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集(套装共4册) 杨时,林海权 中华书局 9787101125047

杨时集(套装共4册) 杨时,林海权 中华书局 978710112504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杨时集
  • 宋代文学
  • 宋代史学
  • 中华书局
  • 林海权
  • 史学
  • 文学
  • 古籍整理
  • 宋史
  • 文化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5047
商品编码:2997628810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杨时集(套装共4册)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101125047
定价:149 元 本店价:116.22 元
折扣:【78】 节省:32.78 元
分类:  →  
货号:1746101
图书简介 《杨时集》共四十二卷,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的作品全集。包括上书、奏状、表、劄子、经筵讲义、经解、史论、答问、策问、启、记、序、题跋、杂著、哀辞祭文、状述等各一卷,辨两卷,语录四卷,书七卷,志铭及表碣八卷,诗五卷。
本书以明万历十九年将乐知县林熙春重刊《龟山先生文集》为底本,以明弘治李熙刊本、正德沈晖刊本、清顺治杨令闻刊本、康熙杨绳祖刊本、正谊堂张伯行刊本和四库全书本为主要对校本,并参考其他史书、经书、文集、方志、谱牒等资料,进行断句标点、分段和校勘。
除正文外,本书还包括八个附录:杨时著作序跋;传记、墓志铭、行状、年谱;像赞、题词、祭文;诰、诏、记、疏;朱熹《四书集注》所引杨时著作摘抄;历代名人论杨时;杨时佚诗佚文。堪称一部小型的杨时资料汇编。",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宋代文人精神的世界:以理学思潮下的士人生活与著述为中心》 本书深入探讨了宋代文人群体的精神面貌、思想演变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复杂角色。着重考察了以儒家理学为核心的思潮如何形塑了士大夫的自我认知、道德实践与文学创作。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结合具体的文人个案、著述内容与社会交往,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宋代文人世界。 第一部分:理学肇始与士人理想的重塑 本部分追溯了宋代理学(程朱理学)的兴起背景及其对传统儒学的革新。我们分析了北宋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唐宋变革”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和文化转向时,所产生的精神困惑与理论探索。重点阐述了“天理”、“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核心概念如何构建了一套新的士人修身进德的规范体系。 1. 从韩欧到二程:儒学复兴的理论基石 探讨了北宋初期思想家如何回应佛老思想的挑战,重建儒家本体论的努力。特别是对“气”与“理”的本体论争论的梳理,揭示了宋代理学区别于以往任何儒学流派的根本特征。 分析了早期理学家在地方讲学(如洛学、关学)的实践,以及这种地方性知识生产如何逐渐转化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 2. 士人修养的“内转”:从“事功”到“心性” 详细考察了士人理想的转变,即从侧重经世济民的功利性目标,转向强调道德自律和内在完善。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士人的选官标准和日常行为规范。 阐述了“居敬”与“穷理”在宋代士人日常精神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这对后世知识分子行为准则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文学生产与生活实践的交织 本部分将视角从纯粹的思想理论转向具体的文学生产活动,考察宋代文人在诗、文、史、笔记等不同体裁中的实践,以及这些实践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际遇之间的互动关系。 1. 诗歌的“理学化”倾向与情感表达的张力 考察了宋代诗歌如何承载理学思想,以及这种“哲理化”趋势对传统抒情诗的冲击与融合。分析了名篇中体现的理学观念,如对自然现象的体悟如何转化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探讨了文人面对政治失意或个人困厄时,如何运用诗歌作为精神慰藉和道德坚持的载体。着重对比了不同流派文人在处理“忠君爱国”与“隐逸避世”之间的矛盾时,其情感的表达方式。 2. 笔记与杂著:私人精神世界的镜像 深入剖析宋代笔记、语录、小品文的兴盛现象,认为这代表了士人对官方正史和八股文之外的私人领域的探索。这些文本记录了士人对日常琐事的观察、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对个人学问心得的随性记录。 分析了这些非正式文本中流露出的幽默感、世俗化倾向与精英主义之间的复杂张力。 第三部分:士人共同体与文化传承的机制 宋代文人群体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相互联系的共同体。本部分聚焦于这种共同体的形成、运作机制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 1. 师承与交游:知识网络与政治联盟 详细梳理了宋代文人之间通过师生关系、亲属网络和政治派系形成的复杂交游圈。分析了这种网络在知识传播、学术批评乃至政治推荐中的实际效用。 探讨了“同乡”、“同年”等身份认同在士人互助和排挤中所起的作用。 2. 书院与讲席:思想传播的物质基础 考察了书院在宋代作为理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心的功能。分析了书院的组织形式、藏书规模以及其在培养新一代士人中的独特地位,尤其是在官方教育体系之外的影响力。 讨论了刻书与藏书的风气,以及印刷术的普及对宋代文人著述传播效率的革命性改变。 第四部分:理学向南:晚宋的沉思与变局 本部分将考察南宋时期,面对北方失陷和存亡危机,理学思想如何进一步深化,并与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产生深刻的融合。 1. 理学与“抗金”精神的结合 分析了理学在南宋时期如何被赋予更强的伦理责任感和政治紧迫性。重点讨论了少数理学家在主战与主和的政治斗争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用义理来规范朝廷的政治行为。 2. 心学萌芽:对内省功夫的再强调 简要概述了陆九渊等心学先驱的早期思想,指出其对朱熹理学中“格物”方法的反思,即不再仅仅关注外物之理,而是转向对“吾心”的体察。这标志着宋代士人精神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后世思想发展埋下了伏笔。 本书旨在通过对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细致描摹,揭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面对历史巨变时,如何构建其价值体系、实践其道德理想,并最终塑造了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它不是一部单纯的理学史或文学史,而是试图整合思想、社会与个体经验的综合性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杨时的文集,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深厚的历史气息,装帧精美,纸张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里面承载了多少岁月的智慧。我翻开第一册,首先被他那些论述理学精微之处的文字所吸引。那些对于“心性”和“天理”的探讨,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切身的体悟和对儒家经典的深入钻研,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读起来酣畅淋漓。尤其是在阐述“格物致知”的过程中,他引经据典,又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论证,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辨能力。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宋明理学源流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学养。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师承和门人交往的部分。杨时作为程颐的得意弟子,他的言行举止和思想继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程氏理学的实际传播面貌。书信往来和弟子们的问答记录,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学者之间那种相互砥砺、不耻下问的学术风气。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学术观点的形成和深化过程中,思想的碰撞是如何发生的。特别是他与门人讨论具体实践问题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循循善诱,与他在宏大理论面前的坚定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这种细节的展现,使得整部文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经典,而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关于知识传承和生命实践的史册,让人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亲切感。

评分

全书四册的体量,无疑是浩瀚的,但它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如果说前三册主要聚焦于学理的构建和诗文的抒发,那么最后一册中收录的一些关于祭祀、家训或者地方志的文字,则展现了杨时作为士大夫参与社会治理和教化乡里的具体实践。这些内容将抽象的“天理”落实到了具体的“人伦”之中,看到了他如何试图用儒家思想去润泽世俗生活。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闭环,让人对他的学问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意,他并非躲在象牙塔中的空谈者,而是真正将毕生所学融入到对国家、对百姓的关怀之中,这份担当,是现代人尤其需要体会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让我惊喜的方面是,它收录了杨时大量的诗词歌赋。我原本以为他作为一位大儒,文字风格会过于严肃刻板,但读了这些诗作后,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他的诗歌,或咏山水之奇秀,或抒怀人生之感慨,情感真挚,格调高远。有些篇章,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烟雨迷蒙,笔触细腻得仿佛能让人闻到空气中的湿润和泥土的芬芳;有些则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贤者的敬仰。这些诗歌的语言并不晦涩,反而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这套书将理论著作与文学创作并置,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杨时这位历史人物的立体认知,他不仅是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位有着丰富情感和艺术细胞的文人。

评分

装帧和校勘质量是衡量一套重要古籍价值的硬指标。中华书局的版本,一如既往地让人放心。纸张的厚度和油墨的均匀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整理者在注释和校勘上所下的苦功。对于一些生僻的典故和地名,都有详尽的白话解释,使得像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杨时深邃的思路。目录清晰,册间标识明确,便于查阅和引用。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能看到如此精雕细琢的实体书出版,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尊重的体现,让人感到物有所值,值得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