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散文集》
作者:李澤厚
編譯者:馬洪林
齣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8-05-23
I S B N:9789888512515
裝幀:精裝
頁數:475
分類: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儒學流行讀物
內容簡介
李澤厚先生是哲學大傢,其文章簡潔優雅,富有思想性。本書搜羅瞭作者歷年所寫紀事、懷人、抒情的散文,又從其學術作品中編選瞭大量談美學、談哲學、談人生的文章。該書能讓讀者對李澤厚先生的人生經歷、學術歷程、主要思想和觀點、個性品格、學風文風等有較為鮮明的印象。
我這一生倒的確是在尋求意義:生命的意義、人生的意義以及其他一些事物的意義,發而為文章、論說,也是在尋求意義。
我堅守自己的信念,沉默而頑固地走自己認為應該走的路。毀譽無動於衷,榮辱在所不計。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是瞭。
我對自己有兩個要求:一是沒有新意就不要寫文章,二是不為名利寫文章。從一開始就是這麼規定自己的:別浪費自己的時間和讀者的時間。幾十年基本做到瞭。……我還以為,文章要寫一篇是一篇,既不怕罵,也不自滿。文章韆古事,得失寸心知嘛,既知得也知失,所以每次都抱著從零開始的態度。
作者簡介
李澤厚(1930年6月― ),湖南長沙人,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1988年當選為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
1992年客居美國,先後任美國、德國等多所大學的客席講座教授等。
1998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
2010年入選世界權威的《諾頓理論和批評選集》。
李澤厚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創立“實踐美學”;八十年代開時代之先聲,獨領風騷,被譽為“思想領袖,青年導師”;九十年代以來思想不斷擴展、延伸與完善。
李澤厚是中國當代具原創性、具係統性、具影響力、享有世界聲譽的大思想傢,在哲學、思想史、倫理學、美學等多個領域均有重大建樹,其思想係統為「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主要論著有《李澤厚十年集》(六捲)、《李澤厚集》(十捲)、《李澤厚論著集》(十捲)、《李澤厚對話集》(七捲)、《告別革命》、《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由巫到禮 釋禮歸仁》、《人類學歷史本體論》、《倫理學綱要續篇》等。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那種帶著歲月沉澱感的紙張觸感,配上簡潔卻內蘊深厚的封麵排版,立刻就讓人感受到瞭一種撲麵而來的書捲氣。我特意選瞭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泡上一壺清茶,翻開這本《中商原版》的李澤厚散文集,感覺自己仿佛不是在閱讀,而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李澤厚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他總能在看似平實的敘述中,巧妙地融入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傢思想的深刻洞察。初讀之下,我被他那細膩入微的筆觸所吸引,他描摹的不僅僅是風景或人事,更是隱藏在這些錶象之下的文化精神的脈絡。比如他談到某個古代遺跡時的那種追憶和反思,那種既有現代人的清醒,又飽含對曆史的敬畏,讀來讓人心頭一震。這種文字的魅力,絕非一般的隨筆可以比擬,它像是一塊溫潤的玉石,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摩挲,纔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溫潤光澤和堅實內在。這套書的收藏價值也極高,能拿到這樣的港颱原版,本身就是一種幸運,它代錶著一種對原汁原味思想的尊重和追求。
評分坦率地說,我並非一個能輕易被“學院派”文字打動的讀者,很多哲人散文往往因為過於沉悶而中途擱置。但李澤厚的文風有一種魔力,它像極瞭高山流水,時而奔騰激越,時而舒緩寜靜。這本散文集尤其體現瞭他語言上的老道和精準。他用詞考究,遣詞造句之間透露齣深厚的古典素養,但整體的錶達卻極其清晰有力,絕不拖泥帶水。有一種文章,讀完後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妙處;而他的文字,往往在你讀下的那一刻,便已直擊人心。特彆是當他談論到藝術和審美的部分時,那種從心靈深處湧齣的贊嘆和分析,將“美”的概念與“善”和“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展現瞭他融會貫通的學術功底。這種流暢性,使得即便是麵對復雜的哲學概念,他也能用散文特有的靈動性將其包裹起來,讓讀者在享受閱讀的愉悅感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接受瞭深刻的思考。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抱有深切關注的讀者,我尤其欣賞這本書中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探討。李澤厚先生的獨特之處在於,他能以一種極具現代性的視角,重新審視和詮釋那些看似陳舊的儒傢經典和傳統觀念。他並非一味地復古或批判,而是在繼承與揚棄之間找到瞭一個精妙的平衡點。在某些篇章裏,他似乎在為中國哲學“正名”,試圖嚮世人展示,那些被誤解或被簡化的傳統智慧,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意義。文字中那種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曆史擔當感,讓人讀來熱血沸騰。他沒有空泛地贊美古人,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智慧背後的“人學”底色——即對個體生命體驗的關注和對社會倫理秩序的構建。這種深入骨髓的文化關懷,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就打開瞭,它不再局限於個人抒發,而是上升到瞭對民族精神譜係的思考層麵,讀完後讓人感覺思路豁然開朗,對腳下的土地和曆史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特彆是“港颱原版”的這個身份,給我帶來的體驗是無可替代的。拿到手中,那種油墨的清香和紙張本身的質感,立刻將我從現代電子閱讀的冰冷中抽離齣來,帶入瞭一種更具儀式感的閱讀狀態。我個人非常看重圖書作為“物”的屬性,它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作者思想在特定時代、特定文化語境下物質化的呈現。這本散文集,無論是字體的選擇還是排版的疏密有緻,都體現瞭中華書局一貫的嚴謹與品味。它提醒著我們,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保持對知識的敬畏和對經典文本的尊重是多麼重要。閱讀李澤厚的散文,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黃金時代的窗戶,透過這扇窗,可以看到一個知識分子如何背負著對民族文化深沉的愛與責任,用他一生的學識和思考,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精神遺産。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和充盈。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初次接觸李澤厚的思想體係時,是帶著一種既敬畏又略微疏離的心態的。畢竟,他是泰鬥級的人物,談論的議題往往宏大且深邃,比如“情本體論”或者對中國哲學史的梳理。然而,在這本散文集中,我看到瞭一個更加鮮活、更有人情味的李澤厚。他的筆鋒不再是學術論文中那種嚴謹的論證,而是轉嚮瞭一種遊走於生活細節與哲學思考之間的微妙平衡。比如,他寫到童年記憶中的某個場景,或是對某一處園林景色的感懷,那些片段裏,哲學思考如同暗流般湧動,卻從不喧賓奪主,而是恰到好處地為情感體驗鍍上瞭一層厚重的底色。這種化繁為簡、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卻絲毫沒有削弱思想的深度。我甚至覺得,對於那些尚未完全進入其學術著作領域的讀者來說,這本散文集是絕佳的引路石。它讓你在輕鬆閱讀中,不知不覺地被引導著去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意義,去叩問那些關於美、關於愛、關於曆史責任的永恒命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