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别称多 陈明源,陈易,洪华志 西泠印社出版社 9787550823143

月亮别称多 陈明源,陈易,洪华志 西泠印社出版社 978755082314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月亮
  • 别称
  • 民俗
  • 文化
  • 陈明源
  • 陈易
  • 洪华志
  • 西泠印社
  • 文学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23143
商品编码:2997627207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月亮别称多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50823143
定价:30 元 本店价:23.7 元
折扣:【79】 节省:6.3 元
分类:  →  
货号:1745745
图书简介 作者从诗词曲赋中摘录了吟咏月亮的佳句,是历代文人骚客将月亮作为抒发自己复杂思想情感的审美载体和倾吐对象,人与月融于一体,展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对仗、形容、比喻、借代、夸张等表现手法,创作出众多月亮形象及其别称、代称。该书所录例句的作者,大多为战国至晚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大家,诸如屈原、曹丕、陶渊明、庾信、杨广、李世民、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韩愈、柳永、欧阳修、苏轼、赵佶、陆游、辛弃疾、范成大、元好问、萨都剌、刘基、杨慎、李渔、王夫之、吴伟业、纳兰性德、陈维崧、郑燮、曹雪芹、朱祖谋,等等。阅读、品味他们对月亮异名的创新,对月光代称的变换,不难看出他们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他们对待人生的喜怒哀怨,我们读来耳目一新,深受感染。该书可称是一本可读性实用性较强的小型工具书。", 作者简介 陈明源,1940年6月出生,江苏省靖江市人。出版有《新治家格言》、《常用词牌详介》、《中国县级以上政区历史名称录》、《家庭文明三字经》,2004年和2006年均获“炎黄杯”全国中老年诗词大赛银奖;2007年以韵文获家庭美德“新三字经”全国征文活动三等奖。",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湖光山色:江南园林艺术的审美与实践》 引言:诗意栖居的东方哲学 江南,素以“人间天堂”著称,其精髓与魅力,很大程度上凝聚于那一方方咫尺山林、曲径通幽的园林之中。这些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象体现。它们不是对自然景观的简单复制,而是文人雅士将山水意境提炼、浓缩、升华后的精神家园。本书将深入剖析江南园林艺术的深层结构、审美取向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脉络,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微观宇宙。 第一章:历史的沉淀与园林的起源 江南园林的勃兴并非一蹴而就,它深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从魏晋的玄学思潮对山水寄情的推崇,到唐代私家园林初具规模,再到宋代园林艺术的成熟与定型,每一步都烙印着时代的风貌。 1.1 早期形态的萌芽:魏晋风骨与隐逸情怀 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厌倦了官场的倾轧,将精神寄托于山水之间。此时的园林多追求自然野趣,强调“归真返璞”,为后世写意山水园奠定了审美基础。我们探讨当时的文人笔记,如《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园林片段,如何烘托出一种疏朗淡泊的格调。 1.2 黄金时代的确立:宋代私家园林的繁盛 宋代,特别是北宋末年和南宋,是私家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得园林不再是帝王将相的专属,文人雅士成为设计和营造的主导力量。这一时期,叠山理水技艺趋于精湛,假山不再是简单的土堆,而是具有生命力的“石之骨”。我们重点分析苏轼、米芾等人的造园思想,他们如何将绘画的“意境”融入到园林的布局之中,形成了注重“借景”和“框景”的独特手法。 1.3 元明清的演变与地域风格的定型 元代园林继承宋代遗风,更加强调书卷气和雅集功能。明代,随着江南经济重心的南移,苏州园林开始崛起,形成了精致、秀丽、注重细节的风格。清代,园林趋向繁复和装饰性,但核心的写意精神依然贯穿始终。不同地域(如苏州、扬州、杭州)的园林在气候、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发展出各自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格局。 第二章:造园的艺术手法——“以小见大”的东方智慧 江南园林的魅力在于其“不以形制取胜,而以意境动人”。它追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无限的自然风光,这是一种高度凝练和提炼的艺术实践。 2.1 叠山理水:园林之骨与血脉 山水是园林的灵魂。叠山并非简单堆砌岩石,而是要模仿自然山峦的起伏、肌理和气势。本书将详细介绍太湖石、灵璧石等常用石材的特性及其在假山营造中的作用。理水,即水体的处理,是动静结合的关键。水面的开合、跌水的设置、溪流的蜿蜒,无不体现了对自然水文规律的深刻理解。 2.2 空间序列与步移景异 江南园林极少使用开阔的、一览无余的布局,而是通过曲折的回廊、门洞、漏窗,将空间层层递进、曲折幽深。这种“藏”与“露”、“虚”与“实”的对比,使得游览者在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景观,达到“步移景异,不觉如在画中游”的审美体验。分析“框景”技术——如何通过门洞、窗棂将远处的景物纳入园内,形成画面的聚焦。 2.3 建筑的诗性:亭、台、楼、阁的意象表达 园林建筑是点缀风景的笔墨。亭是休憩观景之所,台是登高望远之基,楼是远眺近顾之观,阁则是静坐品茗之地。每一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例如,临水而建的“水榭”,如何通过倒影与实景的互动,增强空间的灵动性。建筑的选材、色彩(多采用素雅的黛瓦、白墙、原木色),都力求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避免喧宾夺主。 第三章:文化意蕴与审美情趣 江南园林是文人精神的寄托所,其设计处处渗透着中国古典美学。 3.1 题咏匾额:诗文入画 匾额、楹联、题刻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它们用文字对景观进行点拨、升华和诠释,引导游人的想象。一处景致,配上恰当的诗句,便立刻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精神的深度。本书选取多个著名园林中的经典题咏进行解析,探讨文字如何激活空间美学。 3.2 借代与象征:花木与时间的哲学 园中的花木选择并非随意,它们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象征意义。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寓意坚贞不屈;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海棠则代表富贵。通过四季花卉的更替,园林也展现了时间的流动与生命的更迭,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对“无常”的接纳与欣赏。 3.3 雅集活动:园林功能的社会化 园林不仅是私密的休憩地,更是士大夫进行文学创作、诗歌唱和、琴棋书画交流的重要场所。从文徵明的雅集到清代园林的盛宴,园林的空间布局必须满足特定社交活动的需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理想模式。 结论:当代的启示与未来的传承 江南园林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它所倡导的尊重自然、追求和谐、精于细微的造园哲学,在当代城市高密度建设的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何将传统园林的“意境营造”方法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是我们需要深思的课题。本书旨在通过对传统园林艺术的细致梳理,唤醒人们对诗意栖居环境的向往与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月亮别称多》时,第一印象是它“厚重”——这种厚重感并非单纯指纸张的物理重量,而是一种文化重量感。如今市面上太多追求快速消费的读物,内容轻飘,很快就会被遗忘。但这本书的作者团队和出版社选择了一个如此经典且富有挖掘深度的母题,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匠人精神。我个人对传统文化中这种“专精”的研究非常敬佩,它要求作者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更要有极其细致的考据能力。我猜想,书中对于每一个别称的阐释,恐怕都涉及了大量的文献比对和版本校勘。这绝非一本可以走马观花读完的书,它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如同品鉴一件精美的瓷器,去体会其釉色的微妙变化。我尤其期待看到,他们如何梳理这些别称的源流,是从《诗经》、《楚辞》一路走来,还是在唐诗宋词的巅峰期达到了一个高潮。如果书中能配有一些与月亮相关的古代艺术品或书法拓片作为插图,那就更完美了,因为视觉的冲击往往能加深对文字意蕴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清单,而非轻松的消遣读物。

评分

这本《月亮别称多》的书名就充满了诗意和古韵,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情有独钟,尤其是月亮,作为中国人情感世界里一个永恒的符号,它的形象变幻莫测,寄托了太多文人墨客的思绪。我特别好奇,陈明源、陈易、洪华志这三位作者,他们将如何在这方寸之间,展现月亮的千姿百态。从出版方西泠印社来看,就知道这本书在装帧和内容上必然是精雕细琢的,西泠印社的出品,向来是文化品味和艺术水准的保证。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月亮的各种雅号,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些别称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典故、历史背景,甚至是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审美差异。比如,不同的诗人笔下,月亮承载了多少离愁别绪,多少清冷孤寂,又带来了多少团圆的期盼。这本书如果能像一位细心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古籍的字里行间,去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月亮的故事,那将是一次极具价值的文化之旅。我希望它能让我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个最熟悉的“邻居”,发现它在历史长河中被赋予的无数动人名字和复杂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构成——三位名字并列,暗示了这可能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或者是基于各自擅长领域的分工合作。这让我对内容的全面性和视角的多样性抱有很高的期望。毕竟,研究月亮别称,可能涉及文学、历史、民俗、甚至天文学的交叉领域。我特别关注它在“别称”的收集和整理上的细致程度。市面上关于月亮的描述浩如烟海,如何界定什么是“别称”,如何避免重复或收录过于边缘化的称谓,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精密的过滤器,筛选出最精华、最有代表性、文化意涵最丰富的那些月亮的名字。此外,我非常好奇,在现代社会,面对光污染和新的生活方式,作者们是如何看待和介绍这些传统别称的,他们有没有尝试为月亮赋予一些与当代生活相连接的新解读?这本书如果能做到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古籍,能够让当代读者在享受文化传承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份古老意象在当下的生命力,那它无疑就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了。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基于对中国古典审美的迷恋。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简直就是“意境”的代名词。它既可以是“嫦娥奔月”的浪漫神话主角,也可以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家国情怀载体,还可以是“举杯邀明月”的孤独哲思。我非常好奇,陈明源、陈易、洪华志三位作者是如何平衡这种“雅”与“俗”、“大”与“小”的叙述尺度的。有些月亮的别称可能只在特定的文学圈子内流传,晦涩难懂;而另一些则可能是家喻户晓的。这本书如何将这些层次丰富的知识点,用一种平易近人却又不失学术严谨的方式呈现出来,是让我最为好奇的一点。我希望阅读过程能带来一种不断“发现”的惊喜,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拨开一层薄雾,看到月亮在不同历史场景下展现出的崭新面貌。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像是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让我们体会到古人是如何用最凝练的语言,捕捉到自然界中最永恒的美。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工具书或知识普及读物,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可读性”和“启发性”。《月亮别称多》这个主题,很容易写成枯燥的词条汇编,缺乏生命力。但鉴于西泠印社的品牌调性,我倾向于相信这本书在叙事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它或许采用了散文式的笔法,将考据的严谨性隐藏在优美的文字之下。我想象着,每一章或许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别称展开,然后层层递进,引申出相关的诗词、典故,甚至可能还会触及到不同地区对月亮的独特想象。例如,书中会不会对比一下北方“玉盘”式的圆满与南方“蟾光”式的清幽有何不同?我期望它能成为我案头常备的一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一次性消费品”,而是可以时不时翻开,随便看到一个别称,就能从中获得片刻心灵的宁静和知识的滋养。如果它能激发我重新去阅读那些旧时诗词的热情,去关注身边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自然现象,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