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杨时的文集,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深厚的历史气息,装帧精美,纸张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里面承载了多少岁月的智慧。我翻开第一册,首先被他那些论述理学精微之处的文字所吸引。那些对于“心性”和“天理”的探讨,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切身的体悟和对儒家经典的深入钻研,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读起来酣畅淋漓。尤其是在阐述“格物致知”的过程中,他引经据典,又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论证,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辨能力。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宋明理学源流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学养。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师承和门人交往的部分。杨时作为程颐的得意弟子,他的言行举止和思想继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程氏理学的实际传播面貌。书信往来和弟子们的问答记录,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学者之间那种相互砥砺、不耻下问的学术风气。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学术观点的形成和深化过程中,思想的碰撞是如何发生的。特别是他与门人讨论具体实践问题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循循善诱,与他在宏大理论面前的坚定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这种细节的展现,使得整部文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经典,而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关于知识传承和生命实践的史册,让人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亲切感。
评分全书四册的体量,无疑是浩瀚的,但它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如果说前三册主要聚焦于学理的构建和诗文的抒发,那么最后一册中收录的一些关于祭祀、家训或者地方志的文字,则展现了杨时作为士大夫参与社会治理和教化乡里的具体实践。这些内容将抽象的“天理”落实到了具体的“人伦”之中,看到了他如何试图用儒家思想去润泽世俗生活。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闭环,让人对他的学问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意,他并非躲在象牙塔中的空谈者,而是真正将毕生所学融入到对国家、对百姓的关怀之中,这份担当,是现代人尤其需要体会的。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让我惊喜的方面是,它收录了杨时大量的诗词歌赋。我原本以为他作为一位大儒,文字风格会过于严肃刻板,但读了这些诗作后,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他的诗歌,或咏山水之奇秀,或抒怀人生之感慨,情感真挚,格调高远。有些篇章,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烟雨迷蒙,笔触细腻得仿佛能让人闻到空气中的湿润和泥土的芬芳;有些则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贤者的敬仰。这些诗歌的语言并不晦涩,反而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这套书将理论著作与文学创作并置,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杨时这位历史人物的立体认知,他不仅是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位有着丰富情感和艺术细胞的文人。
评分装帧和校勘质量是衡量一套重要古籍价值的硬指标。中华书局的版本,一如既往地让人放心。纸张的厚度和油墨的均匀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整理者在注释和校勘上所下的苦功。对于一些生僻的典故和地名,都有详尽的白话解释,使得像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杨时深邃的思路。目录清晰,册间标识明确,便于查阅和引用。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能看到如此精雕细琢的实体书出版,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尊重的体现,让人感到物有所值,值得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