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故事 郑昶,范作乘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35721

汉书故事 郑昶,范作乘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357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汉朝历史
  • 历史普及
  • 郑昶
  • 范作乘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汉书
  • 历史传记
  • 古典文学
  • 青少年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35721
商品编码:2997590540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汉书故事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中华典籍故事
出版日期:201803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020135721
定价:35 元 本店价:28 元
折扣:【80】 节省:7 元
分类:  →  
货号:1749638
图书简介 本书选取《前汉书》和《后汉书》的人物传记,编译为白话故事合为一本。本书中的故事,有的只是一个场景,有的是一段完整的个人经历或历史事件。本书选取的人物,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一应俱全,读者可以从本书中领略到汉代历史的跌宕起伏。", 作者简介 郑昶(1894-1952),浙江嵊州人。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同班同学有郁达夫、徐志摩等。1915年被选送北京师范大学。1922年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美术部主任。1929年编著出版了35万言的《中国画学全史》。他还是当时海派画坛的活跃人物,画誉远播四海。
范作乘,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编辑。", 目   录 前汉书故事

序说
鱼书狐鸣
叔侄起兵会稽
大战钜鹿城
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子救了一城的人民
胯下的少年拜大将
旗子的战争
和父老们约法三章
大风歌
贯高终于自杀了
五百个人一齐自杀
朱家救季布
吃麦屑的陈平和富人做亲
期……期……不奉命
人彘
左袒右袒
勇敢的李陵
可怜的李陵
终于不肯投降的苏武
争座位
几乎斩了
真是一个忠厚长者
不拜啬夫
张廷尉判得不错
好一对佳人才子
牧羊的卜式(一)
牧羊的卜式(二)
审判偷肉的老鼠
朱买臣休妻收妻
金日磾怒斩长子
大将军没有罪
贤明的疏家二位大人
破获绑案
有文有武的尹翁归
兄弟俩终身不敢涉讼
孝顺媳妇枉死
我说拿便拿,我说斩便斩
烧炭人的姊姊做了皇后
冯婕妤挺身当熊
郅都不救贾夫人
严母训子
喜欢喝酒的王生
急人之难的原先生
大侠郭解
闹酒
不忘老朋友
不贪人财物
一个有志节的学生

后汉书故事

序说
盆子做了皇帝
刘将军大战昆阳
吕妈妈为子报仇
彭宠死于家奴的手中
耿将军智败张步
拜井得水
夺还印信
大树将军
两虎不可相斗
桓谭从此不敢鼓琴
乐善好施的王先生
老当益壮的马老头子
什么都不计较
三奇
刘宽真是宽
恭俭的马皇后
贤明的邓皇后
灵帝做了一个梦
入狱报恩
牧猪儿
赵憙为兄报仇
苏不韦为父报仇
曹操逼杀伏皇后
伏不斗赈饥平盗
逃出两次性命
忠孝信义的刘平
守法奉公的祭将军
不愿做官的严先生
“强项令”和“卧虎”
一位贤明的夫人
兄弟让产
义仆李善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虞诩增灶破羌
死里逃生的杜根
左足心一粒黑痣
笃于友谊的范式
爱才的郭林宗
“贾子”“贾女”
赵苞弃母抗敌
火马破匪
皇甫嵩大破黄巾军
偷牛还剑
物归原主 插图和节选
《史记》 作者: 司马迁 出版社: (根据实际版本填写,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ISBN: (根据实际版本填写) 内容简介: 《史记》,这部由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呕心沥血二十余年完成的不朽巨著,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宏大叙事,奠定了中国史学和传记文学的巍峨基石。它打破了以往史书多以编年体为主的传统,开创了集纪传体之大成的体例,将历史的纵深与个体的命运熔铸一炉。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罗万象,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跨越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其结构之精妙,内容之博赡,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 结构之宏伟:纪传体的典范 《史记》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其开创性的“纪传体”结构上。它将历史素材划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板块,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本纪(十二篇): 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十二位在历史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帝王或实际执政者的兴衰历程。这是全书的纲领和主线,以帝王为中心串联起宏大的历史叙事。 二、表(八篇): 以表格形式,清晰地展现了自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期,历代诸侯、贵族、重要官职的沿革与更替。这部分是理解历代政治版图变迁的简明提纲。 三、书(十篇): 专门论述了历代典章制度的演变,如律、历、音、乐、天文、气候、经济、水利、礼仪、宗教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的珍贵史料。它展现了古代社会运作的“骨架”。 四、世家(三十篇): 记述了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诸侯国君主和重要将帅(如项羽、田儋、六国贵族等)的家族兴衰史。世家部分平衡了本纪的帝王中心论,彰显了地方势力与特定家族对历史转折点的推动作用。 五、列传(七十篇): 这是全书篇幅最广、人物最多元的部分,记载了各类人物的传记,包括忠臣、刺客、侠客、儒生、术士、商人、讽谏之臣等。列传部分极大地拓展了史学的广度,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各个阶层,展现了鲜活的个体生命力与丰富的人性侧面。 内容之深邃:历史的镜鉴与人性的探求 司马迁秉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他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深刻的洞察者和批判者。 笔下的历史洪流: 《史记》细致描绘了从先秦的礼崩乐坏,到秦朝的暴政速亡,再到汉初的休养生息,直至汉武盛世的波澜壮阔。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深刻揭示了政治兴衰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聚焦个体命运: 司马迁对人物的刻画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他笔下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侠客,都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项羽的悲壮与刚愎; 刘邦的隐忍与权谋; 刺客荆轲的慨然赴死,展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管仲、乐毅、苏秦、张仪等谋士的纵横捭阖,体现了政治智慧的角力; 即便是被后世视为“小人”的佞臣,司马迁也力求呈现其行为背后的逻辑与无奈,体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公允。 “太史公曰”的哲学思辨: 在每篇或每部分的结尾,司马迁常以“太史公曰”作结。这些评论语是全书的画龙点睛之笔,凝聚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对历史人物的深刻评价,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终极追问。它们将单纯的史实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是理解司马迁史学思想的关键。 文学艺术的巅峰: 《史记》被誉为中国历史学与文学的“双璧”。其叙事简洁有力,文笔雄健瑰丽,极富画面感和戏剧张力。对话生动传神,擅长以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它不仅是史学经典,更是后世小说、戏曲、散文取之不尽的文学宝库,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历史地位: 《史记》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从纯粹的编年记录向更具思想性和文学性的转型。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是研究先秦至汉初历史的权威性著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每一位重视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书。通过阅读《史记》,读者得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领略历史的恢弘与个体的悲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次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古朴典雅的色调,立刻就让人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历史感。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图像或文字拓片,也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内页的版式布局,作者对细节的处理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无论是文字的行距、字号的搭配,还是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都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这种用心制作出来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翻阅文字内容之前,就已经对这部作品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意和亲近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为了追求宏大叙事而显得枯燥乏味,反而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作者在选取史料和构建情节时,似乎深谙“张弛有度”的艺术。有些段落会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摹出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挣扎和细微的情感波动,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其同呼吸共命运。而另一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叙述又变得果断有力,如同快刀斩乱麻般清晰明了,有效地推动了故事主线的进展。这种叙事上的高低起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和期待感,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细节。它成功地将冷冰冰的史实,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传奇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达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这一点非常难得。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富有画面感的词汇,将那些遥远的历史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眼前就能看到汉代宫廷的庄严气派,或是边关风雪下的紧张气氛。但同时,它的用词又十分精准和克制,避免了不必要的华丽辞藻堆砌,保证了历史解读的严肃性。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政治斗争或人物关系时,作者的表达清晰有力,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住核心要义。这种平衡感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既有文学作品的韵味,又不失学术著作的严谨性,读起来酣畅淋漓,毫无阅读障碍。

评分

从整体架构来看,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和取舍展现了极高的历史洞察力。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片段,提炼出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进行深入剖析,而不是面面俱到地罗列史料。这种聚焦策略使得全书的逻辑脉络异常清晰,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某一事件或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不时穿插着对历史规律的思考和反思,这些见解往往一语中的,发人深省。它不是简单地复述过去发生过什么,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后世意味着什么”。这种超越时间限制的智慧光芒,让这本书的价值经久不衰,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考据上的严谨态度,这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学术研究级别的细致入微。通读全书,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寻常的论断或引述,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献支撑。注释体系做得非常完善,既没有过度干扰正文的流畅阅读,又在需要时提供了详尽的佐证和延伸阅读的线索。这种“看得见的扎实”给予读者极大的信心,让你在接受这些历史解读时,能够完全信赖作者的判断。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座宝库,不仅能满足我们对基础知识的渴求,还能引导我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历史脉络和文献原貌。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教我们如何看待历史”,这种启迪性的价值远超一般普及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