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楊時的文集,光是書名就透著一股深厚的曆史氣息,裝幀精美,紙張觸感溫潤,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就知道裏麵承載瞭多少歲月的智慧。我翻開第一冊,首先被他那些論述理學精微之處的文字所吸引。那些對於“心性”和“天理”的探討,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基於切身的體悟和對儒傢經典的深入鑽研,邏輯嚴密,層層遞進,讀起來酣暢淋灕。尤其是在闡述“格物緻知”的過程中,他引經據典,又結閤當時的社會現實來論證,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辨能力。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宋明理學源流的人來說,絕對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到字裏行間蘊含的深厚學養。
評分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師承和門人交往的部分。楊時作為程頤的得意弟子,他的言行舉止和思想繼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瞭程氏理學的實際傳播麵貌。書信往來和弟子們的問答記錄,生動地展現瞭古代學者之間那種相互砥礪、不恥下問的學術風氣。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學術觀點的形成和深化過程中,思想的碰撞是如何發生的。特彆是他與門人討論具體實踐問題時所展現齣的耐心和循循善誘,與他在宏大理論麵前的堅定形成瞭有趣的對比。這種細節的展現,使得整部文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經典,而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關於知識傳承和生命實踐的史冊,讓人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親切感。
評分全書四冊的體量,無疑是浩瀚的,但它提供的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和精神世界。如果說前三冊主要聚焦於學理的構建和詩文的抒發,那麼最後一冊中收錄的一些關於祭祀、傢訓或者地方誌的文字,則展現瞭楊時作為士大夫參與社會治理和教化鄉裏的具體實踐。這些內容將抽象的“天理”落實到瞭具體的“人倫”之中,看到瞭他如何試圖用儒傢思想去潤澤世俗生活。這種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閉環,讓人對他的學問産生瞭更深層次的敬意,他並非躲在象牙塔中的空談者,而是真正將畢生所學融入到對國傢、對百姓的關懷之中,這份擔當,是現代人尤其需要體會的。
評分這本書的另一個讓我驚喜的方麵是,它收錄瞭楊時大量的詩詞歌賦。我原本以為他作為一位大儒,文字風格會過於嚴肅刻闆,但讀瞭這些詩作後,完全顛覆瞭我的印象。他的詩歌,或詠山水之奇秀,或抒懷人生之感慨,情感真摯,格調高遠。有些篇章,描繪瞭江南水鄉的煙雨迷濛,筆觸細膩得仿佛能讓人聞到空氣中的濕潤和泥土的芬芳;有些則直抒胸臆,錶達瞭對時局的憂慮和對賢者的敬仰。這些詩歌的語言並不晦澀,反而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美感,讀來朗朗上口,韻味悠長。這套書將理論著作與文學創作並置,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楊時這位曆史人物的立體認知,他不僅是嚴謹的學者,更是一位有著豐富情感和藝術細胞的文人。
評分裝幀和校勘質量是衡量一套重要古籍價值的硬指標。中華書局的版本,一如既往地讓人放心。紙張的厚度和油墨的均勻度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整理者在注釋和校勘上所下的苦功。對於一些生僻的典故和地名,都有詳盡的白話解釋,使得像我這樣非專業齣身的讀者也能大緻跟上楊時深邃的思路。目錄清晰,冊間標識明確,便於查閱和引用。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能看到如此精雕細琢的實體書齣版,本身就是一種對傳統文化尊重的體現,讓人感到物有所值,值得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