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定价:68.00元
作者:宋书铭著,二水居士校注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04816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吴图南藏本○附录陈耀庭藏本
内容提要
《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又称《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考》,据传为宋远桥所手记。民国初年始宣于世,各家多有抄存留世。本版选用吴图南藏的“清初本”为扫描本,加以点校并作详细注释。
目录
原版影印 / 001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封面) / 047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远桥绪记(附三十七式名目) / 047八字歌/ 058三十七心会论/ 059三十七周身大用论/ 061十六关要论/ 062功用歌/ 064俞家先天拳源流/ 065十三势名目并论说/ 084十三势行功心法/ 091十三势歌/ 094打手歌/ 097程灵洗小九天源流/ 099小九天法式/ 103观经悟会法/ 105用功五/ 107四性归原歌/ 108宋仲殊后天法目源流/ 109后天法目/ 112此书十不传/ 116此书有四忌/ 118用功三小忌/ 118
作者介绍
江澜,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创立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等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在《武魂》《太极》《精武》《武术家》等杂志刊登十数篇文章,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探究》等著作。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最初拿起《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是被书名中的“源流”二字所吸引。我总觉得,学习任何一门技艺,若不明其本源,便如同无根之木,难以长久。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寻根”的渴望。然而,阅读的进程,却远超我最初的预想。它并未停留在简单梳理谱系、罗列师承关系的层面,而是将我引向了对太极思想内核的更深层次的探究。 书中并非直接教授如何发力,如何运劲,而是通过一种宏观的、历史性的视角,去剖析太极文化的生成与演变。我仿佛看到,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太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如何逐渐成型,又如何与不同的地域文化、哲学思潮发生碰撞,最终孕育出形态各异的“支派”。 作者的论述,充满了思辨色彩,他并非简单地断言,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引导读者去思考“何为太极的本真?”“不同流派的差异究竟源于何处?”这种探究式的写作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并非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同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太极的足迹。 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似乎在强调,太极的“源流”与“支派”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每一个支派,都是从源头发展而来,同时又以其独特的传承方式,丰富和发展着源头的精神。这种视角,让我对太极的理解,从单一的技术层面,升华到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文化和哲学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汲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探索。它以一种极为内敛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带领我踏上了一段关于太极文化溯源的奇妙旅程。我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直接学习招式、体悟劲道的读者,我更偏爱从历史的维度、哲学的视角去理解一门学问。而《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 它不是那种摆在案头,随时翻阅以备查证的工具书,而更像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的精神食粮。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勾勒出太极思想萌芽的早期形态;时而又如海浪般汹涌,激荡起关于不同流派纷繁复杂的演变与争鸣。 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源流”与“支派”之间辩证关系的阐释。它并非僵化地将太极武学割裂开来,而是展现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仿佛在说,每一个支派,都是从那共同的源头分化而来,又在各自的传承与发展中,反哺着源流的生命力。这种视角,让我看到了太极文化非但没有因为历史的久远而衰退,反而愈发显得生机勃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那些古代的武者,在各自的环境下,如何理解和实践太极的真谛,又如何将这份智慧传递给后人。这本书,成功地将我的思绪带离了现实的喧嚣,沉浸在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太极世界中,让我对这门博大精深的武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评分拿到《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我带着一种探求真知的热忱,期待能从中找到太极武学的脉络与精髓。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精神之旅。它并非一本纯粹的武术教程,而是以一种极为宏大而又细腻的笔触,将太极这一古老智慧的演变史诗般地展现在我眼前。 我惊叹于作者对于太极文化根源的深邃洞察,以及对各个支派发展脉络的精准梳理。他并非简单地列举事实,而是通过一种充满哲理的论述,带领我深入探究太极思想的本源。我仿佛看到,在那遥远的过去,太极的种子如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与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最终孕育出千姿百态的“支派”。 这种“论”的姿态,让我感受到一种严谨与深刻。作者似乎在引导我们,超越表面上看得见的拳法套路,去追寻那更为根本性的内在力量。他对“源流”与“支派”之间关系的阐释,尤为引人深思,它并非简单地将太极割裂,而是展现了一种生生不息、传承发展的生命力。 我常常在阅读时,陷入沉思,思考那些不同流派的先贤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对太极进行理解与实践,又是如何将这份宝贵的智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本书,让我对太极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哲学思想的深度理解。
评分对于《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的初印象,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这不是一本轻松易读的书,它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琢磨。我抱着学习太极武学精要的心态翻开,却被作者带领着走向了一个更为宏观的领域——太极文化的源流与演变。 书中的叙述,与其说是直接传授技艺,不如说是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作者以一种史学家的严谨和哲学家的思辨,去剖析太极这一古老智慧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从最初的萌芽,发展壮大,最终分化出丰富多彩的“支派”。这种“论”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作者对于太极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我尤其被书中对“源流”与“支派”关系的辩证思考所吸引。它并非简单地将不同的太极流派割裂开来,而是展现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仿佛在说,每一个支派,都承载着源头的精神,又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和发展着源头。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那些古代的武者,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继承和发展太极。这种超越技术本身的叙述,让我对太极的理解,从一个纯粹的武学爱好者,上升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体悟。它让我看到了太极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息的生命力。
评分初次翻阅,就被书名《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所吸引,心想这定是一部探究太极武学根源与演变脉络的鸿篇巨制。然而,随着指尖在书页间滑动,我发现它并非直接铺陈技术要领或招式解析,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将我引入了对太极思想本体的深层审视。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技”的层面,而是着力于“道”的追寻。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一种对武学背后哲学意蕴的深刻关怀。 它仿佛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将太极这一古老智慧的种子,如何在不同的时代、地域、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演化出丰富多彩的“支派”图景。这种“论”的姿态,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充满了作者的思考与辨析。他似乎在引导读者一同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起源,去理解不同流派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微妙之处。 我常常在想,何为真正的“源流”?又如何界定清晰的“支派”?这本书似乎在尝试回答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它提出的观点,或许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接受,但其背后所蕴含的严谨考证与独到见解,却足以引人深思。我感觉到作者并非是在“教”人练拳,而是在“引”人悟道,引导我们去理解太极的精髓,超越表面的招式,去触及那更为根本性的力量。 这种叙述方式,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太极文化,而非仅仅满足于技术学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太极的认知,发现原来在我们熟知的那些拳法套路背后,还隐藏着如此深邃的历史积淀与哲学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