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天说诗(5)-一江春水向东流 周啸天 四川人民出版社 9787220105067

啸天说诗(5)-一江春水向东流 周啸天 四川人民出版社 978722010506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文学
  • 古典诗词
  • 周啸天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文化
  • 艺术
  • 中国古典文学
  • 唐诗宋词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5067
商品编码:2997496976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啸天说诗(5)-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220105067
定价:46 元 本店价:34.5 元
折扣:【75】 节省:11.5 元
分类:  →  
货号:1757776
图书简介 本书是“啸天说诗”系列的第五本。本书主要赏析唐、五代至宋诗词大家的名作。李煜、苏东坡、李清照、晏殊、杨万里……无论是公认有大成就的词人诗人,还是曾无数次被选入各种集子的诗篇,在本书这里,都一一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美感。
作者周啸天是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耕耘于古典文学,曾获“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作者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人、诗作中,撷取最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将古典之美引入现代生活。周啸天的讲解深入浅出,引经据典。本文对诗词的鉴赏文笔佳、观点别致。", 作者简介 周啸天,号欣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所获其他奖项有《诗刊》首届诗词奖第一名、第五届华夏诗词奖第一名、2015诗词中国杰出贡献奖。",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唐诗宋词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从王维的禅意到苏轼的旷达》 作者: 李文博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 978-7-5110-3890-1 字数: 约45万字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词鉴赏大典,它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套更具温度、更贴近生活经验的古典诗词解读视角。作者李文博,一位深耕古典文学多年的学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烟尘,重新发现唐诗宋词的生命力与不朽魅力。全书共分五卷,从主题、意境、声律、流变以及与后世文化精神的呼应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幅立体而鲜活的古典文学画卷。 第一卷:风骨与性情——唐代诗人的人格镜像 本卷聚焦于唐代诗坛的群星。我们不再满足于对“山水田园派”和“边塞诗派”的简单划分,而是深入探讨特定诗人的人格特质如何塑造其诗歌的独特风骨。 例如,在解读王维的诗作时,本书着重分析了其禅宗思想对其山水意境的渗透,并非仅停留在“诗中有画”的层面,而是探讨了这种“空”与“寂”的哲学如何在声色中得以体现,尤其是在描绘自然景象时,如何通过留白来营造出超越文字的禅意空间。对李白的“谪仙”气质,则深入挖掘其豪迈背后的失意与孤独,分析其想象力的喷发如何成为对抗世俗压力的精神武器。杜甫的作品则被置于安史之乱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侧重分析其“史诗性”的伟大,是如何由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逐步升华为对家国天下的悲悯情怀。作者通过对诗人生活细节的考证,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挣扎与追求的文学形象。 第二卷:词的转调与声情——宋词的婉约与豪放的内在统一 宋词的发展,标志着文学审美从唐诗的工整与开阔转向个体情感的精致描摹。本卷着重剖析宋词在音乐性上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如何影响了词的内容表达。 词与曲牌的结合,使得宋词拥有了比近体诗更自由的节奏和更深沉的抒情空间。本书细致对比了柳永、周邦彦等对都市生活细腻描摹的“慢词”,如何通过繁复的铺叙和精妙的叠字,勾勒出市井的繁华与个体的落寞。在论及苏轼的豪放词风时,作者着重强调了其哲学思辨和对历史的洞察如何融入词中,使得“豪放”并非仅仅是气势上的宣泄,而是经历了深思熟虑后的洒脱与旷达。对于李清照的词,则避开传统上只强调“闺怨”的窠臼,而是侧重分析其在国破家亡背景下,个体记忆的脆弱与坚韧,以及语言在哀伤中如何达到一种近乎透明的纯粹。 第三卷:意象的流变与重塑——古典符号在时间中的意义更迭 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反复出现的意象,如“月亮”、“杨柳”、“鸿雁”等。这些意象并非一成不变,其含义随着时代背景和社会心理而悄然发生变化。 本卷通过追踪特定意象的“生命史”,展现了文学传统的动态传承。例如,在唐代,月亮往往象征着思乡或高洁的隐逸;到了宋代,月亮则更多地承载了哲理性的沉思,如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本书通过对比不同时代诗人对同一意象的运用,揭示了审美范式的微妙转移。作者认为,理解诗词,必须理解这些符号在特定语境下的“社会价值”和“情感负载”。 第四卷:声律与意境的张力——格律之外的音乐性探究 传统诗词格律的研究多集中于平仄对仗,本书则从更广义的“音乐性”角度切入,探讨诗歌内在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学。 作者分析了汉语声调的自然起伏,是如何与诗句的节奏相辅相成,即使是看似“不合规矩”的拗救,也往往服务于诗人对特定情感的强调。本卷还探讨了“虚声”和“实声”的运用,即如何通过虚词和语气词的巧妙布局,营造出疏密有致的呼吸感,使读者在诵读时能自然地进入诗歌所设定的情感氛围之中。这种对音乐性的深入剖析,旨在帮助读者用耳朵去“听”诗,而非仅仅用眼睛去看字。 第五卷:文学的永恒回响——古典诗词与当代精神的对话 古典文学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对后世精神世界的持续影响。本卷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唐诗宋词中的智慧如何应用于现代生活困境。 作者认为,面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古典诗词提供的“慢阅读”和“深度内省”恰恰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无论是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所体现的韧性,还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所彰显的对精神自由的坚守,都为现代人提供了抵抗焦虑、构建内心秩序的有效路径。本书并非强行将古人硬塞入今时,而是探讨如何在古典的审美经验中,找到应对现代性挑战的心理资源。 本书特色: 侧重情境再现: 避免空洞的说教,通过对诗人生活环境、时代思潮的还原,使读者“进入”诗歌的诞生情境。 跨界视野融合: 融合了文学史、哲学史和音乐美学的观察角度,提供多维度的解读框架。 语言平实而富含张力: 作者的文字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对美的直观感受力,力求做到“雅俗共赏,深入浅出”。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抱有真挚兴趣的读者,以及希望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觅片刻宁静与深刻思考的探索者。它是一次回归文学本体、重拾对语言之美的敬畏心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其鲜明且富有个人色彩的,它的行文流畅度令人惊叹,但这种流畅并非平庸的顺滑,而是在保持节奏感的同时,充满了灵动的变化和意想不到的转折。你会发现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在不同的话语风格之间切换,时而如哲人般沉稳持重,时而又似孩童般天真烂漫,甚至不时闪现出一种近乎戏谑的幽默感。这种多变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永远不会让人预料到下一句话会带来怎样的情感冲击或思想碰撞。它打破了传统严肃文学的刻板印象,用一种近乎对话的亲密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这种充满生命力的、跳跃的文字,让人感觉作者本人就坐在身边,带着热情和智慧与你促膝长谈,而非冷冰冰地陈述观点。

评分

这本书中对意象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场视觉与哲思的盛宴。作者似乎对自然界的细微之处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一片落叶、一缕微风、甚至是一道光影的变化,都能被赋予极其丰富且多维度的象征意义。这些意象的排列组合,绝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它们相互映照,互相激发,共同编织出一个宏大而又精微的内在宇宙。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够闻到空气中湿润的泥土气息,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无形痕迹。这种将抽象的思考具象化的能力,使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论和感悟,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生命力,让人在被美感震撼的同时,也对生活有了全新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让人眼前一亮了,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封面那一抹含蓄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古典又带着一股现代的韵味,绝不是那种流水线生产的平庸之作。我尤其喜欢扉页那块留白的处理,简洁到极致,反而更能衬托出内文的重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墨迹印在上面,清晰锐利却又不刺眼,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物理形态的尊重,简直是为那些真正热爱书籍,享受“阅读仪式感”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享受,已经先声夺人地为接下来的文字内容铺设了高雅的基调。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郑重的接触,让人对书中所蕴含的精神世界充满敬意。

评分

从整体架构上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宏大叙事视野,它似乎并不局限于探讨某一个特定时点或某一个单一主题,而是试图捕捉事物运行的底层规律和永恒的主题。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总能找到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具穿透力的切入点,然后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直抵核心。这种将个体经验融入到更广阔的历史或哲学背景中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格局。读完之后,留给读者的不是瞬间的满足感,而是一种长久的思索余韵——它迫使你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对焦,去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前行的方向。这种构建起一座可以反复登临和俯瞰的思维高塔的努力,是这本书最让人敬佩的地方。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不是那种直白地抛出观点,让你应接不暇的类型,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每句话都像经过了时间的打磨,带着一种不疾不徐的从容。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需要慢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词语的搭配和句式的转折。但一旦沉浸进去,就会发现作者在构建逻辑时,如同织锦般细密,每一层铺垫都为后文的高潮做了完美的蓄力。这种需要读者主动投入精力的阅读体验,如今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它挑战了我们习惯于即时满足的大脑,奖励那些愿意付出耐心去理解深层含义的人。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自我审视和深度思考的旅程,让人忍不住放下手机,沉浸其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