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太極功源流支派論
定價:68.00元
作者:宋書銘著,二水居士校注
齣版社: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04816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吳圖南藏本○附錄陳耀庭藏本
內容提要
《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又稱《宋氏傢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考》,據傳為宋遠橋所手記。民國初年始宣於世,各傢多有抄存留世。本版選用吳圖南藏的“清初本”為掃描本,加以點校並作詳細注釋。
目錄
原版影印 / 001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封麵) / 047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宋遠橋緒記(附三十七式名目) / 047八字歌/ 058三十七心會論/ 059三十七周身大用論/ 061十六關要論/ 062功用歌/ 064俞傢先天拳源流/ 065十三勢名目並論說/ 084十三勢行功心法/ 091十三勢歌/ 094打手歌/ 097程靈洗小九天源流/ 099小九天法式/ 103觀經悟會法/ 105用功五/ 107四性歸原歌/ 108宋仲殊後天法目源流/ 109後天法目/ 112此書十不傳/ 116此書有四忌/ 118用功三小忌/ 118
作者介紹
江瀾,自號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興。1987年從王清發老師學習楊式李雅軒老師一脈太極拳,1992年從蔡光圻老師學習推手。2003年初,因緣結識金仁霖老師,係統學習楊式葉大密老師一脈太極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學體係至今。創立一多廬太極文化傳播公司,緻力於太極拳傳播與推廣;受聘於新加坡傳統楊式太極拳協會等擔任武術顧問;創立馬來西亞檳城一多廬太極拳協會,擔綱顧問暨總教練。手談之餘,勤於筆耕,在《武魂》《太極》《精武》《武術傢》等雜誌刊登十數篇文章,齣版有《一多廬太極體悟錄》、《楊傢太極拳老拳譜三十二目探究》等著作。
文摘
序言
初次翻閱,就被書名《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所吸引,心想這定是一部探究太極武學根源與演變脈絡的鴻篇巨製。然而,隨著指尖在書頁間滑動,我發現它並非直接鋪陳技術要領或招式解析,而是以一種更為宏觀的視角,將我引入瞭對太極思想本體的深層審視。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停留在“技”的層麵,而是著力於“道”的追尋。從書中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一種對武學背後哲學意蘊的深刻關懷。 它仿佛在描繪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將太極這一古老智慧的種子,如何在不同的時代、地域、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最終演化齣豐富多彩的“支派”圖景。這種“論”的姿態,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充滿瞭作者的思考與辨析。他似乎在引導讀者一同穿越曆史的迷霧,去探尋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起源,去理解不同流派之間既有聯係又有區彆的微妙之處。 我常常在想,何為真正的“源流”?又如何界定清晰的“支派”?這本書似乎在嘗試迴答這些根本性的問題。它提齣的觀點,或許並非所有人都能輕易接受,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嚴謹考證與獨到見解,卻足以引人深思。我感覺到作者並非是在“教”人練拳,而是在“引”人悟道,引導我們去理解太極的精髓,超越錶麵的招式,去觸及那更為根本性的力量。 這種敘述方式,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瞭解太極文化,而非僅僅滿足於技術學習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精神的盛宴。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太極的認知,發現原來在我們熟知的那些拳法套路背後,還隱藏著如此深邃的曆史積澱與哲學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汲取知識,不如說是一種沉浸式的探索。它以一種極為內斂卻又充滿力量的方式,帶領我踏上瞭一段關於太極文化溯源的奇妙旅程。我並非傳統意義上那種直接學習招式、體悟勁道的讀者,我更偏愛從曆史的維度、哲學的視角去理解一門學問。而《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恰好滿足瞭我這種求知欲。 它不是那種擺在案頭,隨時翻閱以備查證的工具書,而更像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反復咀嚼的精神食糧。作者的筆觸,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勾勒齣太極思想萌芽的早期形態;時而又如海浪般洶湧,激蕩起關於不同流派紛繁復雜的演變與爭鳴。 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源流”與“支派”之間辯證關係的闡釋。它並非僵化地將太極武學割裂開來,而是展現瞭一種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仿佛在說,每一個支派,都是從那共同的源頭分化而來,又在各自的傳承與發展中,反哺著源流的生命力。這種視角,讓我看到瞭太極文化非但沒有因為曆史的久遠而衰退,反而愈發顯得生機勃勃。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那些古代的武者,在各自的環境下,如何理解和實踐太極的真諦,又如何將這份智慧傳遞給後人。這本書,成功地將我的思緒帶離瞭現實的喧囂,沉浸在那片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太極世界中,讓我對這門博大精深的武學,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感悟。
評分對於《太極功源流支派論》的初印象,是一種撲麵而來的厚重感。這不是一本輕鬆易讀的書,它需要你沉下心來,慢慢品味,細細琢磨。我抱著學習太極武學精要的心態翻開,卻被作者帶領著走嚮瞭一個更為宏觀的領域——太極文化的源流與演變。 書中的敘述,與其說是直接傳授技藝,不如說是在描繪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捲。作者以一種史學傢的嚴謹和哲學傢的思辨,去剖析太極這一古老智慧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從最初的萌芽,發展壯大,最終分化齣豐富多彩的“支派”。這種“論”的姿態,讓我看到瞭作者對於太極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我尤其被書中對“源流”與“支派”關係的辯證思考所吸引。它並非簡單地將不同的太極流派割裂開來,而是展現瞭一種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仿佛在說,每一個支派,都承載著源頭的精神,又以其獨特的方式,豐富和發展著源頭。 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那些古代的武者,如何在不同的曆史背景下,繼承和發展太極。這種超越技術本身的敘述,讓我對太極的理解,從一個純粹的武學愛好者,上升到瞭對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的深度體悟。它讓我看到瞭太極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智慧,以及它在曆史長河中不息的生命力。
評分拿到《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我帶著一種探求真知的熱忱,期待能從中找到太極武學的脈絡與精髓。而閱讀的過程,卻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精神之旅。它並非一本純粹的武術教程,而是以一種極為宏大而又細膩的筆觸,將太極這一古老智慧的演變史詩般地展現在我眼前。 我驚嘆於作者對於太極文化根源的深邃洞察,以及對各個支派發展脈絡的精準梳理。他並非簡單地列舉事實,而是通過一種充滿哲理的論述,帶領我深入探究太極思想的本源。我仿佛看到,在那遙遠的過去,太極的種子如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代,與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最終孕育齣韆姿百態的“支派”。 這種“論”的姿態,讓我感受到一種嚴謹與深刻。作者似乎在引導我們,超越錶麵上看得見的拳法套路,去追尋那更為根本性的內在力量。他對“源流”與“支派”之間關係的闡釋,尤為引人深思,它並非簡單地將太極割裂,而是展現瞭一種生生不息、傳承發展的生命力。 我常常在閱讀時,陷入沉思,思考那些不同流派的先賢們,是如何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下,對太極進行理解與實踐,又是如何將這份寶貴的智慧,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這本書,讓我對太極的認識,不再局限於技術層麵,而是上升到瞭對其曆史文化價值和哲學思想的深度理解。
評分坦白說,最初拿起《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是被書名中的“源流”二字所吸引。我總覺得,學習任何一門技藝,若不明其本源,便如同無根之木,難以長久。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尋根”的渴望。然而,閱讀的進程,卻遠超我最初的預想。它並未停留在簡單梳理譜係、羅列師承關係的層麵,而是將我引嚮瞭對太極思想內核的更深層次的探究。 書中並非直接教授如何發力,如何運勁,而是通過一種宏觀的、曆史性的視角,去剖析太極文化的生成與演變。我仿佛看到,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太極作為一種思想體係,是如何逐漸成型,又如何與不同的地域文化、哲學思潮發生碰撞,最終孕育齣形態各異的“支派”。 作者的論述,充滿瞭思辨色彩,他並非簡單地斷言,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分析,引導讀者去思考“何為太極的本真?”“不同流派的差異究竟源於何處?”這種探究式的寫作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並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一同在曆史的長河中,追溯太極的足跡。 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似乎在強調,太極的“源流”與“支派”並非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關係。每一個支派,都是從源頭發展而來,同時又以其獨特的傳承方式,豐富和發展著源頭的精神。這種視角,讓我對太極的理解,從單一的技術層麵,升華到瞭一個更為宏大的文化和哲學層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