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隨說宋詞:漫話蘇辛兩詞傢 顧隨 萬捲齣版 9787547047538

顧隨說宋詞:漫話蘇辛兩詞傢 顧隨 萬捲齣版 978754704753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宋詞
  • 蘇軾
  • 辛棄疾
  • 顧隨
  • 文學
  • 詩歌
  • 文化
  • 古典文學
  • 詞學
  • 萬捲齣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萬捲齣版
ISBN:9787547047538
商品編碼:29976452158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顧隨說宋詞:漫話蘇辛兩詞傢
作 者: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
版  次:
頁  數:0
ISBN :9787547047538
定價:39.8 元 本店價:27.86 元
摺扣:【70】 節省:11.94 元
分類:  →  
貨號:1736012
圖書簡介 本書收錄已故國學大師顧隨先生對蘇軾、辛棄疾兩傢詞作進行的見解獨到的解說,以及與其學生,國學大師周汝昌關於宋詞個彆篇目討論的論述。文章字字珠璣,篇篇珠玉,精義名言,絡繹奔會,具有濃厚的獨創特色與重要的代錶意義。 本書除收錄顧隨先生的精妙詞說外,還配以原詞原作,以詞入文,意境連貫;每篇文章之後,都精選中國現代國畫大師傅抱石的畫作點綴,由文入畫,以山水人物之壯美灑脫,詮釋蘇辛詞傢的豪邁悠遠。", 作者簡介 顧隨(1897—1960),本名顧寶隨,字羨季,彆號苦水,晚號陀庵。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一生執教並從事於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先後於山東青州中學、天津女子師範學院以及燕京、北平、輔仁、北京師範等學校任教。
顧隨著述頗豐,有《東坡詞說》《稼軒詞說》《元明殘劇八種》《揣龠錄》《佛典翻譯文學》《駝庵詩話》等多種學術著作問世,並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現有《顧隨全集》行世。", 目   錄 插圖和節選
故紙堆裏的風雅:宋代詞壇的另一番景象 一捲宋詞的厚重,遠不止於耳熟能詳的蘇辛。當我們沉浸於豪放與婉約的巔峰對決時,宋代的文學星空中,還有無數璀璨的星辰默默閃耀,他們的作品、他們的生活、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共同構築瞭那個風雲變幻、詞風流變的黃金時代。 本書將帶領讀者離開那條被反復描摹的“蘇辛之路”,深入探尋宋代詞壇中那些同樣光彩奪目、卻常被忽略的聲音。我們將聚焦於那些在曆史的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記,但其個人命運與詞風演變卻鮮少被係統梳理的詞人群體,從北宋早期對“花間”遺風的堅守與突破,到南渡後在偏安一隅中的情緒宣泄與風格探索。 Ⅰ. 北宋:從格律的規範到詞境的拓展 北宋詞壇的初期,承接瞭晚唐五代的“艷科”餘韻,格律森嚴,多寫男女情事與宴飲歡娛。然而,隨著詞體審美意識的提高,一批詞人開始嘗試拓寬詞的題材與意境,為後世的革新打下基礎。 柳永的都市敘事與市井情懷: 我們不會過多討論蘇軾對詞的“以詩為詞”的革命性影響,而是將目光投嚮比他略早,卻對都市生活有著最敏銳捕捉的柳永。柳永的詞,以其長調(慢詞)的鋪陳見長,將都市男女的相思、羈旅行人的孤寂、乃至勾欄瓦捨中的世俗百態,一一納入筆端。他打破瞭士大夫精英階層對詞的壟斷,使其成為更具“大眾傳播力”的文學形式。 詞境的世俗化: 柳永是如何將“風月”從麯高和寡的清談,變為可以被尋常歌妓和士子理解和吟唱的日常情感的?他的詞中充滿瞭大量生活化的場景描繪和口語化的錶達,這在當時是頗具爭議,但無疑極大地拓展瞭詞的錶現力。 長調的結構藝術: 柳永在長調的篇幅和結構上進行的探索,如何為後來的大篇幅詞作提供瞭範本?我們細讀那些鋪陳綿密的段落,分析其音樂性與敘事性的完美結閤。 晏殊、歐陽修:詞壇的文人化與雅化: 在“豪放派”聲勢未起之前,以晏殊、歐陽修為代錶的西昆體詞人,將詞推嚮瞭雅緻的極緻。他們強調用典的精妙、辭藻的典雅,使詞徹底脫離瞭歌伎演唱的附屬地位,成為士大夫展示文化素養的重要載體。 “無事之感”的營造: 晏殊詞中那種“富貴閑愁”的基調,反映瞭北宋盛世下部分士大夫階層對人生虛無感的朦朧捕捉。這種不直接點明愁緒,而是通過景物和氛圍烘托齣來的“清空”之境,是宋詞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歐陽修對詞風的“中和”: 歐陽修在蘇軾之前,已經開始嘗試將議論和哲理融入詞中,力求在音律與意境之間找到一種平衡,為後世詞人提供瞭文雅卻不失深度的典範。 Ⅱ. 南渡:在悲涼中尋求風格的寄托 靖康之變後,南宋政權的建立,使得詞壇的創作主題發生瞭劇烈的轉嚮。傢國之痛、故國之思、山河之變,成為不可迴避的宏大背景。雖然以辛棄疾為代錶的愛國詞人光芒萬丈,但更多詞人選擇瞭在個體情感與時代悲劇的夾縫中尋找精神的慰藉。 薑夔:清空婉約的極緻與音樂的化身: 薑夔(白石道人)是南宋詞壇一位風格極為獨特的存在。他既非蘇軾那樣的豪放派,也非李清照的直抒胸臆,而是將詞的審美推嚮瞭一種“清空”的、帶有冷峻美學的境界。 詞與音樂的本體研究: 薑夔不僅是詞人,更是音樂傢。他留下瞭許多“見詞知音”的麯譜。本書將探討他的詞如何超越文學本身,成為一種純粹的音樂形式。例如,他的詠物詞是如何通過精妙的白描,營造齣超越時空的意境? “清、雅、淡”的抒情模式: 薑夔很少直接書寫傢國之恨,而是通過描繪梅花、水仙、雨雪等清冷意象,間接錶達內心的孤高清傲與難言之痛。這種“隔靴搔癢”的含蓄,是宋代“以景寓情”的又一高峰。 吳文英與“夢窗體”的繁復之美: 如果說薑夔的詞是“簡筆淡墨”,那麼吳文英(夢窗)的詞則走嚮瞭另一種極端——繁復的意象堆疊和典故的隱晦使用,形成瞭所謂的“夢窗體”。 意象的迷宮: 吳文英的詞常被批評為晦澀難懂,充滿瞭對典故的深層運用,構建瞭一個個如夢似幻的意象迷宮。本書將嘗試解構這些迷宮,探討他這種創作方式背後的時代心理——當現實令人絕望時,詞人選擇退迴到一個高度私人化、充滿典故的內心世界進行庇護。 “格調”與“氣象”的權衡: 在南宋,詞的格調愈發受到推崇。吳文英的藝術實踐,展示瞭詞人如何在保持音律完美的同事,用極盡雕琢的筆法來維持詞體的“高貴性”。 Ⅲ. 詞壇的邊緣與終結:理學思潮下的詞體嬗變 宋詞的生命力在南宋後期開始減弱,一方麵是時代的壓抑,另一方麵也與理學思想對文學“載道”的要求日益提高有關。 文天祥與詞的“殉道”精神: 文天祥的詞,雖然與蘇辛的愛國情懷有所不同,但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使得他的詞成為瞭一種政治宣言和個人氣節的注腳。他的詞往往質樸有力,少瞭婉約的脂粉氣,多瞭慷慨激昂的浩然之氣。 宋末詞人的悲劇性挽歌: 在元軍鐵蹄之下,最後一代宋代詞人,如蔣捷等,他們的作品成為瞭一個時代的絕唱。他們的詞充滿瞭對“過去的美好時光”的追憶與幻滅感,例如對“少年”和“往昔”的描繪,實則是對南宋王朝覆滅的隱喻。他們的哀婉與蒼涼,標誌著宋詞在審美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 本書力圖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宋詞圖景,不再將蘇軾和辛棄疾視為唯一的坐標軸。通過對柳永、晏殊、薑夔、吳文英等重要詞人的深入剖析,我們可以更全麵地理解宋詞是如何從一種新興的音樂文學,演化成一個囊括瞭市井百態、閨閣情思、政治抱負與哲學沉思的復雜文學體裁的。這趟旅程,將帶領讀者領略宋詞深處,那些不為眾人所熟知,卻同樣光芒萬丈的文學景觀。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資深書蟲,我很少寫書評,但這本書的質量確實值得我為它寫下幾句。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紙張質感都非常棒,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就知道齣版方是用心瞭。內容上,作者對蘇辛二人的比較和對照分析尤其精彩,展現瞭他深厚的文學功底。他沒有陷入無休止的學術爭論,而是聚焦於如何讓普通讀者理解這兩位巨匠的藝術成就。我特彆喜歡他對於詞中意象的解讀,比如月亮、酒、江湖等意象在不同詞人筆下的變化,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這本書的敘述語言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它不僅僅是本詞讀本,更像是一部精彩的文學人物傳記。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愛不釋手!我一直對宋詞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那些古典的文字有些高不可攀。拿到這本書時,起初還有些忐忑,但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娓娓道來的敘述風格深深吸引住瞭。他仿佛一位學識淵博又風趣幽默的老友,帶著我一步步走進蘇軾和辛棄疾的詞壇世界。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詞句,在他的解讀下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能看到詞人當時的心境和生活場景。特彆是他對詞中典故和曆史背景的梳理,讓我對作品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也很用心,閱讀起來非常舒適,讓人在享受知識的同時也能獲得視覺上的愉悅。總之,這是一本將學術性與趣味性完美結閤的佳作,非常適閤想要深入瞭解宋詞的入門者和愛好者。

評分

我之前買過很多關於宋詞的入門書,但大多都流於錶麵,要麼是簡單的詞句翻譯,要麼就是枯燥的文學史介紹。這本書完全不同。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成功地做到瞭“雅俗共賞”。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沒有急於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詞人背後的無奈與豪情。比如在解析某首詞時,他會從當時士大夫的政治睏境入手,讓詞作的每一聲嘆息都有瞭著落。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閤理,過渡自然,讀起來毫無障礙。讀完後,我對蘇軾的豁達和辛棄疾的悲憤有瞭更深刻的體悟,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閱讀體驗,它改變瞭我看待宋代曆史和文學的態度。

評分

我是一個對文學曆史不太敏感的人,平時看書容易走神。但是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完全沒有傳統文學評論的沉悶感。作者似乎深諳如何與現代讀者溝通,他會巧妙地將曆史背景、人物生平與詞作本身交織在一起,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宋代的文化氛圍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不再是教科書上乾巴巴的幾個時間點。特彆是作者在分析詞人創作心境時,那種洞察力,讓人不禁拍案叫絕。書中對一些經典名篇的解讀角度新穎,讓人有茅塞頓開之感。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中,你的文學素養和鑒賞能力就在輕鬆的閱讀中得到瞭提升。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漫話”這種形式的書抱有保留態度,總覺得深度不夠。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在輕鬆愉快的敘述中,對蘇軾和辛棄疾的詞作進行瞭深入的剖析,絕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介紹。他能夠精準地捕捉到兩位詞人風格的差異,比如蘇軾的曠達與辛棄疾的豪放之間的微妙區彆,並通過大量的實例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參與瞭一場高質量的文學沙龍,與作者一同對詞句進行推敲和品味。他引經據典的功力令人佩服,但敘述方式卻毫無架子,非常接地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讓你“知道”瞭這些詞寫瞭什麼,更讓你“懂得”瞭這些詞為什麼這樣寫,以及它們為何能流傳韆古。強推給所有對中國古典文學有熱情的朋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