“一·二八事變”,即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犯上海的作戰。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為瞭占領中國的經濟中心,迫使國民投降,於8月13日大舉進攻上海,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淞滬抗戰爆發。“八·一三事變”是中日戰爭中淞滬會戰的開端和導火綫,淞滬會戰打壓瞭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囂張氣焰。1949年5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主力勝利渡過長江後,對國民黨軍重兵據守的上海市進行城市攻堅戰,解放軍發動瞭以消滅湯恩伯主力、解放大上海為目的的“上海戰役”。1949年5月27日,上海國民黨守城部隊投降,上海解放,從此上海曆史翻開瞭嶄新的一頁。 …… |
| 序言 | |
黃浦江邊,那片承載著上海百年風雲的黃金水岸,如今煥發齣勃勃生機。我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這片區域的著作,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介紹手冊,更像是一部流動的曆史畫捲。書裏對沿岸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從老碼頭的磚石結構,到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的宏偉敘事,再到陸傢嘴摩天大樓群的現代交響,無不展現齣上海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生命力。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那些被時間打磨得有些斑駁的角落,比如一些隱藏在弄堂深處的舊式裏弄,也給予瞭足夠的關注和細膩的筆觸,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舊上海的市井氣息與曆史的厚重感交織在一起的獨特韻味。書中的配圖也選取得非常精妙,每一張照片都仿佛在講述一個關於江水、關於碼頭、關於人的故事,讓人在閱讀時忍不住停下來,仔細揣摩畫麵中的細節,去想象那段逝去或正在發生的時光。這種敘事手法,讓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地理或建築介紹,變得生動起來,充滿瞭人文關懷,也讓我對這片孕育瞭無數故事的江岸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層層遞進的。初讀時,你會被其優美的文字和豐富的曆史信息所吸引,如同走馬觀花般領略瞭江岸的壯美。然而,多讀幾遍後,你會發現更多隱藏的細節和更深層次的哲理。作者在敘述中常常會穿插一些對人與自然、城市與時間關係的思考,這種哲學層麵的探討,讓這本書的境界提升瞭不止一個檔次。它不再局限於“導覽”,而升華為一部關於“城市生命力”的沉思錄。比如,書中對江水的恒定與江岸萬變的對比描寫,那種時空交錯的錯落感,令人迴味無窮。閤上書本,我感覺自己對這條孕育瞭上海的母親河,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具敬畏感的認知。它不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坐標,這本書無疑是理解這個坐標的絕佳鑰匙。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漫步”上海。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抽絲剝繭般的敘事節奏,它並非那種走馬觀花式的景點羅列,而是力求深入挖掘每一處水岸景觀背後的文化內涵與社會變遷。比如,書中對特定曆史時期,如開埠初期,江岸貿易活動對城市格局的影響,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作者沒有停留在錶麵描述,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文獻和口述資料的引用,構建瞭一個立體而豐滿的場景。讀到某些段落時,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滄桑感,讓人不禁感慨萬韆——那些曾經繁忙的裝卸工人的身影,那些駛嚮遠方的蒸汽船的汽笛聲,似乎都在作者的筆下重新鮮活起來。這種對“場所精神”的捕捉和錶達,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它讓我意識到,黃浦江不僅僅是一條河流,它是一條流動的曆史軸綫,承載著上海從一個小漁村蛻變為國際大都市的全部記憶。即便是現代化的濱江步道,在作者的筆下,也融入瞭對過去空間利用的某種呼應與緻敬,使得新舊交融的層次感愈發明顯。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灑脫而富有感染力,讀起來有一種在江邊吹著風、與一位博學的長者對飲暢談的愜意感。作者的語言非常具有畫麵感,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手法,讓原本堅硬的鋼筋水泥和冰冷的曆史數據,都帶上瞭鮮活的生命力。舉個例子,書中描述到某些特定角度下,夕陽灑在江麵上時,那種光影的變幻,簡直讓人屏息凝神,仿佛自己正站在那個最佳觀景點。而且,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很巧妙,它似乎沒有嚴格按照地理順序,而是根據不同的主題和時間綫索進行穿插和對話,這種跳躍性反而製造齣一種迷人的韻律感,讓人不自覺地想一口氣讀完。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關於江邊發生過的軼事,或是一些鮮為人知的人物側影,更是為這本“導覽”增添瞭許多人情味,讓冰冷的地標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煙火氣。
評分我一直對城市規劃和公共空間的使用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在探討黃浦江兩岸功能轉型的部分,展現齣瞭相當高的專業水準和前瞻性視野。它沒有僅僅停留在介紹“現在這裏有什麼好玩的”的層麵上,而是深入探討瞭工業遺産的保護與再利用,以及如何平衡商業開發與市民休閑需求的復雜課題。書中對不同曆史階段的岸綫利用模式進行瞭細緻的對比,比如從純粹的運輸碼頭到如今集文化、商業、生態於一體的綜閤性濱水空間,這種轉變背後的驅動力、遇到的挑戰以及成功的經驗,都被作者進行瞭冷靜而深入的分析。這種帶有批判性思維的論述,讓這本書的厚度遠超一般的旅遊指南。它促使讀者去思考,在城市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和保護我們寶貴的城市肌理和自然資源,讓每一寸江岸都發揮齣最大的公共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