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为闲:晚明小品选注 袁宏道 万卷出版 9787547047989

落笔为闲:晚明小品选注 袁宏道 万卷出版 978754704798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晚明文学
  • 袁宏道
  • 小品文
  • 文学选注
  • 明代文学
  • 散文
  • 古典文学
  • 万卷出版
  • 文学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万卷出版
ISBN:9787547047989
商品编码:2997605663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落笔为闲:晚明小品选注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47047989
定价:36.8 元 本店价:25.76 元
折扣:【70】 节省:11.04 元
分类:  →  
货号:1745880
图书简介 明代自神宗万历迄于思宗崇祯之末,凡七十年,谓之晚明。此七十年间,政治腐败、学术昏暗,大批文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创作了许多幽默闲适的散文小品,发抒性灵,大放异彩。本书参考近人选集,共选文80篇,主要收入“公安三袁”,即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的作品,另外还收有徐渭、陈继儒、张岱、李流芳等十多位名家作品,体裁上分为杂文、序跋、记传、书简,力求全面展现晚明小品的风貌。 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出版价值。",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湖广公安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明代文学家,提出性灵说,与兄弟宗道、中道并称“三袁”,为三人中成就最高者,主要作品《袁中郎全集》《袁中郎集笺校》 。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历史的侧影:明代文人社会与审美变迁 本书以明代中晚期为时代背景,聚焦于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生活、审美趣味的演变,以及他们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寻求自我定位与精神慰藉。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挖掘那些“非主流”的、充满个体温度的文化现象与文学生态。 本书的研究范畴主要涵盖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一、士大夫的“闲”与“逸”:精神世界的重塑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单一价值体系受到冲击。读书人不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举和仕途的残酷竞争中。本书详细考察了“闲暇”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嬗变。 “闲”不再是贬义的怠惰,而逐渐演化为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哲学和美学姿态。我们探讨了文人如何通过对园林艺术的沉迷、对古玩字画的鉴藏、以及对日常器物的精研,来构建一个抵抗俗世纷扰的“精神避难所”。书中细致分析了当时文人对“天真自然”的追求,这种追求如何体现在他们对于山水田园的描摹,以及对“不涉理学”的文学主张上。例如,对当时新兴的“尚情说”思潮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如何挑战了程朱理学的僵化教条,强调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性与情感的纯粹性。 二、市民文化的勃兴与文学的世俗化 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商业活动空前繁荣。这直接催生了新型的文化消费群体——富裕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城市中产阶级。本书着重探讨了这种新的社会结构如何反作用于文学创作和传播。 一方面,通俗小说、戏曲等“下里巴人”的文学形式获得了空前的生命力,并开始影响到精英文人的创作手法。我们考察了“拟话本”的兴起,以及小说叙事技巧如何被文人借鉴,用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城市的文化生活,如茶馆、书坊、青楼等场所,成为知识和审美的交汇点。本书通过梳理当时的藏书目录、文人书信及笔记杂录,描绘出知识分子如何与市民阶层进行复杂的文化互动。 三、书写媒介的革新与“日常”的审美化 在书写形式上,本书关注了明代中晚期文人对传统文体边界的模糊与创新。传统上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品文”(或称“杂录”、“尺牍”、“笔记”)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发展出极强的个人色彩和审美趣味。 这些小品文不再是为了阐述治国安邦的宏大理念,而是转向对个体日常经验、琐碎见闻、乃至个人情欲的细致捕捉与品评。这种书写转向,标志着文学主体意识的觉醒。书中详细分析了文人如何运用精妙的语言技巧,将看似寻常的“日用之物”——比如一把竹扇、一碟点心、一次朋友间的宴饮——提升为具有哲学意味和审美价值的文化符号。通过对大量传记、尺牍、以及文人个人著作的对比研究,我们得以勾勒出那个时代精致化、情趣化的生活美学图景。 四、群体认同与派别之争 虽然许多文人追求个体的“真性情”,但明代中晚期文坛仍存在着鲜明的流派和群体认同。本书探讨了在特定地域(如苏杭地区)形成的文学社团和诗社的运作模式。这些社团不仅是文学交流的平台,更是文人互相标榜、确立自身文化地位的社会组织。 不同流派之间,在艺术主张、道德标准乃至生活方式上的摩擦与碰撞,构成了当时文坛的活力所在。本书试图分辨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文人群体在面对相似的社会压力时,所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和表达方式,揭示出他们内部张力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微妙平衡。 总结而言,本书旨在提供一幅关于明代中晚期文学生态的细密画卷。它关注的不是帝王将相的功业,而是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试图通过精微的艺术表达来确立自身价值、探索生命乐趣的文人身影。通过对这些“闲散”的、关注“日常”的文本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转型期社会中,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复杂面向与审美趣味的深刻转变。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习惯了快节奏数字阅读的现代人,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慢下来、静下来的契机。每一次翻页,那种纸张与指尖摩擦的触感,伴随着油墨的微弱气息,都是一种对感官的温柔提醒——生活本可以如此从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篇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对“闲适”的深刻理解,它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与世俗保持距离的清醒状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保存了历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在喧嚣中构建个人精神世界的可能性,读完后感觉心境都开阔了不少,对日常的烦扰也多了一层超脱的视角。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抱着敬畏之心的读者,但又常常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入门阶梯。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选集,更像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向导,耐心而又不失风趣地引导我们走进晚明文人的精神世界。文中的语言风格转换自如,时而清隽空灵,时而又带着几分世俗的烟火气,真实得让人感到亲切。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生活、关于审美、关于个体自由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几百年前的人,在面对生活的琐碎与宏大时,也有着如此鲜活和多样的情感投射。

评分

我本来对明代小品文这类题材兴趣不算特别浓厚,总觉得可能会有些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选篇和注释处理得非常到位,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的选材眼光独到,每一篇小品文都像是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珍珠,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更值得称赞的是那些注释,它们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字面解释,而是深入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作者心境中去,让你在阅读原文时,能够毫无障碍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微妙情感和时代气息。读完之后,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触摸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细腻心思和洒脱情怀,非常通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拿到手就爱不释手。封面设计古朴中带着雅致,那种淡雅的色调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舒服,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依然能保持愉悦的心情。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无论是字体排版还是版式布局,都透着一股精心雕琢的匠人精神。这样的用心,让阅读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享受,不仅仅是内容的吸收,更是一种对美的欣赏。可以说,这本书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一种令人沉醉的古典韵味,很适合喜欢收藏实体书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拿到手就爱不释手。封面设计古朴中带着雅致,那种淡雅的色调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舒服,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依然能保持愉悦的心情。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无论是字体排版还是版式布局,都透着一股精心雕琢的匠人精神。这样的用心,让阅读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享受,不仅仅是内容的吸收,更是一种对美的欣赏。可以说,这本书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一种令人沉醉的古典韵味,很适合喜欢收藏实体书的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