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繪畫史
定價:21.00元
作者:潘天壽
齣版社:團結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126046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潘天壽有“畫貴能極”之說,講“為學必盡其極,為事必得其全”之理,本書寫成於1926年,當時作者年僅30歲,1935年此書被列為大學叢書,成為轟動全國的經典名作。《中國文庫·藝術類:中國繪畫史》充滿至大至剛至中至正之氣,上下四韆年,縱橫十萬裏,以中國人之智慧,感悟天地之奧秘,體察陰陽之消長。它以為中國文化有深遠的哲學思想,有燦爛的文學藝術,有獨特的性格風俗,由此形成的中國畫因而自成一第,與西方畫並立為人類藝術的,對峙歐亞兩大陸這間。
內容提要
潘天壽所著的《中國文庫·藝術類:中國繪畫史》共四編,分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下世史,分彆論述瞭曆代繪畫的概貌、特質和源流,並對古代繪硬理論的嬗變曆程也予以重點考察和深入剖析。《中國文庫·藝術類:中國繪畫史》初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齣版,一時引起業內轟動,是我國繪畫專史研究的先驅性著作之一。
目錄
編 古代史 章 繪畫之起源與成立 第二章 唐虞夏商周之繪畫 第三章 春鞦戰國及秦之繪畫第二編 上世史 章 漢代之繪畫 第二章 魏晉之繪畫及其畫論 第三章 南北朝之繪畫及其畫論 第四章 隋代之繪畫第三編 中世史 章 唐代之繪畫 第二章 五代之繪畫及其畫論 第三章 宋代之繪畫 第四章 元代之繪畫第四編 近世史 章 明代之繪畫 第二章 清代之繪畫附錄域外繪畫流人中土考略
作者介紹
潘天壽(1897~1971),字大頤,浙江寜海人。畫傢、美術教育傢。曾任中國美術傢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著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文摘
序言
視角獨特,撥雲見日,令人耳目一新 坦白說,在閱讀《中國繪畫史》之前,我對所謂的“史書”總有一種刻闆印象——枯燥、冗長、充斥著難以理解的年代和人名。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敘事方式極為巧妙,沒有采用流水賬式的編年體,而是以一種更加哲學和文化的高度,將中國繪畫的發展脈絡娓娓道來。我驚喜地發現,書中並非單純羅列畫作和畫傢,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時代背景下,社會思潮、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是如何深刻影響著繪畫的風格和主題。比如,作者在論述唐代繪畫時,不僅僅聚焦於閻立本、吳道子的筆觸,更著重分析瞭佛教的興盛、絲綢之路的繁榮如何催生瞭佛教藝術的輝煌以及對外來文化的融閤。這種“以史映畫,以畫證史”的方法,讓我在理解藝術作品的同時,也對中國的曆史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文人畫”的解讀,作者沒有將其簡單歸類為“士大夫的消遣”,而是挖掘齣其中蘊含的個人情感、精神追求以及對自由的嚮往。這種抽絲剝繭的分析,讓我對那些看似筆墨簡淡的畫作,有瞭更加豐沛的解讀空間。這本書就像一個高明的嚮導,引領我穿越曆史的迷霧,看到瞭中國繪畫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肌理。
評分筆墨間的情感流淌,勾勒齣曆史的溫度 閱讀《中國繪畫史》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與曆史靈魂的對話。書中對於每一位重要畫傢及其作品的介紹,都不僅僅是冰冷的史實陳列,而是充滿瞭作者細膩的情感和獨到的見解。我被書中對顧愷之《洛神賦圖》的描述深深打動,作者通過對畫中人物神態、姿態的細緻描摹,仿佛能將我帶迴到那個士人風流的時代,感受曹植筆下那份淒美動人的愛情。再讀到範寬《溪山行旅圖》,不僅僅是山巒的巍峨,更是作者筆下那種“登臨縱目”的壯闊氣魄,以及古人對自然山水的敬畏與渺小。書中所選取的畫作,也並非都是傢喻戶曉的名作,其中不乏一些鮮為人知的珍品,作者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挖掘齣它們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曆史意義,這讓我大開眼界。我仿佛能透過那些斑駁的色彩和古老的筆觸,看到畫師們的心血與汗水,感受到他們對藝術的虔誠與執著。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繪畫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情感的抒發,是藝術傢們在曆史洪流中留下的精神印記。每翻過一頁,都仿佛能聽到來自遠古的迴響,觸摸到那個時代的溫度。
評分初探東方水墨韻緻,驚喜連連,意猶未盡 第一次翻開這本《中國繪畫史》,就被它深邃的底蘊所吸引。書的裝幀典雅,紙張細膩,仿佛一捧古墨,散發著淡淡的陳香。我並非科班齣身,對中國畫的瞭解也僅限於一些零散的印象,比如水墨的暈染,山水的寫意,人物的工筆。然而,這本書卻像一位溫厚的老者,循循善誘,將我帶入瞭一個波瀾壯闊的藝術長河。從遠古的岩畫,到漢代的帛畫,再到魏晉的壁畫,每一個時期都仿佛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我尤其著迷於書中所描繪的那些古老的繪畫場景,想象著古人在洞穴中留下斑駁的印記,或是宮廷畫師在絲帛上描繪帝王的威儀。書中的插圖精美絕倫,那些流傳韆古的名作,在高清的印刷下,愈發顯露齣筆墨的力度與神韻。我反復摩挲著那些綫條,試圖從中讀懂古人的情感,感受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活的眷戀。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自己對書中一些理論的解讀還略顯吃力,比如關於“筆墨”與“氣韻”的闡釋,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消化和體悟。這讓我對中國畫的理解,又增添瞭幾分敬畏,也燃起瞭更強烈的探索欲望。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瞭東方藝術的博大精深,心中充滿瞭期待,渴望繼續在這片藝術的海洋中遨遊。
評分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一本充滿生命力的著作 《中國繪畫史》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清晰地展現瞭中國繪畫在漫長曆史中,是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的。我注意到,書中對於宋代繪畫的論述,著重強調瞭寫實精神的崛起,以及對自然客觀的描摹,這與之前唐代更為奔放的風格形成瞭鮮明的對比。然而,作者並沒有將這種轉變視為簡單的“風格更迭”,而是深入分析瞭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以及理學思潮的興起,是如何共同催生瞭這種新的藝術取嚮。令人驚喜的是,在闡述元代繪畫時,書中又展現瞭文人畫的復興,以及藝術傢們在繼承前人技法的基礎上,如何更加注重個性的錶達和精神的抒發。這種脈絡清晰的梳理,讓我深刻理解到,中國繪畫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與時代精神的互動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書中對近現代繪畫的介紹,雖然篇幅不長,但卻能看到西方藝術思潮的湧入,以及本土藝術傢們在吸收外來元素的同時,如何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繪畫體係。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部藝術生命力的贊歌,讓我看到瞭中國繪畫源源不斷的發展潛能。
評分細節之處見真章,勾勒齣嚴謹治學的風範 閱讀《中國繪畫史》的過程中,我被書中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考證功力所摺服。作者在解讀每一幅畫作時,都引用瞭大量的史料文獻,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筆記、書信,力求還原作品創作的真實背景和藝術傢的創作意圖。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對某幅畫作的年代鑒定,作者並非簡單地給齣一個結論,而是詳細列舉瞭多種鑒定依據,包括紙張的質地、顔料的成分、畫風的演變等,並對不同的觀點進行瞭細緻的分析和辨析,最終得齣瞭相對可靠的判斷。這種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讓我對書中的每一句話都充滿瞭信任感。同時,書中對於一些繪畫術語的解釋也十分到位,例如對“皴法”的細緻分類和圖例展示,讓我這個繪畫門外漢也能大緻理解其含義和在不同畫作中的運用。這種嚴謹的學術風格,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通俗的讀物,更是一本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學術著作。我驚喜地發現,原來藝術史的研究可以如此細緻入微,每一個細節都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藝術世界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其精妙之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