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赋鉴赏辞典 赵逵夫 上海辞书出版社 9787532650194

历代赋鉴赏辞典 赵逵夫 上海辞书出版社 978753265019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赋诗
  • 文学史
  • 古代文学
  • 鉴赏
  • 辞典
  • 赵逵夫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汉语言文学
  • 古典诗歌
  • 诗歌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0194
商品编码:2997688403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历代赋鉴赏辞典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32650194
定价:98 元 本店价:78.4 元
折扣:【80】 节省:19.6 元
分类:  →  
货号:1737339
图书简介 《历代赋鉴赏辞典》是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新品种,由赵逵夫教授主编,注释及鉴赏文作者近百人,基本囊括了现代有成就的辞赋研究专家。赋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文体,从先秦以来产生了大量名篇佳作,代表着中国文学的特色和成就。本书选录历代赋作250余篇,并附以注释、注音和鉴赏文章,以满足广大读者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需要。",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中国古代文论史纲》:探寻文学批评的源流与演变 作者: 王兆鹏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179810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王兆鹏教授历经多年潜心研究的力作,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思想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脉络。它并非一部简单的文献汇编,而是一部具有深刻理论建树和宏大历史视野的学术专著,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时代特征。 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以时间为轴线,将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史划分为若干个关键阶段,深入剖析了每个阶段在理论形态、核心议题以及代表人物观点上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编:先秦至魏晋——批评意识的萌芽与理论的奠基 本篇着重考察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思想的孕育期。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如《尚书》、《诗经》的“风”“雅”“颂”之辨,以及诸子百家的言说,已隐现出朴素的美学判断和文学功用观。作者细致梳理了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及其对文学社会功能性的强调,并将其置于先秦“道”与“文”关系讨论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进入汉代,文学批评开始走向成熟。《汉书·艺文志》对六艺的分类,为后世文体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为关键的是,东汉时期,“文”与“质”的冲突与融合,以及“风骨”说的初步形成,标志着文论开始关注文学形式与精神内涵的统一性。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随着玄学的兴起和个体生命的觉醒,文学的审美价值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书对这一时期的论述尤为精彩,重点剖析了“文不加点”的创作观,以及以曹丕、陆机、左思为代表的文人对文学自觉的宣言。特别是对陆机《文赋》的精到解读,不仅分析了其结构之精巧,更揭示了其“搜妙创真”的理论抱负。同时,本书详细考察了“七启”之争,以及对辞藻、音律的精致探讨,为后世的格律诗学和辞采理论提供了最早的理论源头。 第二编:中古至唐代——格律、意象与神韵的交锋 隋唐之际,文学批评的主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早期对辞藻的辨析,转向对文学整体性、精神性特征的捕捉。 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初唐的格律之争,即如何从盛唐气象中提炼出文学创作的规范。围绕“初唐四杰”到“初唐三大家”的风格演变,考察了格律在近体诗形成过程中的理论建构。 盛唐时期,文学批评的重心转向了对“气象”和“神韵”的把握。王勃、陈子昂的复古与创新,是这一阶段理论讨论的焦点。而到了中唐,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理论爆发期。本书对韩愈的“古文运动”进行了深入的阐释,重点分析了韩愈对文体革新的理论主张,如“文以载道”的重新阐释,以及其对“奇险”风格的推崇。 李翱、白居易的批评实践,则体现了对文学社会责任的再认识。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诗中有画”(王维)与“诗中有禅”(皎然、僧贯休)等跨学科的文论思想,展现了唐代文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第三编:宋代——理学影响下的审美转向与流派纷呈 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理学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文学批评领域,促使批评理论从注重形式转向注重“意”与“理”的结合。 本书详细勾勒了宋初对唐代批评的继承与修正。早期,如欧阳修提倡的平易近人和对唐音的温和反思,为宋诗的抒情化奠定了基础。 本书的重点聚焦于苏轼与黄庭坚之间的理论分野。苏轼的“出新意于未闻,发老论于素不经意”的旷达审美观,强调了创作的主体性和对“神思”的捕捉。而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则标志着宋代诗歌技巧论的成熟,开启了后世对技巧与“学力”的重视。 北宋晚期至南宋,文论的探讨更为精微化。姜夔的音乐美学与诗歌理论的结合,以及严羽《沧浪诗话》的横空出世,是宋代文论的巅峰之作。作者对《沧浪诗话》“妙悟”说的详尽分析,揭示了其超越当时“格律”和“学力”说的深刻之处,强调了直觉体悟在艺术鉴赏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了一个独立于理学框架的、纯粹的“诗意本体论”。 第四编:元明清——复古与创新的持续对话 元明清时期,文学批评的主题呈现出明显的“复古”与“独创”之间的拉锯战。 元代,是对唐宋传统的承袭,但对诗歌理论的探讨开始趋向于更系统化的整理。 明代是文论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本书重点阐释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他们对“唐音”、“盛唐气象”的执着追求,实质上是对当时文坛创作疲态的一种理论回应。与之相对立的,是李贽、袁宏道等人的“性灵说”的勃兴。袁宏道强调“独抒性灵”,将文学的价值主体从社会规范转向了作家的个性与天赋,极大地解放了明代的散文和小说创作。 清代文论则呈现出集大成的趋势。学者们一方面对前代理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总结,如王夫之对“意”与“情”的深刻辨析,以及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另一方面,对小说、戏曲等新兴文体的理论关注度空前提高,出现了对章回小说结构、人物塑造的系统性批评。 全书最终总结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演变规律:从关注文学的“教化功用”到强调“审美愉悦”,再到回归“个体生命体验”,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文学本体及其社会角色的不懈追问。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清末的数千年文论精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宏观而深入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思想全景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古代文学鉴赏类的书籍一向抱持着谨慎的态度,总担心会遇到那种干巴巴的、只会堆砌术语的“学院派”作品。然而,这本对历代赋的鉴赏,却以一种近乎“说书人”的生动笔触,将那些典雅的文字重新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它的叙述节奏掌控得极好,不会让人感到疲惫。比如,谈及某篇赋的典故出处时,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注解,而是会结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作者的心境进行解读,让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华丽的辞藻背后,承载着如此深沉的情感或隐晦的政治寓意。我特别欣赏它在对比分析上的功力,常常将同一主题下不同朝代赋的差异并列阐述,这种横向的比较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维度。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欣赏,而是在“引导”你去感受,让你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精妙构思与匠心独运。

评分

这本关于历代赋的文章集,简直是文人墨客的宝藏啊!我得说,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浩瀚气象。作者的选篇眼光独到,不拘泥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大部头”,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在主流视野中略显冷门的佳作。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你不仅能领略到汉赋的雄浑、魏晋风骨的清峻,更能体会到唐宋赋体在题材和意境上的革新与突破。特别是那些对赋的艺术手法,比如铺陈、比兴、对偶的精妙运用,作者的点评简直是画龙点睛,让人茅塞顿开。以往觉得赋这种文体高不可攀,晦涩难懂,但读了这些赏析,才发现其韵味无穷,结构之精巧,语言之华美,绝非寻常散文可比。那些对于特定历史时期赋的风格演变,分析得深入浅出,让我对中国文学史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特别是对格律和辞藻有钻研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良师益友。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真正“读懂”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文字,而不是走马观花地认字。这本赋的鉴赏辞典,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它的行文风格极其细腻,每一个词语的选用、每一个句式的变化,作者都能洞察其背后的意图。不像有些鉴赏文,只停留在词藻的堆砌上,这本书更注重“气韵”的捕捉。读到某些气势磅礴的赋作时,仿佛能感受到作者铺排之时的激情和力量;而面对那些婉约清丽的篇章时,又能体味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份幽微的情思。尤其是对赋体韵脚和声律的浅显讲解,让我在朗读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其音乐美感。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聆听”古典文学声音的指南。每次合上书卷,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拿起另一篇赋来细细品味一番。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朴素,但内容上的丰盈度绝对是超乎预期的。我一直认为,优秀的鉴赏作品,其价值在于能否有效降低普通读者接触高深文学的门槛,同时又不失专业性。这本书在这点上拿捏得非常到位。它对赋这种文体的结构特性,比如如何从序、主体到结语层层递进,讲解得极为细致。很多我以前读起来感觉晦涩难懂的段落,经过作者的拆解分析后,豁然开朗。它没有过度美化古人,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不同时期赋的局限性与创新之处。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对于赋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转变——从早期祭祀、政治宣传到后期转向个人抒情和审美愉悦——都有着清晰的梳理。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文本分析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整本书读起来层次分明,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感,实乃典范之作。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同类书籍不少,但真正能让我产生持续阅读动力的却不多。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对“情”与“理”的平衡把握。作者似乎深谙,鉴赏文学不能仅仅是逻辑的推理,更需要感性的共鸣。因此,在分析赋的章法结构时,兼顾了古代文论的精要,确保了其理论基础的扎实;而在阐述具体篇章的艺术特色时,又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对古人境遇的深切理解。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被说教的感觉,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轻声细语地为你讲述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和智慧。它成功地将赋这种看似“高冷”的文体,拉到了我们当代读者的面前,让我们得以一窥其精髓,感受到那些跨越千年的才情与风骨。对于提升个人文学修养,这本书绝对是一次物超所值的心灵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